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目前车辆检测机构,“除了个别外”,都属于社会化检测机构,看起来确实是市场主体:问题在于,这是一个跟权力与垄断紧密相关的行业,远远谈不上纯市场行为——全市200万辆机动车,年审是强制行为,不审车就不能上路;检测机构也并不是谁都能开,市民对这仅有的20来家检测机构的“资格背景”也充满想象……车检机构显然有几分又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味道。果然,今年11月15日陕西省才刚刚将机动车检验收费不再列入政府定价目录,1个月后各家检测机构就默契地单方面公布,涨价至380元。给出的理由是:检测站投资大、设备更新、员工工资上涨,水电费开销都不小,所以涨价——此“哭穷逻辑”与某些收不够的高速收费站如出一辙。更可怕的是,有检测站的负责人还言之凿凿,“即便涨了200块,检测站还是处于亏损状态”——言外之意过几天再涨几百,也是理所当然、理直气壮的! 
问题是,在强制服务领域,说自己亏损就是亏损了?各种成本核算有没有人监管?为什么11月15日之前的日子里可以“多年亏损”也能撑着干,纯粹是“搭钱为人民服务”?至于您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有人称,新车6年免检政策让市场变小了,但这种份额影响很可能被夸大了,有业内人士计算过后表示,“检测机构每年至少赚150万”,有的亏损也是因为投资扩张过快。我们到底该相信谁的呢?退一步讲,即便20家机构面对几个亿的份额还是会“入不敷出”,那么应该是这样的企业被淘汰,还是该强制一起从老百姓身上挖钱来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