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长江呼叫黄河!八地联动大江大河文明对话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4-03-06 21:04:27 编辑:方正 作者:白仲夏 版权声明

长江、黄河,两条古老的江河共同孕育了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明。祖国的大江大河,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于心。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长江黄河流域的八地主流媒体联动,邀请代表委员围绕“文明多样性传承与创新”主题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李梅:擦亮秦腔文化名片,优化中国戏曲传播生态

汹涌澎湃的滚滚黄河之水,千百年来浇灌着慷慨激越的黄河戏曲之花。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更是秦腔的发源地。”在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梅看来,正是有了奔流不息的黄河和这片广袤的土地,使得秦腔也有着像黄河一样的澎湃气势,让秦腔这一古老剧种能够源远流长,成为黄河儿女钟爱的艺术形式之一。

8522E1949E41E639F86715D740CBB5C4.png

从艺45年来,李梅对戏曲事业一直秉承发自内心的热爱。她认为,要让深受中国精神滋养、具有中国风格的戏曲艺术被更多人认识和喜爱,传统的舞台演出与现代的新媒体传播缺一不可。今年全国两会,李梅围绕坚持守正创新,推进戏曲传播生态建设提交相关建议,让传统文化走出去,能够更好地在海外讲好陕西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互通的不断加强,科技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中国戏曲的发展环境不断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戏曲艺术只有坚持守正创新,利用优势,保持特质,不断丰富表达方式,持续拓展传播渠道,才能开辟新的传播阵地。”李梅说,以典型的中国艺术讲述中国故事,能够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起到独特的作用,成为深化对外交流、展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当前,以秦腔等为代表的陕西戏剧成为陕西文化令人瞩目的闪亮名片,李梅建议,面对新的戏曲发展环境,应加强人才培养,营造良好氛围,进一步优化中国戏曲传播生态建设,不断拓展传播渠道,提升传播效能。

华商报记者 白仲夏

全国政协委员蒋鹏举:丰富长三角一体化内涵,擦亮中国“江南文化”品牌

“要说到中国的文化符号,把目光聚焦到长江、江南,那一定是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江苏省委会副主委、常州市副市长蒋鹏举认为,“江南文化”也是一张充满魅力的“中国名片”。

B96DA7515C25DA984DEE326727187EFC.png

蒋鹏举表示,璀璨丰厚的文化遗产、意韵隽永的文化记忆、和谐共生的江南人居,铸就了长三角独有的文化品性,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等史前文化,吴文化、越文化、徽州文化、海派文化等当代江南文化,构成了长三角文脉的主体形态,为五千年中华文明注入“江南文化基因”。

“作为长三角共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家园,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提出,到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赋予新使命,江南文化已成为推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文化之基。”蒋鹏举说。

但当前,长三角各地对江南文化历史遗存、文脉肌理、核心资源的整体利用还不够,其时代魅力和经济效益尚未得到充分释放。蒋鹏举说,围绕打造“江南味、国际范”的文旅融合共同体,他建议推动长三角从“经济型城市群”向“文化型城市群”转型升级,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区域文旅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样本。

蒋鹏举提到,要积极构建一批融入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桥头堡”,加快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水乡古镇文化带、沿江活力休闲旅游带、生态海岸带旅游休闲廊道等跨区域重大载体,推动上海、江苏、浙江共同建设环淀山湖等“水乡生态示范区”“江南水乡会客厅”,苏州、无锡、常州联手打造环太湖、两湖等片区文旅新高地,形成“都市圈-城镇圈-生活圈”多元一体江南文化创新发展格局。全力打造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让国际友人充分领略江南文明魅力和长三角文旅精彩。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熊平平 徐苏宁/文 刘畅 顾闻/摄

全国政协委员鄂崇荣:让青绣在传承中创新、在振兴中绽放

青海,耸立着白雪皑皑的巍巍昆仑,唱响着长江、黄河、澜沧江的亘古涛声,是一片文化的沃土。青绣是青海各民族民间传统刺绣的总称,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已成为象征青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共用共享的重要文化符号。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鄂崇荣一直关注着青绣文化的保护与产业发展。

