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西安水档案之西安水景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4-03-22 08:45:44 编辑:方正 作者:任婷 版权声明

 水不仅是生命之源,更是城市之韵,文化之魂。在古城西安,每一条河流、每一汪湖水,都诉说着千年历史的沧桑与美丽。

cqERavWwbg0J3Q9p.jpeg

      西安的水景,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自然的灵动。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水的温柔与力量,可以领略到水与古城的和谐共生。珍惜每一滴水,保护每一片水域,让西安的水景永远绽放迷人的光彩。

image.png

近日,华商报记者实地走访了西安市多处知名水景,直观感受近年西安水景发展的成果,感受家门口的湖光水色。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唐·李白《灞陵行送别》(节选)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唐·李白《清平调三首》(节选)

      石鲸分玉溜,劫烬隐平沙。

      柳影冰无叶,梅心冻有花。

      寒野凝朝雾,霜天散夕霞。

      欢情犹未极,落景遽西斜。

      《冬日临昆明池》——唐·李世民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丽人行》(节选)——唐·杜甫

     西安正在系统恢复

     八水绕长安盛景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提出“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盛景”“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以渭河、汉江、丹江综合治理为重点”的重大生态工程建设。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提出“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坚持不懈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推进荒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动黄河流域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

      近年,无论是从政府的工作规划,还是在实际的落实中,大家都能感受到西安对水系生态恢复和发展的决心,同时也感受到了相应的成果和变化。从“三河一山绿道”的出现,到各个新公园的诞生,再到老公园的改造,西安市民都切身感受到了西安水景面积的增加以及环境的改善,西安的“水档案”正在不断地增加新“成员”。

      根据《西安市“十四五”水务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西安市将构建“水节约、水配置、水安全、水生态、水文化、水管理”六大体系,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水空间优化配置、水灾害防御保障、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综合治理、水智慧网络构建、水文化传承弘扬、水管理改革创新”八项重点工作,全面推进新时代水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在构建“功能多元、河湖健康”的水生态修复体系方面,西安市将加快恢复水系连通,提升水生态健康水平,推动水生态系统修复,建设高品质、多内涵的水生态保护体系。同时,将通过健全水环境监测体系等措施筑牢河湖生态屏障,实现水环境的持续改善。

      在构建“彰显底蕴、古今交融”的水文化弘扬体系方面,西安市将改造和挖掘水文化遗产,有序推进水文化载体建设,通过依托生态景观节点建设水文化基地、举办水文化节庆等方式提升水工程与水环境的文化内涵和品位。

      在构建“体制完善、管控智能”的水管理服务体系方面,西安市将全面推进依法治水,全面推进河湖智慧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全面提升水利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根据《西安市“十四五”水务发展规划》,到2025年,西安市将建成六大体系。到2035年,西安市将建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建成引汉济渭西安输配水工程、灞河上游冯家湾生态水库工程等水资源配置工程,并逐步实现西安水务治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系统恢复“八水绕长安”盛景。

      根据《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国土空间保护格局方面提到“八水七田”,即八条环绕城市的主要河流和七片优质农田集中区。推进水系连通和修复工程,加强滨水地区的建设控制,发挥河流的生态廊道作用;保护农田集中区,传承关中传统农耕文化。

      市域生态网络体系提到,构建以秦岭生态安全屏障为核心、渭河平原多级生态廊道贯通环绕、景观生态节点串珠成链的全域生态网络体系,打造“林廊环绕、蓝绿交织、万物和谐”的生态空间。

      秦岭生态安全屏障:守住秦岭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实行全域保护和分区管控,系统推进秦岭生态。

      多级生态廊道:渭河、黑河、沣河、环山路等10条一级生态廊道;浐河、潏河、绕城高速等8条二级生态廊道,串联山林、水系等绿色资源,实现生态空间互联互通,提升生态连接度,保障生物迁徙连续性,满足居民的休闲游憩需求。

      景观生态节点:渼陂湖、雁鸣湖、泾渭湿地、渭河湿地、黑渭湿地等重要湖泊湿地,樊川、白鹿塬等郊野公园,发挥生态、景观等服务功能。

     灞河沿岸

     >>水景介绍

      灞河是渭河右岸一级支流,是“长安八水”之一,古称滋水。秦穆公时改名霸水,以显霸功,后演变为灞河。灞河全长109公里,流域面积2581平方公里,发源于秦岭北坡蓝田县灞源镇麻家坡以北,是中国境内唯一一条由东南向西北流向的倒流河。流经灞桥区、未央区,在未央区、灞桥区之间汇入渭河。沿河景区有:奥体灞河景区、世博园、灞桥生态湿地公园、广运潭公园、灞桥驿等。

image.png

 >>历史渊源

      上古时期水草丰美,气候宜人。最早的人类头骨“公王岭”古化石即发现于此,距今已经一百多万年,对于人类起源、繁衍、进化的研究意义深远。灞河是古今长安著名的风景区,考古发现有多处古代建桥遗址。《西安府志》中说: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开元遗事》说:灞陵有桥,来迎去送,至此黯然,故又称“销魂桥”。

