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上午,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邀请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闻副主任徐田江,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新闻副厅长王友志,西安市政府副秘书长薄盛春,咸阳市政府副市长李华林,榆林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曹治,汉中市政府副市长宋旭出席,介绍陕西“十四五”时期区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效。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20年的2.84:1缩小到2024年的2.57:1,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经济总量分别是2020年的1.29、1.73和1.12倍,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正在形成。
西安都市圈常住人口达到1875万人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闻副主任徐田江介绍,“十四五”以来,陕西先后印发《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十四五”陕南绿色循环发展规划》《关于构建支撑有力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体系着力缩小“三大差距”的意见》等文件,围绕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发展“飞地经济”、促进要素跨区域流动等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健全。
加快推动关中创新要素与陕北能源化工、陕南生态资源深度融合,西咸新区秦创原总窗口建强成势,21个秦创原未来(新兴、特色)产业创新聚集区联动发展,西安-咸阳一体化向纵深推进,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西电集团咸阳智慧产业园等一批“西安总部+咸阳基地”项目落地建设,西安都市圈常住人口达到1875万人、经济总量达到1.67万亿。关中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调整方案有序实施,兴化集团启动搬迁榆林,榆鄂宁现代煤化工集群、宝汉天工业母机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商洛市纳入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产业体系优化升级
区域联通水平有效提升
在区域产业体系建设成效上,关中地区狠抓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与创新密切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占全省八成,西安比亚迪建成全球重要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隆基绿能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单晶硅光伏产品制造企业和国际单晶硅片标准制定者,宝石机械生产的12000米自动化钻机刷新深地科探亚洲纪录,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带动关中周边城市产业协同发展的态势加快形成;陕北地区以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为牵引,统筹推进能源稳产保供和转型升级,“十四五”以来生产总值年均增速7.3%,千亿级陕煤榆林化学二期等重大能化项目落地实施;陕南地区强化支柱产业发展与富民产业培育双向发力,特色农业、绿色储能、旅游康养等生态友好型产业逐步壮大,中核陕铀创新示范中心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布局建设,镇安、山阳、佛坪等抽水蓄能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区域联通水平上,跨区域重大水利设施加快建设,引汉济渭一期工程实现了先期通水,引汉济渭二期工程、榆林黄河东线马镇引水工程、东庄水利枢纽工程等稳步推进。跨区域通道建设不断健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建成投用,连接西安与咸阳的西安地铁1号线三期开通运营,汉江安康白河至丹江口段实现复航,西延、西康等5条高铁和西安至兴平、鄠周眉等9条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与2020年相比,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公路里程分别增加约700、3600、5300公里,交通路网联通水平持续提升。
由“浅绿”向“深绿”
陕西区域生态环境加快改善
在区域生态环境改善方面,陕西扎实推进秦巴山区生态保护,加大秦岭区域尾矿库治理和生态修复力度,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优良等级区域面积占比达到99.4%,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稳定在II类及以上,涉金属矿产开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经验在全国推广。
坚决打赢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黄河流域完成营造林1786.56万亩,治理沙化土地393.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01.35平方公里,陕西绿色版图由“浅绿”向“深绿”加快迈进。
持续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煤电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全省可再生能源装机达6318万千瓦,是2020年末的2.6倍,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实现新突破,榆林市和西咸新区入选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
县域经济均值突破200亿元
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断加大
在城乡县域实现协同发展方面,陕西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收入差距的战略抓手,按照产业功能县、农产品主产县、生态功能县的定位,精准实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和接续政策“双10条”,完善“一县一策”“一区一策”事项清单,统筹推进产业培育和“四个一批”项目建设,2024年全省县域经济总量达到1.68万亿元、增速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均值突破200亿元,生产总值超200亿元的县域达到27个,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县域综合承载能力大幅提升,2024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14%,较2020年提高3.48个百分点。
城乡公共服务方面,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统筹做好脱贫人口、监测对象跨省外出务工和就近就地就业,持续拓展以工代赈、苏陕劳务协作、社区工厂等就业渠道,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到224.72万人,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不断加大城乡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交大一附院国家医学中心和榆林医院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全面推进,83个县(市、区)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全省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项目达236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到93%。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于震
编辑:曹静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日媒:特朗普要求与高市早苗通话 下一篇:西安大茂城玻璃破碎划伤多辆车 损失应该用谁的保险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