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4-06-24 23:00:13 编辑:方正 版权声明
抬头满山绿植,郁郁葱葱;低头芳草萋萋,蜂飞蝶舞。6月的黄土高原与黄色无缘,山青水绿天更蓝。
生态越来越好,80后村民回家开农家乐年入三四十万
6月24日上午,“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陕西主题采访团来到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采访过程中,有记者不断感慨:南泥湾变化太大了——路更宽了,山更青了,水更绿了,天更蓝了。
“20年以前,这里可不是这样子。”
1982年出生的冯延东是南泥湾镇桃宝峪村村民,是土生土成的南泥湾人。他说,20年前,村前还是沟地,村民们除了种点玉米,并没有太多的事可做。
“当时,路两边杂草丛生,裸露的黄土随处可见。河道淤塞严重,护坡坍塌时有发生,河水不时断流、干涸,两岸基本无景观可言。”
冯延东介绍,当时虽然也有游客来南泥湾游玩,体验红色文化,但因多种原因,当地的旅游产业并未有大的发展,很多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我20多岁就到榆林开货车,每月收入五六千元。”冯延东说,近年来,南泥湾的生态建设力度非常大:门前的路拓宽了,绿植面积增加了,河道疏通了,水变清了,地里又复种起了水稻。
生态环境好了,来南泥湾的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们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生态变化带来的实惠。
南泥湾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让冯延东看到了商机。2021年,他从榆林回到家乡,将自家7孔窑洞翻修一新,开起了农家乐。
“算厨师在内,总共雇了5个人。我们的农家乐主要做香菇面和炖土鸡,因为地方特色突出,很受游客欢迎。”冯延东说,自开农家乐以来,游客一年比一年多,平均每天接待100多人,年收入三四十万元。
他说,解决了游客吃的问题,下一步,他还打算开民宿,解决游客住的问题。对于未来的发展,冯延东充满了信心。
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从汉中引进的20只朱鹮已孵化出5只小朱鹮
南泥湾镇桃宝峪村第一书记王林介绍,近年来,在延安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桃宝峪村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以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为目标,坚定生态兴村、旅游富民的发展思路,成为南泥湾镇民宿、农家乐的试点村之一。
据介绍,近年来,南泥湾镇通过改善河道清淤疏浚、河岸整治、人行步道、岸坡绿植,逐步恢复南泥湾河道天然景观,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使得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和南泥湾教育培训基地的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鼓励发展农家乐、民宿等新型经营主体15家,农家乐、民宿累计投入运营20户,增加就业岗位136个,实现乡村宜居宜游宜业。
2021年,南泥湾镇被陕西省政府评定为“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先进镇”,2021年被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陕西省财政厅评定为“乡村振兴示范镇”,2022年被确定为全省生态乡村振兴示范点。马坊村、桃宝峪村、盘龙村先后被评为省、市、县级美丽宜居示范村。
南泥湾管委会项目管理部部长刘岗介绍,因南泥湾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栖息(生长)环境明显得到改善,小䴙䴘、白鹭、苍鹭等水鸟数量有显著增加。
近年来,东方白鹳、黑鹳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开始在南泥湾湿地公园停留觅食。2023年10月,南泥湾国有生态林场从汉中朱鹮国家自然保护地引入20只朱鹮,开展陕北地区朱鹮引入实验。目前,产下的5枚卵已孵化出5只小朱鹮。
这充分说明,朱鹮已经适应了南泥湾的环境,也说明南泥湾周边的山更青了,水更绿了,动物愿意栖息了,植物蓬勃生长了,生态恢复成效显著,辖区内生物多样性也得到了有效保护。
6月24日下午,“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陕西主题采访团还来到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调研了当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的重要成就。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陈有谋 李小博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