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县众宝寺遗址内古银杏树
《元泰定二年禁伐黄陵树木圣旨碑》拓片
仓颉手植柏
汉中市勉县武侯祠古旱莲
□马凤霞
一树具一态,巧与造物争。古树是记录地球生态变迁的活文物,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有生命的文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历史、文化、科学和经济价值。古树,一般指树龄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指树种珍贵、稀有或者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价值和纪念意义的树木。据悉,陕西许多文博景区里分布着珍贵的古树,全国仅有5株5000年树龄的古树均在陕西。陕西很多的文博景区与古树关系密切,古树与古遗址、古建筑等遥相呼应,成为见证文物的重要载体,共同构建颇具魅力的陕西人文景观,也共同构建了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
黄帝手植柏 世界柏树之父
全国5株5000年以上树龄古树均在陕西
据第二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国仅有的5株5000年以上古树均在陕西省境内,它们分别是延安市黄陵县黄帝陵的黄帝手植柏和保生柏、距离黄陵县城20多公里的老君柏、渭南市白水县仓颉庙内的古柏、商洛市洛南县的页山大古柏。其中,黄帝手植柏、保生柏和仓颉庙内的古柏,三棵古树都在文博景区内。
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之上的黄帝陵,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亲率18万大军在此祭祀黄帝。在黄帝陵及周边大规模种植柏树,汉代之前就有明确的史书记载;唐宋时期,在黄帝陵种植柏树都是国家行为。
黄帝陵桥山柏树群现有柏树8万多株,林木茂密,翠色常驻,其中千年古柏3万余株,为我国最大的次生柏树林。最有名者为“黄帝手植柏”,树龄逾5000年,相传为轩辕黄帝所栽,人称轩辕柏。这株古柏高20余米,胸径11米,树冠面积190余平方米,是特级保护古树,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粗壮的树干七个人手拉着手合抱不拢。黄帝手植柏5000多年的树龄,在当地县志以及轩辕庙古石碑上均有记载,昭示着中华民族对生态最初的认识。还有一株树龄也在5000年的“保生柏”,位于轩辕庙西前院祭祀文化展室和书画展室之间,树高15.50米,平均冠幅12.1米,树冠南偏,生长旺盛,主干向西南倾斜16度,因其位于保生宫旧址而得名,是明代保生宫火毁后的唯一“幸存者”和“见证者”。
黄帝陵(庙)古柏群与仓颉墓(庙)古柏群、曲阜孔庙古柏群并称为中华三大古庙柏群。在仓颉墓冢的东北侧,有一株5000年古树,这株古树至今枝繁叶茂,高逾16米、腰围7.8米、根围9.9米,树纹像奔腾的河流。仓颉,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文字创造者,其名始见于《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战国典籍。这株古树相传仓颉去世前选择墓地时,亲手栽植这株柏树作记号。有学者称它“文化之源”,被誉为“文明之根”,也叫“长寿树”。仓颉墓(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文博景区内有3万余株千年以上的古树,除“仓颉手植柏”还有“二龙戏珠柏”“柏抱槐”“惊贼柏”“凤凰柏”“喜鹊柏”“三义柏”等46株古柏和10余株古槐。其中“柏抱槐”胸径2米余,为槐坐于柏心内,柏龄逾4000年、槐龄达千余岁,虬枝盘结,合为古树奇观。
位于黄陵县城20多公里的老君柏,树高18.5米,胸径3.5米,其树龄逾5000年,誉之“神树”。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北征朔方,得胜归来,在桥山筑“九转祈仙台”祭祀轩辕黄帝陵后,闻古商道葫芦河畔有“老君神庙”,遂亲临焚香祭拜,庙前植柏,以此铭志,赐名“老君柏”。后“老君庙”垮塌,“老君柏”仍傲然屹立,百姓愈加敬仰,呵护备至,誉之“神树”也。页山大古柏则是秦岭最大的古侧柏。在秦岭南麓洛南县页山脚下,有一株5000余年的秦岭古柏王,是“洛南八大景观”之一。据悉,页山大古柏树高23.16米,比黄帝陵轩辕柏高3.1米;胸径也比轩辕柏粗0.73米,平均冠幅25.7米,是秦岭发现的最大古侧柏。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商州知州曾写下《页山古柏记》;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参观大古柏后认为,它生长于原始社会,距今已数千年。
“古树铜碑” 各类古树名木
既是天然景观 也具历史故事
文博景区内的古树有些是天然的自然景观,有些具有历史故事,这些古树在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同时,还增强了观众的参观体验。
