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政企快线 > 西安要闻 > 西咸新区 > 秦汉新城 > 正文

秦汉馆里这只“萌宠”,大有来头!

秦汉新城 文物陕西 2024-01-22 13:58:29

      日前,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展出一件备受关注的文物“先秦漆猪”,这件珍贵的漆器出土于凤翔区秦公一号大墓,代表着先秦时期的漆器工艺水平和文化特色,其憨萌可爱的猪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着富足和幸福。

  简中见繁

  这件漆猪自亮相以来展柜前总是吸引大批观众围观、拍照。只见漆猪呈平躺酣睡状,四肢舒展,显得悠然自得,正如现场观众所说“像极了现实生活中的宠物猪仔”。

image.png

  这件漆猪高21厘米、长34厘米,从其身上残存的线条中能看出彩绘图案流畅的弧度走线和鲜艳、浓郁的颜料色彩,所有细节无不向观众展示着、诉说着那个时代工匠高超的漆器彩绘技术水平。

image.pngimage.png

  这件漆猪表面髹涂黑漆,作为底色显得庄重大气。猪身上的装饰图案由圆圈纹饰和一道道光滑流畅的弧线组成,呈现出云气纹饰的效果,象征着自然界的云雾缭绕、变化万千,寓意着生命的起源和循环往复。一道道弧线形成了一条简洁又极富动感的纹带,简约而不简单,达到了简中见繁、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无不展示着先秦工匠对细节的追求。

  无论从造型设计还是从体积大小、选材和制作工艺,这件漆猪无不体现着它的珍贵,彰显着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它在反映秦汉时期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同时,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阐述着我国传统文化中“猪”文化的吉祥寓意。

  秦人创先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交流频繁,这一时期的漆器工艺得到极大发展。这件漆猪来自秦始皇第18代先祖秦景公嬴石,这是一个奋发进取的创业时代。

  漆器作为从木器手工业分离出来的手工业门类,常见的一般制作为具有实用功能的小件,如漆勺、漆碗、漆奁、漆盘、漆盒、漆豆等,大件如漆几案、漆椅、漆屏等外形相对规则的漆器,而秦公一号大墓出土的这件漆猪器形较大,表面不是平直有规则的外形,那么先秦时期的工匠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

  首先是胎骨制作。这件漆猪仅胎体制作便应用多种技法,工匠在胎体上涂饰多层底漆,以保证漆器表面的光滑和平整,然后在底漆的基础上再运用高超的绘画技巧和创造力,通过线条的运用和色彩的搭配,绘制出生动精美的图案。

  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员朱学文介绍,秦漆器的胎骨制作工艺主要有挖制、卷制、削制等多种方法。在漆器的制作过程中,工匠会根据器型的不同,对胎骨制作选用不同的方法,有的仅使用了一种制作方法,有的可能是几种并用。与漆猪一起出土的还有漆勺、几案、漆盒等,其中漆勺主要运用了挖制工艺,几案主要运用了削制工艺,漆盒运用了卷制工艺,漆猪明显运用了削制、雕刻等多种制作手法。

image.png

  朱学文继续说道,秦漆器的胎骨主要有木胎、夹纻胎、皮胎、竹胎等,在秦漆器的胎骨演变过程中仍以木胎为主,而且木胎胎骨由厚拙逐渐变得薄巧,随着人们对漆器需求增大,漆器胎骨也随之呈现其多样化,制作技法也进行了多次创新。

  如战国晚期的羊子山第172号墓葬出土的漆奁、方釦和圆釦漆器的胎骨就更加薄巧。为了加固这些小巧、轻盈的胎骨,大部分漆器运用了釦器法,有的漆器甚至将釦器法与夹纻法并用。

  所谓釦器法是一种为了加固薄胎漆器,在漆器的口沿、腹、足等器胎较薄且容易破损的部位镶嵌鎏金、镀银的铜釦,或金、银釦予以加固的技法。夹纻工艺,即用麻织品和漆灰在一定形状的内模上涂粘成型,待干后脱去内模的复合胎体,再髹漆而成。夹纻技术可有效防止木胎开裂,稳定造型,强化胎体的粘合强度。在秦公一号大墓发掘出土的其他漆器残片上发现有部分夹纻胎质。

  朱学文表示,在秦人的发展历程中,漆器胎骨的制作工艺虽然仍延续挖制、卷制和削制的主要制作工艺,但夹纻工艺与釦器法的并用,被誉为漆器彻底与木器工艺分道扬镳的标志。

  夹纻是在木胎的基础上新发明的一种漆器胎骨,这种胎骨在战国时期尚处初创阶段,而早在春秋时期的秦公一号大墓中出土漆器已有使用夹纻胎的迹象,明显早于其他诸侯国。从此意义上讲,夹纻胎应是秦人发明创造的。

  挖制、卷制、削制和与雕刻等并用的技法,充分彰显了秦漆器制作工艺的特色。这些技法的出现与运用可谓中国漆器历史上的重大突破与创新,对推进漆器制造工艺的改进、漆器艺术风格的演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寓意富足

image.png

汉代画像砖“宰猪图”

  猪作为人类早期驯化的动物之一,起先单纯是为了食用,后来成为财富的象征。在甲骨文中,古人依据野猪的外形将其称为豕,由豕衍生出了逐、家、豪(高+豕)、敢等字。由中国语言学奠基人王力主编《古汉语字典》中,指出“豕”和“彘”指大猪,“猪”和“豚”指小猪。也有学者认为甲骨文中的“豕”和“龙”存在着演变关系。

image.png

  陶猪 西安博物院藏

  古人在房下养豕便有了家。保存在西安博物院的绿釉陶猪圈,小楼的底层为相通的猪圈,圈内4只幼猪拥向猪妈妈争相吮乳的场景憨态可掬,楼上两个窗户各趴着一个人望向猪圈俏皮可爱。

image.png

  汉代绿釉陶猪圈 西安博物院藏

  在古代农业社会中,猪作为人们重要的家畜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的食物来源,也是重要的经济资源。猪具有好养活、长肉快、产量多等特点,因此猪在文化中被赋予了如勤劳、丰收、富足、幸福等丰富的象征意义。人们相信养猪可以带来好运和财富。

image.png

  釉陶杀猪俑 陕历博秦汉馆藏

  猪作为十二生肖之一,排在十二生肖的末尾,它圆润的形象和贪吃的特点也被用来象征富贵和丰裕,常与福、禄、寿等吉祥元素相结合,寓意着繁荣幸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和西安博物院以及很多博物馆中,都可以看到来自唐代的十二生肖陶俑。

image.png

  十二生肖俑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此外,猪还在祭祀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被视为祭品,人们使用猪头、猪下颌随葬或者使用整头猪进行祭祀,用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至迟到春秋时期,建立了固定的祭祀用牲制度,其中帝王祭祀社稷的规格最高共使用3种动物“牛、羊、豕(猪)”来祭祀,名为“太牢”,猪占据一席之位。考古发现,在西周都城镐京遗址的祭祀坑中,发现了与“太牢”用牲种类对应的动物骨骼,推测在该处大型建筑分布区域内,可能有西周国家级宗庙的存在。



来源:文物陕西

编辑:刘俊彤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这个服务中心,正式“开张”了! 下一篇:又又又获奖了!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