E264B5B1467E3619B9CCA9A7704A2CBF.png

鄂崇荣表示,加强对青绣文化的保护、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符号的品牌、推动青绣文化产业发展,将强有力促进非遗的传承发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对实现乡村振兴等起到特殊推动作用。

“青绣是青海省参与人数最多、应用最广泛、影响最长久、与各族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民间艺术,是展示青海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的重要载体。”鄂崇荣说,青绣也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和着眼点,是振兴传统手工、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抓手。

助力青绣产业蓬勃发展,鄂崇荣建议要树立品牌意识,不断推进创新创意发展,整合各方资源优势,通过科学宣介不断提高青绣艺术和产品知名度影响。鄂崇荣认为,要让青绣在市场上更具备“圈粉”能力,应加大与高水准专业团队合作力度,将青绣文化创意研发方向定位于和消费者的生活紧密相关的产品上,并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青绣人才培养之路,完善大品牌定位,实施品牌集群化策略提升品牌知名度,将青绣文化打造成青海的另一张名片。

西海都市报记者 董慧

全国人大代表王志杰:联合申遗,推动白鹤梁与埃及尼罗尺“双向奔赴”

大河流域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基因。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涪陵区委书记王志杰介绍,在长江涪陵江段横亘着的白鹤梁题刻,是一座举世公认的典型的古代水文站。它见证、记录了从唐代广德年间至今1200年间72个枯水年份的水文信息,系统地反映了长江上游枯水年代水位演化情况。

0E72AE429A044649CD7910E0E097DA15.png

早在2008年,其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白鹤梁题刻现已建成世界首座非潜水可到达的水下博物馆。

2021年,相隔万里的白鹤梁题刻与埃及尼罗尺石刻,走在了一起,启动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申遗,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不过,王志杰称,白鹤梁虽已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但因受新的“限额制”影响,面临着国内申遗的竞争压力和同埃及联合申遗的协同问题。

“联合申遗需要双向奔赴。”王志杰建议,接下来,希望国家相关部门提供帮助,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协同埃及,共同推进白鹤梁题刻—尼罗尺石刻联合申遗工作,尽快就中埃联合申遗在官方层面达成共识,助力白鹤梁题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一步提升白鹤梁题刻的辨识度、知晓度和世界影响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

上游新闻记者 严薇/文 任君 杨帆/摄 何闯/后期

全国人大代表黄林:传承和保护好长江流域传统文化

“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文物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来凤县民族博物馆馆长黄林仍在持续关注着长江流域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555FE64128A018016DD5EE8DDC31718E.png

1991年起,黄林就开始从事文博工作,曾参加来凤县仙人洞崖葬抢救性考古发掘、湖南龙山县里耶古城遗址和麦茶墓葬区的考古发掘、清江流域考古发掘。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黄林积极建言献策,努力在更高层面呼吁民族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在日常履职过程中,他多次深入基层文博系统开展交流和调查研究,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建议和参考。

“我生长在来凤的酉水河边,酉水河是长江的重要支流,我觉得保护和弘扬长江文化,是我们当前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黄林说,对于长江文化的保护,他思考了几点建议。

“首先,要保护好长江流域的文化遗产。”黄林认为,在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同时,要加强长江流域传统文化的教育,如将长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内容,以此向公众传播长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培养青少年对长江文化的情感认同。此外,还要增加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的投入,倡导绿色生活、绿色出行、节约用水的生活方式,让人们从生活中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极目新闻记者 王俐燃/文 赵贝/摄

全国人大代表于集华:传承千年瓷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若要晒一晒心目中的长江流域文化“宝贝”,全国人大代表,景德镇陶瓷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景德镇陶瓷美术家协会主席于集华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瓷画。

A4E2C367DF6C83CDFED9F56EECBE5618.png

大江奔流而磅礴,文明沉厚而隽永。长江文化,在灿若星辰的中华文化中如一条耀眼星河。这其中,长江水浸润着瓷土,景德镇熠熠生辉。“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唐代中后期开始,满载景德镇瓷器的货船自昌江乘流而下,从鄱阳湖入长江,踏上海上丝绸之路,向世界展示中华陶瓷文化的魅力。千年后,窑火依然传承不熄。于集华称,因瓷而生的景德镇,正因瓷而变、因瓷而新,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谱写“一瓷跨千年,文明越山海”的新时代篇章。

