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商网 时间:2024-08-16 16:31:36 编辑:王蜀周秦 版权声明
为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政策,西安理工大学实践团赴陕西省延安市黄龙县对话榜样人物,倾听榜样故事。
薛增文:引领技术与资源,筑就民生改善之路
薛增文,一位凭借自身渊博学识和非凡能力,全心致力于带领村民学习新技术、引进新资源的乡村振兴带头人。
8月6日至7日,西安理工大学实践团对薛书记进行采访。当谈及工作经历以及如何组织村民开展农家乐、民宿等旅游服务项目,让游客能够深入体验乡村生活时,薛书记的脸上洋溢着自豪与满足。
实践团了解到,在他的带领下,黄龙县白马滩镇立足自身实际,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人文历史和传统村落资源优势,成功打造了一个集研学、休闲、度假、康养、露营、采摘以及文化民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田园韵味休闲旅游度假村,真正实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同学们在与薛增文书记的交流和实地调研中,深入基层,亲身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他们认识到乡村振兴需要综合考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也使他们对乡村振兴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彭秀群:十八年坚守,诠释敬老爱老真谛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彭秀群坚守在敬老院工作者的岗位上,默默奉献。18年的坚守,让老人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温暖,也为乡村振兴中的精神文明建设贡献了力量。
8月7日至8日,实践团与彭副院长进行深入交谈。据悉,2006 年黄龙县中心敬老院落成启用,第一批入住的 14 位老人中有老红军、伤残军人及生活无法自理的五保老人,彭秀群成为了第一批护理员。此前她毫无照顾病患和老人的经验,一切从零开始,但她毫不退缩,从为老人换洗衣物、端饭喂饭做起,考护工证,提升业务技能,钻研养老知识。
面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彭秀群毫无怨言,像对待亲人般悉心照料。她常说:“人都有老的一天,来敬老院就得悉心照顾,这是工作也是为国家社会分忧。”在她的带领下,敬老院创新服务模式,推出个性化关怀计划,根据老人身体状况、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定制专属看护方案,从饮食到娱乐,每项服务精准到位,让老人享受专业照顾的同时保持独立和尊严。
敬老院还积极开展慈善工作,致力于让敬老院“住得进、住得起”。通过多模式探索,实现养老变“享老”。积极践行“医养结合”模式,为老人提供健康养老“一站式”服务,保障老人健康。同时,注重老有所乐,搭建文化养老舒适生活圈,丰富老人精神生活。
仝宪龙:借力政策扶持,书写脱贫成功篇章
村民仝宪龙患有脑梗,妻子截肢卧床,两个孩子年纪都尚小。几年前他顶着现实的压力,一度陷入低谷,是乡村振兴战略帮他重拾生活的信心。他积极发展特色产业,从困境中突围。同学们问他对未来的期许时,仝宪龙只是环视温馨的家,坦然说道:“这个身体状况吧,我不敢对未来抱太大期望,能维持现状,就满足了。”
8月9日,实践团实地探访了仝宪龙工作所在的老窝子蜂场。养蜂场位于绿树包围的山腰上,映入眼帘的便是摆放整齐的蜂箱和巨大的蜂窝。养蜂并非易事,仝宪龙积极参加镇县举办的中蜂养殖培训会,向其他蜂农虚心请教,日积月累才有了丰富的养殖经验。他的养殖规模也从最初政府扶持的30箱扩大到现在的150箱,有了自己的产业,减轻了家里的压力。
仝宪龙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坚持,不仅改善了个人家庭的经济状况,实现脱贫,还带动周围村民共同发展,走上致富之路。他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将政策机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仝宪龙是无数勤劳勇敢、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农民的生动写照。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为乡村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也为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