Top

毛乌素沙漠里“消失的它”——探访匈奴人留下的唯一都城

来源: 时间:2023-07-13 19:34:40 编辑:田媛 作者: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华商网讯(记者 王彬)“上下古今有源头,统万城中写春秋”。7月12日,“从文物里读懂中国”全国媒体寻根溯源陕西行活动来到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城北58公里处的红墩界镇白城则村的统万城遗址之上,探寻这座拥有1600多年历史的大夏国都。

  

图片1.png

  毛乌素沙漠里“消失的它”

  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无定河边、陕蒙交界处的统万城遗址,曾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大夏国都城。因其城墙为白色,当地人称其为白城子,它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一都城遗址。

  “统万”的寓意是“一统天下,君临万邦”。始建于夏国龙升七年(413年),为匈奴铁弗部首领赫连勃勃征发秦岭以北十余万各族民众历时六年而建成。公元418年,赫连勃勃攻取长安后称帝,大臣们劝他定都长安,他最终却选择回到了统万城以此为都。

  公元 431 年大夏被北魏所灭,历经两代人三个皇帝,期间统万城作为大夏国都城不到十五年,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这里设统万镇(公元427年),到了北魏孝文帝时期置夏州(公元 487 年),统万城也改名为夏州城。

  后来的几百年时光里,匈奴人留下了民族的绝唱;鲜卑人从这里路过,却把目光投向了河西走廊;突厥人、粟特人在这里暂住;党项人在无定河边饮马,一路向西走到了宁夏。

  

图片2.png

  时间来到宋淳化五年(994年),因西夏军队常以此城为依托侵扰北宋,宋太宗下令毁掉统万城,并将城内居民迁走,以后的几个世纪里,统万城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几乎被流沙淹没。

  据考古专家发掘推断,统万城直接建立在沙层上,说明这里生态环境的变化当在建城以后。统万城建立时,生态环境应该是一片遍布沼泽的草地,但随着后来气候的变化,统万城周围环境开始恶化,植被遭到破坏,沙层裸露,强劲的朔风裹挟着流沙漫延,统万城大部分城池被掩埋于沙漠之下。

  

图片3.png

  从“消失的它”到“消失的沙”

  清道光年间,西北史地专家徐松任榆林知府时,命横山知县何炳勋寻访夏州城,何炳勋的研究使得沉睡于毛乌素沙漠800余年的统万城遗址得以重见天日。

  1956年,陕西省文管会和陕西省博物馆对统万城遗址进行了第一次科学考古,绘制了城址平面图并在当地征集了莲花纹瓦当、铜“驸马都尉”印、壶形印及瓷狮等重要文物,进一步确实了此城就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大夏国都统万城。

  

fpArKt3hjk9MWGjM.png

  如今随着气候的变化和陕西几代人治沙,靖边当地明沙已难觅踪影,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我们今天看到的统万城遗址,被一片绿荫环抱其中,与白色的城池残垣断壁相互映衬,景色十分壮美,这或许已经接近赫连勃勃当年建都时所看到的场景。

  遗址目前保留较为完整的部分有城墙、“马面”、西南角台、永安台、西门瓮城等。西南角台遗址高大宏伟,是统万城现存遗址的制高点,现存高度为26.62米,底部长约35米、宽约26米。

  

图片5.png

  今年6月开放的统万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里面的博物馆就建在无定河南岸的沙丘台塬上,站在博物馆内,能够眺望到统万城遗址,有一种古今相望对话的韵味。

  如果说曾经的统万城见证了“沙进人退”的自然变化,那么重见天日后的统万城,则见证了“人进沙退”的环境治理奇迹。

  如今,统万城的考古工作还在接续不断地进行中,正如它所在的这片沙地退却一样,历史的谜团正在被剥开,何以中国的答案在这里逐渐清晰起来。



来源: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