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属拿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具的死亡证明,一早前往殡仪馆送别亲人时,却被火葬场告知死亡证明中姓名填写错误,无法核对死者姓名信息而拒绝进行火化。
“按照当地习俗,去世的人要在所选日子的当天中午12点前入土为安,但因为死亡证明的问题,差点酿成大错。”吴女士说,5月14日,她携带相关材料证明在西安市灞桥区席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离世不久的爷爷办理了《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5月16日,殡仪馆进行火葬仪式前告知家属,因无法核对死亡证明上的姓名信息,拒绝进行火花,“爷爷名字中有个‘金’字,死亡证明共一式三联,每联的‘金’字写得都不一样,根本认不出来是什么字。”
情急下,吴女士和家人不得不驾车再次赶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再次办理死亡证明,险些延误殡葬仪式。“如果当时医师认真写几个字,也不会出现这个问题。”吴女士质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开具死亡证明的公共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在填写这类重要文件时,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素养,希望卫生服务中心和医师能认识到这个问题。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在吴女士留存的照片上看到,起初吴女士所开的死亡证明中字迹较为潦草,其中死者姓名中“金”字更是无法辨认,所填写并办理的医师为杨某。而16日重新开具的死亡证明中,字迹则变得较为规整好辨认,医师则换成了他人。
5月20日,记者联系灞桥区席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陆姓负责人,她解释称:“经过了解,并非姓名写错了,而是大夫写的字比较潦草,那边(殡仪馆)的人不认识。已经给工作人员都说了,让他们以后把字写好,避免出现错误。”该负责人表示,她已经和吴女士联系,说清此事。
20日下午,吴女士回复记者说,席王卫生服务中心称杨医生请假了,等周三回来后会给她一个处理结果。
记者说
“潦草字迹”背后 公共服务需注重细节和质量
死亡证明字迹潦草导致火化受阻,不仅令吴女士一家陷入困境,更引发对于公共服务质量的反思。公共服务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尤其是涉及生死大事的证明文件,更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素养来对待。死亡证明的准确无误,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家属的负责。在这起事件中,由于医生的字迹潦草,使得一个简单的姓名核对变得复杂和棘手,对家属情感产生了二次伤害。
现实生活中,类似因公共服务细节不到位而给民众带来困扰的情况时有发生。《病历书写规范》规定中也规定有“病历书写应文字工整,字迹清晰”。作为公共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该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和监督,确保类似问题不再发生。相关部门应引起重视,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做到以人为本、服务民众。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于震
编辑:方正
相关热词搜索: 火化
上一篇:正骑着电动自行车女子突发不适 西安的哥暖心相助送回家 下一篇:打造“放心充”消费环境 西安多个公共充电桩接入在线监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