出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的于集华,作为一名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从艺50多年来,始终关注着中国陶瓷艺术和景德镇陶瓷事业的发展。

“瓷画是陶瓷艺术家以瓷器为载体,运用陶瓷颜料进行绘画的一种艺术创作方式。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有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于集华认为,瓷画作为新的艺术品种,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景德镇的瓷画艺术令世界瞩目,尤其是瓷画中的高温颜色釉绘画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据不完全统计,正在景德镇从事瓷上绘画创作的艺术家有近2万人,为中国瓷上绘画带来了崭新面貌。

“瓷画在继承与发展中不断走向世界,亟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于集华建议,可通过成立瓷画协会和艺委会、推动瓷画成为全国美展的一个主要绘画形式以及大力发展以瓷画为重点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等方式,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也能积极助力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建设。

江南都市报记者 金路遥

全国政协委员李星:培“根”铸“魂”,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保护、传承黄河文化就是培“根”铸“魂”。

“我们要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赋予现代力量,为中华优秀文化注入生生不息的源泉、绵绵发展的动力。因而探索黄河文化保护传承的路径,就成为当今必须回答的时代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大学党委书记李星说。

EE99ED48116AE9F61930AE9DBEABAC37.png

滔滔黄河水,奔流万余里,形成不同区域视域下的河湟文化、河套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黄河文化体系。李星认为,应以这些文化体系为依托,针对不同特点,结合各自的发展脉络,建立整体视域下的分区保护制度,建立既有区别联系又相互依存的中华文化大系。

他建议,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时,应建立以黄河流域为主,探索并建立与周边区域协同保护的机制,以及在其机制下的周边区域的保护范围。

“黄河保护法的制定和实施无疑为黄河文化传承提供了法律保障。而千百年来宁夏引黄古灌区、内蒙古河套灌区、泾阳郑国渠、汉中三堰、龙首渠、引洛古灌区水利事业的历史发展证明:聚焦于古灌区利益的水利共同体制度有力地将人的行为、权责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使这里呈现出以黄河及其支流为依托的人地和谐景观。”李星认为,应建立法律框架下的水利共同体制。

李星说,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从来不是无本之木、无泉之水,而是深植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中,镶嵌于中国式现代化从文化大国到文明大国的历史进程中,因而这两个方面应成为当今黄河文化传承建设过程中遵循的圭臬。

宁夏日报记者 王刚

全国政协委员李兴钰:畅通“双循环”,加快建设沿黄陆海大通道

山东是黄河流域唯一的沿海省份,港口优势明显。“通过东中西互联、陆海空联动,将有利于畅通‘双循环’服务格局,发挥拉动引领的作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侨联主席、党组书记李兴钰为加快建设沿黄陆海大通道建言献策。

3F39B22A4B0F00403E4E23A5D871DA50.png

生活工作在山东,李兴钰对近在咫尺的黄河有着特殊的感情。“黄河流域资源能源丰富,在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黄河流域是全国由南向北扩大开放、由东向西梯度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李兴钰认为,提高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各城市群、不同区域之间互联互通水平,提高沿黄流域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发展黄河经济,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他建议,将交通运输体系作为切入口,完善和提升干线铁路、港口、干线公路、黄河航道、区域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在陆向方面,要建设衔接顺畅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海向方面,打造便捷高效的出海口,形成横贯东西、内畅外联的“南北双通道”总体布局。“还要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提高物流运输效率。”李兴钰说。

同时,建设世界级港口群,打造黄河流域便捷出海口,高水平高标准推进沿黄各省区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建设,强化国际通关便利化合作;各省区加快“陆海联动、海铁联运”跨关区通关模式的复制推广,推进电子口岸建设,加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

“沿黄陆海大通道涉及较多省区和多个部门,需要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相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定会跃上新的台阶。”李兴钰说。

新黄河记者 张成地 徐超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