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到2035年 西安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560万人以内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5-01-24 18:31:04 编辑:方正 作者:任婷 版权声明

  1月24日,西安市政府新闻办举行《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新闻发布会,市政府副秘书长张小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邹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副总督察刘岗到会,介绍了有关情况。

webwxgetmsgimg (21).jpg

  就公众关注的8个方面做出了解读和说明。

  明确城市核心功能定位

  落实国家任务要求,明确城市核心功能。

  《规划》确定西安城市性质为:

  “陕西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

  城市核心功能定位为:

  “西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外交往中心,国际旅游目的地”;

  目标愿景为:

  “共建‘一带一路’国际门户城市和中华文明传承代表城市”。

  城镇开发边界面积:

  控制在1410.77平方千米以内

  统筹保护与开发,严守国土空间底线。

  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到2035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02.48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35.28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795.65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410.77平方千米以内。

  构建农业空间格局,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要求,统筹都市农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构建“七田、七板块、一带、多点”的农业空间格局。

  系统保护生态空间,以自然保护地为基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秦岭山区和渭河流域为重点,构建“一屏一带、多廊多片”的生态安全格局,形成连续完整的生态网络。

  推动城市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优先保障城市核心功能承载区、城市空间结构调整重点区域的发展空间,严格控制秦岭等生态环境敏感地区新增城镇建设,合理统筹用地布局。

  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一屏一带、八水七田、双心六片、轴线传承”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城市精明增长。

  建立功能体系,为保障国家主体功能区等重大战略在市、县层面精准实施,并强化城市核心功能传导,建立“功能区、功能组团、功能单元及重点功能区块”四个层次的功能体系。以不同层次功能类型为载体,在主体功能区、规划分区、土地用途等不同尺度的空间利用方式间,补充优化传导路径及传导方式,促进国土空间总体格局有效形成,推进城市战略与核心功能的层级分解,实现重大战略的精准投放与科学落定。

  构建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促进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保护,立足西安都市圈发展格局,传承古都营城理念,构建“一屏一带、八水七田、双心六片、轴线传承”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优化城镇空间结构,落实加快特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要求和西安都市圈发展空间格局,构建“一主、一副、六城、多组团”的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中心城区、副中心、综合性新城(县城)、专业化组团(重点镇)、一般镇”五级城镇体系,到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560万人以内。

  有效保障产业空间,重点保障科技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空间,形成“中心引领,六极支撑”的产业空间格局,划定44个产业片区和工业用地控制线,保障工业用地规模,加强工业用地管控,健全工业用地产业准入机制,提升发展效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15分钟生活圈服务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

  创造高品质生活,建设人民城市。

  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和配置标准,积极推进15分钟生活圈服务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管控城市通风廊道,构建具有文化特色的城乡公园体系。

  划分乡村振兴片区,细化村庄分类,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在中心城区因地制宜推进城中村改造与低效用地再开发,补齐各项设施短板,提高公共空间品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积极推动老城保护与更新

  保护历史文化,推动历史文化传承标识地建设。

  彰显西安作为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文明重要标识地、闻名世界的东方古都、古丝绸之路起点和东西方交流中心等历史文化价值,整体保护古都山水环境、周秦汉唐都城遗址、遗迹等自然和人文遗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展示传承空间和交流活动平台。

  统筹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推进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建立古都特质的文地系统,建设传承古都文化的典范地区,探索完善大遗址区保护利用新模式,积极推动老城保护与更新。

  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增强基础设施支撑,提高绿色安全水平。

  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构建“链接国际,辐射全国,陆海联动,东西互济”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提升国际航空枢纽能级,高标准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强化国家物流枢纽功能,增强区域交通网络辐射,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提升城市运行保障能力。建设集约高效、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统筹城市供水、排水、电力、能源、固体废物处置等基础设施布局。

  筑牢城市安全底线。通过优化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设施布局、统筹布局“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提升城乡抗震防灾能力、打造高效消防救援体系、持续推进地质灾害防治,进一步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完善都市圈综合交通、重大市政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坚持区域协同,着力高质量发展。

  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以打造商贸物流枢纽为突破口,推进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建设,促进形成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动力。

  深化与周边城市群协调联动,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强与新亚欧大陆桥衔接,共同打造引领西部地区开放开发的重要引擎。

  发挥西安引领带动作用,加强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共建西安都市圈跨界一体化区域,以西咸新区为纽带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建设,以共建富阎产业合作园为重点,推进富阎协同发展,完善都市圈综合交通、重大市政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引领区域协同发展

  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如何发挥西安市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及区域协同发展的引擎作用?

  对此,相关负责人回应道:本轮《规划》从“一带一路”、关中平原城市群、西安都市圈三个方面突出了西安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的引领作用,具体来讲:

  第一个方面是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一是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一方面,通过增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枢纽辐射能力,发挥机场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航空网络节点作用,增强洲际连接能力和全球辐射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作用,打通与区域主要货源地的快运连接线,提升供应链组织能力;同时,统筹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咸新区、浐灞国际港等区域的产业发展和物流设施布局,高水平建设国家物流枢纽。二是优化高水平开放空间。提升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能级,留足航空枢纽保障、临空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以及医疗服务等功能发展空间;拓展西安国际港综合服务能力,打造重要人文交流基地;规划建设西安城市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西安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中心与新质生产力的承接区。

  第二个方面是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首先,联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通过联合研发、异地设厂、合作转化等模式,共同打造先进制造业走廊;其次,联动陕南市县,围绕健康产业、旅游业、制造业等特色产业加强合作,与汉中市共同打造“西汉蓉”航空产业带。同时,联合周边城市,协同推进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跨境河流协同污染防治等工作,推动生态环境共同保护修复治理。

  第三个方面是共建西安都市圈跨界一体化区域。在西安都市圈核心区、渭北先进制造业走廊核心区、渭河两岸协同保护利用区,推进西安中心城区、咸阳中心城区和西咸新区率先实现同城化,形成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合理安排富平-阎良协同发展区、临渭-临潼协同发展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区,加强与相邻地区的协同共建,支撑完善城市核心功能。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任婷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西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