     兴庆湖

     >>水景介绍

      兴庆湖,也称“隆庆池”“五王子池”“龙池”,位于兴庆宫公园内,是一座占地面积达150亩的人工湖。

image.png

 >>历史渊源

      兴庆湖是唐都长安城内最大的一座人工水池,形成于武则天垂拱、载初年间,因地下水溢出和雨水积涝而成小池,后经引龙首渠水注入,此池日浸滋广。弥亘数顷,水深数丈,初称“隆庆池”。武则天给李隆基五兄弟赐宅于隆庆坊后,又俗称“五王子池”。唐玄宗兴建兴庆宫后,改称“龙池”,是兴庆宫内著名的皇家园林风景区,唐玄宗与嫔妃、群臣在此泛舟游宴,并与杨贵妃在此游乐嬉戏。

      新中国成立后,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龙池遗址进行了考古探测,1958年3月,公园建设全面展开。资料记载,参加义务劳动的各界市民、干部,人数累计达17万人。西迁的交大师生,积极参加兴庆宫公园的兴建,乃至兴庆湖的挖掘。

     护城河

     >>水景介绍

      从2003年至2020年,经过分阶段建设,总长度为14.6公里的护城河及环城林带改造提升工程全线完工。2020年10月起,全线贯通后水域面积达到36.2万平方米,绿地面积104.56万平方米。2023年,西安护城河水利风景区成功入选2023年度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名单。

image.png

>>历史渊源

      西安护城河始凿于唐末时期,起初是为了安防而建,与高大厚重的西安城墙,共同构成了“高墙深壕”的城防体系,凝聚着我国古代军事、建筑、水利等智慧。新时代承担起西安主城区36平方公里范围内雨水调蓄、防汛的重任。改造后,护城河物联网系统、安防系统实现了统一化、数字化管理。

     汉城湖

     >>水景介绍

      西安市汉城湖水利风景区前身是团结水库,是古漕运河和城市污水李下壕沉淀池,一度水环境恶化严重。经过水利部门实施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水景观的综合治理,面貌焕然一新,并且入选第一批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重点推介名单。

     >>历史渊源

      据史料记载,汉代,这里是长安城的漕运河道,西起今西安三桥车刘村,北至郭家村,负责当时京城的货物运输。当时的漕运河风景秀丽,每到春季,许多王公大臣都在漕运河两岸踏青游玩。

     昆明池·七夕公园

     >>水景介绍

      昆明池·七夕公园位于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沣河东岸、斗门水库(昆明池)北岸中部,占地面积2255亩,其中水域面积707亩,景观面积1548亩,于2017年9月28日建成并对外开放。因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此,加之七夕文化源远流长,故称作“七夕公园”。

image.png

>>历史渊源

      昆明池开凿于西汉汉武帝元狩三年,是历史上第一大人工湖。《西南夷传》中记载,天子遣使到身毒国去求市竹,受阻于昆明而未能到达,于是天子想征伐昆明。昆明国有滇池,方圆三百里,因此比照着开凿一池,以练习水战,称为昆明池。后来,昆明池除了训练水师功用,还有漕运水事、游览行猎、模拟天象等功能。昆明池也是爱情胜地。

     西安湖

     >>水景介绍

      西安湖,以城市名字命名,坐落在“三河一山”绿道中渭驿旁,位于渭河大堤以北河滩内,湖区东西长3公里,南北宽0.8公里,总面积3000亩,是西安市最大的再生水景观湖泊。

      西安湖综合治理工程于2013年3月启动,利用原有废弃沙坑改造而成,修建了7.2公里环湖道路、下堤台阶与码头。2016年8月,为提升景观绿化效果,新建引中水管道、亲水环湖步道、景观广场及停车场,被誉为“化污水为清流,注湖泊而生景美”的水生态修复典范工程。

     >>历史渊源

      站在“三河一山”绿道中渭驿观景台远眺,能看到泾渭之间的五陵塬,那里就是汉朝五位帝王的陵墓。从西安湖观景台的角度放眼望去,可以看到汉高祖刘邦的长陵和汉景帝刘启的阳陵。

     周至水街

     >>水景介绍

      周至水街——周至沙河湿地公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北濒渭河,南依秦岭,是在原沙河基础上改造的水景街景。这是一个集市民休闲、亲水体验、儿童娱乐、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类主题公园,也是一个互动式滨河生态主题公园。

     >>历史渊源

      沙河亦名骆水河,其发源地骆峪曾是黄帝的第三个儿子骆明的封地,史称“古骆国”。周围的九条山脉,如群龙饮水,头聚谷口,探于骆水,若九龙朝圣,故其地亦称九龙口。中国古代两位声名卓著的治水英雄鲧和禹就诞生于此。骆峪水库的南岸,骆国古城遗址至今尚依稀可辨。

