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西安博物院:让历史说话 让文物说话

来源:西安日报 时间:2024-04-14 07:43:16 编辑:曹静 作者: 版权声明

       我的心里话

西安博物院党委书记  甘洪更

9年来,我们围绕“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狠抓基础、开拓格局,加强文物保护管理,拓展文物展示利用方式,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让历史文物服务时代、服务群众,切实发挥新时代博物馆公众教育功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博物馆的力量,全力让博物馆成为公众喜爱和满意的“大学校”!

陕西日报记者张琪悦整理

位于西安城南小雁塔下的西安博物院,守护着源远流长的古都历史,展示着千年古都的独特魅力,正逐渐成为游客感受文化、陶冶性情的热门之地。

2015年2月1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博物院考察时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

打造陕西特色  激发民族自信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深入而精妙地阐释了当代博物馆所处的关键地位、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肩负的重大使命。置身于新时代,我们将持续为文化自信自强贡献力量,让博物院这座大学校激发更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4月7日,西安博物院党委书记甘洪更表示。

9年来,西安博物院全体员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把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把展览办得引人入胜,把文物承载的历史故事讲述得深入人心,使这里变为赓续中华文脉、增强历史自信、传递文化力量的“大学校”。

2023年,西安博物院馆藏文物参与外展8次,借出文物282件组,积极开展博物馆国际交流,与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建立友好关系。馆藏文物以及文创产品多次参加国外文化活动。同时,不断向外输出高质量原创展览,全面加强省际交流合作,构建起精品巡展体系,用精美文物、精彩故事和精品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西安博物院原创展览“花月醉雕鞍——大唐金乡县主展”“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等展览多次到全国各地博物馆巡展,让博物馆成为更多群众的“大学校”。

为了“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西安博物院在文物与历史活态演绎的道路上不断推陈出新,在讲好传统文化故事的基础上推出趣味互动、手工制作、夜游、博物馆探秘及各类研学课程等多样化服务产品。与此同时,西安博物院持续推出精品原创展览,在陈列展览中运用虚拟电子翻书、数字幻影演示、互动展示、文物导航等多媒体手段,丰富展览内容和形式,形象生动地展示文物,并使用3D技术对文物进行二次创作,通过推动藏品数字化,推出线上展览、AR导览等,让游客喜欢看、看得懂、记得住。

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西安博物院作为陕西省主会场,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联合西安城市观光车公司推出全国首辆博物馆主题观光车“博物馆号”,推出“长安有故里——丝路少年大唐行”展览,上线周秦汉唐四位虚拟数字人物,同时启动元宇宙科技展示、文创体验、非遗展演、真人秀等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为观众打造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夜间文博盛宴。“文博之夜”活动在直播平台上吸引超百万人次线上“云”游博物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西安博物院原创展览“长安有故里——丝路少年大唐行”获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

化身“大学校”  讲好陕西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博物院考察时强调,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如何给文物更多“说话”的机会,如何用新方法讲好文物故事,西安博物院一直在探索。近年来,西安博物院依托馆藏资源,不断丰富公众教育活动,持续探索原创展览的创作,拓宽与馆校合作范围,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系列活动,让传统文化与历史故事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走进大众生活。

“去年,我院深入周至县骆峪九年制学校、西安市第二聋哑学校、羊头镇社区等基层单位开展‘五进’活动17次,线下开展‘快乐中华节’传统节日主题活动、特殊纪念日活动、‘非遗零距离’专题活动等各类教育活动64场;配合‘长安有故里——丝路少年大唐行’展览开发益智闯关趣味游戏,开展‘大唐印色’‘集福遥寄’‘制泥之趣’等研学活动;推出‘我们都是唐朝人’线上学习营主题课程30期。”西安博物院副院长李燕介绍,2023年,“优秀传统文化进万家”项目成功入选陕西省社科普及资助项目,“历史的印记——雁塔的回响”主题研学活动成功入选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重回大唐”系列社教研学课程获评“第二届全国文博社教十佳案例”。

与此同时,西安博物院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展“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主题宣传活动,通过进校园、进社区等方式,让文化遗产深入人心、惠及百姓。2023年2月15日,西安博物院举办践行“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纪念活动,走进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等10所高校,开展以“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国际博物馆日系列宣传活动。

