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商网 时间:2024-05-19 19:06:49 编辑:王莉文 版权声明
华商网讯(记者
姬文艳)小满将至,夏意渐浓。处于繁育期的“东方宝石”朱鹮,正在为新生命的到来而奔波忙碌。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的天空,时不时能看到朱鹮优美地展翅飞过。5月16日,“发现最美铁路·春涌秦巴走西成”网络宣传活动“发现团”来到朱鹮主题车站——洋县西站,参观车站主题文化,了解客运特色服务和高铁窗口助力当地有机农产品营销的相关举措。
“发现团”走进洋县西站
朱鹮主题车站彰显地域特色
“旅客一进站,扶梯右侧就能看到朱鹮图案。这里有七只,代表的是在1981年洋县姚家沟发现世界上仅存的7只朱鹮。在我们车站里,与朱鹮元素随处可见。”洋县西站工作人员介绍。
洋县西站不仅是一座交通枢纽,更是一个展示当地文化的重要窗口。据介绍,洋县西站站台规模2台4线,站房面积3500平方米。洋县以世界珍禽朱鹮闻名全球,有“朱鹮之乡”的美称,所以该站造型提取传统的建筑符号加以提炼,立面上通过体块的分割与凹凸勾勒出飞翔展翅之意,整个建筑古朴却富有活力,车站内多处朱鹮宣传展示,与洋县地域特色呼应。
优质高铁服务便捷乘客出行
洋县境内不仅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世界珍禽朱鹮,还有唐代开明寺舍利塔、元代觉皇殿、明代智果寺藏经楼等重点保护文物19处。来自国内外的游客,从洋县西站下高铁前往这些景区,相当便捷。
作为西成高铁从西安驶入汉中盆地的第一站,为发挥铁路服务窗口作用,洋县西站总结提炼出“五心服务法”和“1345工作法”更好服务旅客。车站自开通运营以来,累计运转了危重旅客300余人,服务重点旅客约2100人次,收到锦旗62面、感谢信50余封、表扬电话700余起,媒体报道车站帮扶好人好事230余篇。
90后客运员张雪兰介绍为旅客规划便捷换乘的方法
90后客运员张雪兰,被大家亲切的称为车站的“最强大脑”,为了在平时的售票过程中让旅客购票更加方便,她利用休假时间练习画接算站示意图,从熟悉主脉络到可以标记小站点,张雪兰用了近半年的时间,如今她已经可以用“肌肉记忆”画出示意图,将基础功充分利用,变成服务“法宝”帮助旅客便捷购票。当记者询问在网络功能发达的当下,张雪兰为何依旧选择比较费力的记忆方式,她说:“虽然现在大家用手机软件可以搜到路线,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每个旅客的细节需求不一样,所以网络规划的路线可能还会有一些局限性。比如说有的旅客想更省钱、或者省时间,这种时候能用自己的业务能力去帮到旅客,我就很开心。”
洋县西站候车室设置的乡村振兴帮扶展柜产品丰富
窗口车站带动当地产业发展
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汉中车务段洋县西站站长张华权介绍,洋县是劳务集中输出地之一,每年春运前后,务工人员返乡返岗流动较大,而随着近年来旅游发展,游客数量也不断增多。考虑到这些新变化,车站主动与当地民政局、文旅局对接,根据客流及时加开列车,发送旅客突破1万人次,全力做好旅客出行服务保障。
洋县大咸德调味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周阳阳向大家介绍洋县特产
车站还主动对接县扶贫办,在候车室设置乡村振兴帮扶展柜,让洋县黑米、黑米醋、黄酒、土蜂蜜、茶叶等有机农副产品搭上高铁快车道,为更多旅客所熟知。“以前我们产品只有西安还有周边的消费者知道,现在我们的产品经销商已经遍布上海、广东、深圳、河南、江苏等地。在高铁站设立店铺,对我们洋县农特产品的宣传是非常好的,全国各地的游客来高铁站都能看到我们的产品。”洋县大咸德调味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周阳阳说。
车站小窗口,产业大能量。2017年投用至今,洋县西站全面带动当地有机产业和文旅发展。仅2024年油菜花节期间就发送旅客11.5万人次,不仅带动了本地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当地菜籽油、黄酒等特色农副产品销量突增,供不应求。
为鹮乡生态保护贡献铁路力量
洋县是陕西省唯一建有朱鹮和长青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区,被誉为“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区之一。为保护朱鹮主要栖息地的生态,洋县西站大力整治环境,努力打造美丽站区。如今,站区附近不时有朱鹮成群飞来觅食嬉戏。
汉中洋县是朱鹮的主要栖息地
在高铁沿线保护朱鹮,铁路部门也做了细致安排。西成高铁洋县段要穿过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了保障铁路运行安全并有效保护朱鹮,铁路设计部门和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作进行科研项目研究,在西成高铁洋县段安装了29.8公里、高4米的朱鹮防护网,并贴有易于朱鹮识别的蓝色反光膜。高铁在此地区以高架桥的形式通过,不走地面,下方设置宽大的桥洞,让鸟类和动物可以自由通过,为鹮乡生态保护贡献铁路力量。在高铁建设中针对鸟类保护安装特制的防护网,西成高铁洋县段的做法在世界上还是首次。(图/王警)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