     南湖(曲江池遗址公园)

     >>水景介绍

      曲江池遗址公园位于大唐芙蓉园以南,曲江池南路以北,园区总占地面积959.7亩,公园的中央为曲江池,水面面积达500.5亩,分为上湖和下湖两个部分,其中上湖海拔442.8米,下湖海拔439.9米,南北长1088米,东西宽552米。曲江池湖水水源由黑河水的退水作为补充,平均补水量约为1000立方米/小时,进水口位于上湖西南角,出水口位于大唐芙蓉园东南角。

image.png

>>历史渊源

      历史上,曲江池处于渭河阶地向台塬的过渡地带,多有泉池流水,形成了自然的狭长曲池水面。汉武帝时将曲江池一带划入上林苑,因其蜿蜒曲折,貌似广陵之江,称其曲江、曲池,至此“曲江”之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曲水流觞”风俗可追溯至两周时期上巳节水滨祓禊(读作fúxì)、除去凶疾的祭祀仪式。后逐渐成为全民同乐的雅集盛宴。

      唐时,新科进士放榜日临近上巳日,这一天皇帝连同达官贵人、新科进士会在杏园举行曲江宴,也称杏园宴。宴饮之时,置杯于盘上,放盘于曲流上任其漂流,流至谁前谁就要执杯畅饮作诗,众人再进行品评,称为“曲江流饮”,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

      后来“杏园宴”逐渐演变为文人雅士们吟诵诗作的“文坛聚会”。

image.png

渼陂湖

     >>水景介绍

      渼陂湖湿地公园位于鄠邑城西,涝河西畔,享有“关中山水最佳处”的美誉。天气晴好时,远处俊秀的秦岭,近处浩渺的湖光与亭台楼阁交织,呈现出一幅“诗画鄠邑”的生态新画卷。

     >>历史渊源

      渼陂是唐代以来的著名旅游胜地,也是“甘亭十二景之一”。渼陂湖附近有玉蟾台,又因老子在此剑刮青牛泥而名瓜牛台。湖西300米有周文王之父王季陵墓,湖北有“九女冢”,风景秀丽,引人入胜,曾吸引了无数达官显贵、文人墨客在此戏水弄舟,吟诗作赋,著名诗人如杜甫、岑参、韦应物等都在此留下大量诗篇。

     >>市民感受

     周末出去玩很容易就能见到水

      33岁的原女士家住西安市碑林区,说起西安的水景变化,她说:“这几年,明显觉得西安的水景多了,不少旧公园改造了,水景公园也多了起来。现在周末出去玩,很容易就能见到水。”

      原女士说:“兴庆宫公园距离我家很近,走着就能去,环境不错,水景设施也很完善,可以划船,非常适合带着孩子去遛弯,陪着家里老人去锻炼。”

      53岁的魏先生家住西安市雁塔区,他最喜欢去的地方是浐灞灞河边,“灞河边可以骑行、跑步、露营,很惬意!”魏先生说,“这几年西安出门就能见到水,城市环境也越来越好了,越来越宜居,幸福感也多了。”

      45岁的刘女士家住西安市未央区,她说,以前说到湖、划船,想到的一般是兴庆公园、丰庆公园,“这些年不一样了,有水的公园越来越多,而且设计也很美,大家的选择更多了。”

      刘女士说,西安自古就是“八水绕长安”,有非常美的水景。现在西安有了“三河一山绿道”,环境得到了巨大的改变。“希望水景的发展能继续保持下去,让西安这座城市变得更‘水灵’、更美丽。”

     >>专家点评

     遵循历史水系格局

     实现“可居可游可赏可观”

      3月21日,华商报记者采访了西安一家设计院资深设计师王先生,王先生参与了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渼陂湖、兴庆宫公园改造、昆明池·七夕公园等的设计工作。王先生说,这些年西安的水景面积在大幅增加,总体遵循了历史上西安的水系格局,与此同时,水景要与周边的环境相辅相成,让环境更美,且能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水景要“可居可游可赏可观”。

      王先生举例,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兴庆湖,延续了西安的城市记忆,改造后的兴庆湖不仅保留了原有记忆,空间设计更加敞亮,市民与水的互动更方便,水上设施也更完善,观赏性和体验感更好了。再比如,渼陂湖,是把古河道利用起来,让历史景象再现。王先生说,历史上,西安有“八水绕长安”的盛景,目前正在做的事是水系的修复,并且卓有成效。未来,建议西安继续遵循历史水系格局,建设环境更美丽的西安,让城市生活更有品质。有水的地方有灵气,水景充足了,周边的环境气候也会变好,人实现“亲水自由”后,幸福感也会大大提升。华商报记者 任婷/文 赵彬/图 实习生 孙舒蕾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