位于汉中南郑的圣水寺,是明代祭祀灵泉的庙宇,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内有传为萧何手植“汉桂”一棵。该树每年开花3次,花有红、黄、白3色,香气馥郁,花繁且花期长,素有“汉桂香千里,盖世第一景”之赞誉,该树被汉中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市树”。其主干胸径2.32米,冠荫面积400多平方米,秋季绽放,香飘数里。198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汉桂”切片做C14测年,测定树龄为1840±350年。
汉中市勉县武侯祠是明清祭祀诸葛亮的祠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该祠鼓楼东院有“旱莲”一株,高约10米,胸径约40厘米,测定树龄400余年,为稀有的木本植物。当它初春开花之时,每年都会吸引不少观众前来“打卡”观赏。该旱莲开花时只有花而无叶,初开时呈玫瑰红色,盛开时红白相间,与水中莲花类似,因生长在旱地的树上,故称“旱莲”。
西岳庙是渭南市最大的古树群所在地之一,有多株古柏依旧苍翠。其中有1730多年前弘农(华阴)郡太守魏君实的植柏,1450多年前北周皇帝宇文泰在庙内植下的侧柏,共计41棵树龄超过700年的古柏侧柏,皆为国家一级珍贵树木。这些古树和庙宇一起构成了岁月的深沉、院落的肃穆、祭祀场所的森严。周至县楼观镇的宗圣宫遗址,是唐至清代道教宫观建筑遗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该遗址内的宗圣宫内存有古树名木10余株,其中一株雄性古银杏树,树身胸径约3米、高约20米,相传为老子亲手所植,每逢银杏树叶全部变黄之际,便有慕名而来的观众排队围观膜拜和拍照、打卡。在延安甘泉县石门镇寺沟村的众宝寺遗址内,有唐代所植古银杏树,树高23米、树围6.25米。它的枝干如同诗人手中的银笔,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树皮粗糙而纹理分明,仿佛述说着古时的故事,夏季此树的浓密树冠遮蔽着遗址的部分区域,给人带来一片凉爽的感觉,每逢银杏叶全部变黄之际,摄影爱好者络绎不绝前来拍照打卡,成为甘泉县一景。
安康市旬阳城关镇人民北路的旬阳文庙,是明清祭祀孔子的庙宇,现为旬阳市博物馆。在该馆院内,有棵由旬阳市标识的编号为“001”古树名木保护牌,该树需要数人合抱,黛色参天,枝条直插云霄,这棵古树与它身旁的明代石碑一起,被称为“古树铜碑”因该石碑以石叩之,响声清细如铜,为旬阳名胜之一。
对林木保护的重视
陕西古已有之
对林木保护的重视,在陕西古已有之,最早可追溯到周代,《周书·大聚篇》载夏禹曾下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说苑》记载西周曾颁布“崇伐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到了秦代也非常重视保护林木,在秦墓出土的竹简《田律》上,记载有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
为啥5株5000年的古树都在陕西,其中有3株都在黄帝陵?这跟历朝历代对黄帝陵的保护重视有关。黄帝陵作为自秦汉以来炎黄子孙拜谒先祖的重要场所,保存的40余块祭祀碑石和相关文献记载唐、宋、元、明、清历代对黄帝陵的修葺和保护,也能对古树的年龄鉴定起到辅助作用。元朝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皇帝获悉轩辕黄帝庙殿宇被歹人破坏而大怒,亲自口授一份蒙语圣旨,派飞骑将圣旨送往陕西,严禁破坏黄帝庙宇建筑设施,禁止砍伐周边树林。刻录泰定帝这道蒙语圣旨的碑文保存在黄帝庙碑林里,这是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份保护黄帝陵(庙)朝廷法令。
近年来,我国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增加社会公众对古树名木保护知晓度和参与度。在黄帝陵内的每株古柏都有电子档案,专职古柏管护队每天24小时不间断巡护,并建设独具特色的古柏消防系统;西安市为了维护西安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发布了《西安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西安市古树名木养护管理办法》等。
就在本月,西安市已为上千株古树发放“保护金”,建立“一树一档”,明确专人管护,实时监测古树健康情况,对生长衰弱、濒危的古树名木开出“处方”,组织专业队伍科学开展复壮工作。尤其是对树龄5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给予每年800元养护费。群生古树名木补助标准按照种群大小实施,年补助在2000元~2万元之间。有陕西“小故宫”之称的西岳庙,近期为了保护古树名木资源,因树制宜,按具体措施对西岳庙古树名木进行了健康诊断。通过树木雷达对树干空腐现状进行扫描、对树体空洞进行筛查,对树干和树冠大枝稳固性进行评估,用树木雷达扫描根系的分布范围和垂直分布深度对古树根系土壤进行取样和分析,可及时发现并治疗病虫害、古树内部损伤或其他潜在的问题,从而有效保证古树的生长和延续。陕西省文物局供图
编辑:齐少恒
相关热词搜索: 让古树与文博景区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