在开展公众教育活动的同时,西安博物院加强馆校合作,2023年,与西安市未央区教育局、延长县文旅局等6家单位共建教育基地,与小雁塔小学共同策划校园展览,编写青少年讲解词,培育“小小讲解员”。此外,走进小雁塔幼儿园、陕西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开展“趣”读博物馆、“博物馆里来探宝”等系列博物馆教育课程。如今,西安博物院成为西安市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

2023年1月至10月,西安博物院游客接待量210.9万人次,同比增长447.23%;接待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和社会团体138批次3082人;举办各类公众教育活动64场,线下活动累计受众人数近5000人;线上发布公益音频课30期,累计受众人数2000余人;“优秀传统文化进万家”活动走进学校、社区、政府机关、部队等17家基层单位,服务观众1300余人。

“我院通过延时开放、分时段预约、退票动态回池、弹性调整预约名额等,提升预约参观精细化管理水平;针对老年观众、特殊群体等,采取免线上预约、现场领票等惠民举措。同时,发展壮大志愿讲解员队伍,通过智能语音导览、二维码介绍等方式,有效解决预约难、讲解服务供不应求等问题,全力为游客提供精准贴心的服务。”李燕说。

守护文物之美  绽放文创之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2023年,西安博物院持续推进对遗产核心区和文物保护范围内的小雁塔本体及相关古建、附属文物、古树名木等的监测与保护。该院去年全年新接收文物、古籍及图书885件组,上账上号95件组,接收市考古所移交的古籍及各类书籍647套9113册;整理新上账陶器、铜器、钱币档案照片628张,盘查文物38931件组,所有藏品均账物完全相符。

修复文物、修复古籍的意义不仅在于修复破损的残片,更在于永久地将记载的智慧留存。2023年,西安博物院修复古籍《事文类聚》《康熙字典》等8册约540张书页,完成49袋文物的清理修复,清理出大小兵俑59件;对院内石碑拓片进行修补覆膜;濒危古旧字画抢救性保护修复项目完成结项验收工作;吕后陪葬坑彩绘陶器抢救性修复项目方案通过评审。

甘洪更表示:“文创产品可以激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已经成为共识。”截至目前,该院累计与80余家第三方公司跨界合作开发多元化的文创产品,与文创公司、游戏公司、出版社等10余家公司开展合作,依托藏品文化元素,打造了火爆出圈的传统节日、数字文创、唐小西、影视剧、展览、游戏等系列文创产品累计36类400余款。2023年,新开发实体文创产品18类73种,包括“长安有故里”展览系列明信片、赛博西安T恤、跃动大唐国风布包等。

与此同时,西安博物院紧跟热点推出联名华服,与唐锦研究院联合推出的唐锦系列桌旗和菜单被中国—中亚西安峰会国宴选用,还携手阿里元境以3D技术和高清建模打造元境博域元宇宙。西安博物院通过跨界合作开展“地铁遇见博物馆”“邦兴文达   礼遇碑林”等系列活动,将博物馆的展示场景延伸到大巴、地铁、机场等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下一步,西安博物院将进一步统筹推进文物保护利用传承,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传播,做好博物馆‘五进’宣传教育工作,开发完善品牌教育项目,拓展线下线上教育新阵地。同时,推进博物馆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加强数字化、智慧化博物馆建设,向人民群众展示‘活’起来的文物。”甘洪更表示。

记者手记

向公众展示

“活”起来的文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这已成为我省各大博物馆不断努力的目标。博物馆正通过丰富的展品和花样翻新的讲述,变得越来越有看头了。

博物馆是凝固的历史,是人类收藏历史记忆凭证的殿堂,发挥着保护、研究和展示人类及人类遗存、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职能。

大量的历史知识和人类文明足迹都印刻在文物之中。徜徉在博物馆,就是在开阔视野、拥抱灿烂的文化。在这里,人们可以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文化的多样性和艺术的魅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走进博物馆,可以同古人有跨越时空的“对话”,领略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正因如此,我省“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成为潮流,热门场馆常常一票难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这既是对新时代文物工作的要求,也为博物馆的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

陕西多个博物馆开展了数字化建设的积极尝试,创新展示手段,涌现出了众多优秀数字文创产品。多种数字技术正在突破时空限制,连接历史与现代,让历史的呈现鲜活生动,以“文化+科技”的方式,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魅力,大大提升了公众对文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本组文/陕西日报记者 张琪悦  本报记者 张潇

图/本报记者 郝钟毓


来源:西安日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