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考古学界规模最大、范围最广、规格最高的国际性高端学术会议,第四届中国考古学大会10月23日在西安开幕。
本届大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政府指导,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局、西安市政府联合主办。
中国考古学大会每两年举办一次,旨在全面展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现状和成果,促进中国考古学对外开放和国际学术交流,推动中国考古学的全面发展。800余名考古学者,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会议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精彩汇报与深入交流。
六位考古专家作主题发言
10月23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后,6位考古专家围绕近年来最新重要考古发现带来了精彩的主题发言。他们是: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孙周勇研究员带来的“新发现 新收获 新成就——陕西考古构建中华文明主干脉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高江涛研究员分享的“探源视野下的陶寺遗址近年考古新发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种建荣研究员讲述的“寨沟与周原——陕西商周考古的新突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马永嬴研究员分享的“汉文帝霸陵考古收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胡兴军研究馆员讲述的“新疆尉犁克亚克都克烽燧遗址考古收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研究员带来的“北宋东京城州桥与汴河遗址考古发现”。
陕西考古让与会者赞叹不已
孙周勇在主题发言中,以陕西考古研究院为例,介绍了陕西近年来在考古方面取得的成果,涉及上到旧石器、下至明清古代遗存数百处,出土文物10余万件。南郑疥疙洞及洛南夜塬为代表的秦岭南麓旧石器考古,为证实百万年人类史,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自本土古人群学说提供了新证据;石峁、芦山峁、太平等遗址考古,丰富了五帝时代和夏文化探索的时空框架;清涧寨沟遗址和宝鸡周原遗址考古的新进展,为商周考古取得了新突破;秦都邑考古的稳步推进,探索出都城考古新理念、新方法;秦咸阳城遗址布局进一步厘清;秦栎阳城发现大型宫殿建筑,商鞅变法之地得以确认;秦兵马俑一号坑、二号坑再发掘,对“物勒工名”制度等方面有了新认识;汉文帝霸陵的挖掘、确认;隋唐长安城空间格局更为清晰地认识……一系列近年来陕西考古取得的新发现及新进展,让与会者对陕西考古赞叹不已。
公共考古讲座面向公众开放
10月23日下午开始,大会进入为期一天半的专业委员会分组研讨环节。来自旧石器考古、新石器考古、夏商考古、两周考古、秦汉考古、三国至隋唐考古、宋辽金元明清考古、文化遗产保护、动物考古等27个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学者,围绕大会主题将进行564场精彩报告和深入交流,充分展示中华文明早期起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相关重要遗址的最新重大发现、前沿研究成果、多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等,极大促进了中国考古学各分支领域的深入交流。
会议还将配套举办长安论坛和27场公共考古讲座,其中,长安论坛聚焦探源工程最新进展,重点发布石峁遗址考古新发现、碳十四测年、古基因组以及文化互动等四个方面的专题研究成果。论坛的召开,将为石峁遗址申遗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公共考古讲座由27个专业委员会联袂推出,借助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学等院校,及陕西省图书馆等文化场所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文/图 本报记者 张彦刚
编辑:唐港
相关热词搜索: 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