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2025年西安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暨安全生产工作会召开,会议全面总结2024年工作,分析研判形势,安排部署2025年重点工作。
2024年,西安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在西安市交通运输局坚强领导下,强化服务保障,提升数字管理水平,创新方法手段,全面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执法效能。
聚焦执法护秩序
西安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扎实开展客运秩序整治,动态调整主城区17处重点区域,北客站派驻式执法、开发区联动执法、重点景区(高校)疏堵结合等执法试点取得良好效果。与交警、文旅、公安、城管建立五方联动协作机制,与宝鸡、榆林、商洛等地市建立跨区域联动机制。全年共开展联合行动270余次,查处“黑车”3162辆,全市非法营运类投诉同比下降27%,17处重点区域同比下降48.4%,全市客运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聚焦服务护出行
西安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全年新开调整线路102条,超额完成年度目标27.5%。因地制宜开通家校直达、地铁接驳等80余条特色线路,畅通市民、游客、师生出行“最后一公里”。建立省际包车业务“周末不打烊”服务举措,推行“双减一优”机制(减环节、减资料、优流程),激发企业凝聚力。创建“星级维修企业”20家,“明星驾校”7家。
聚焦安全护民生
西安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扎实开展治本攻坚三年专项行动,全年累计开展企业安全检查980余家次,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76份、处罚67家,约谈企业负责人81人次,联动市交警支队对98名驾驶员予以行政处罚、驾驶证计分处理,全年未发生道路运输亡人责任事故,落实矛盾风险排查预警、应对处置措施,行业发展形势总体平稳可控。
聚焦科技提质效
西安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构建打造“1+3+N”交通运输综合执法信息化体系,深入推进驾培计时与公安考试系统对接运行,长安区交通运输综合执法大队上线运行“涉气维修企业智能化监管平台”,对辖区60个喷烤漆房实时监控,涉气维修企业投诉量同比下降75%。采购单兵执法装备600余套、车载移动高清终端21台、采集站8台,以及一体化调度台、5G布控球、手持数据终端等执法装备,并将无人机融入一线执法,开启“地上查、空中拍、沿线巡”多维度、全视角的执法新模式。
基于企业安全风险监管平台数据,以动态指数评估、量化风险等级,智能感知、数字呈现,持续发挥车辆动态监控系统功能和作用,驾驶员四类重点违法违规行为(抽烟、接打电话、疲劳和超速行驶)季度报警数同比下降88%。
2025年,西安交通运输执法这样干:
以法治为纲,完善机制。支队将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扎实推进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组建行政执法案件综合处理中心,变多窗串联为同步并联,深入贯彻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建立典型案例分析研判和通报制度,强化“以案释法”。打造法治文化阵地,有效发挥“有形”阵地的“无形”作用。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建立与铁路法院的行政争议多元化解机制,持续推动强制执行落实,强化“行刑衔接”,打通与公检法三部门的联合机制,激发执法活力。强化依法行政,持续规范客运市场秩序,深入推进超限超载治理,全面加强路政执法工作。
以监管为要,提升质效。支队将深化企业分级分类监管,坚持激励与惩戒并重,在道路运输行业推行“红黑榜”监管模式,积极引导行业安全生产、公平竞争、合法经营。持续深化事前审批事中事后监管高效联动机制,不断提升监管效能。
强化科技赋能,推动数字体系创新。加快推进道路运输、维修驾培、执法暂扣车辆管理等7个业务系统的整合重构,筑牢智慧执法数据底座。推动执法手段创新。推广数字执法模式、塑造数字执法思维。强化“固定摄像头+无人机巡查”在路政管理和执法巡查工作中的应用,推动治超站电子抓拍系统提质增效,探索推进智能5G布控球等新装备在执法场景中的使用,提高巡查问题发现和处置效率。推动监管方式创新。持续深化实现线上巡查、线下靶向执法“双场景应用”。深化省执法系统应用,实现行政处罚案件100%线上办理,办案数据及卷宗100%线上查询,案件录入率达到100%,执法装备使用率达到95%以上。全面推动“西安驾培公共服务平台”运行,实现驾驶培训监管和服务信息化、便民化、公开化、智能化。
强化安全稳定“兜底”。坚决守牢安全发展底线,切实树牢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进一步修订完善各级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夯实行业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不断加强行业安全建设。
以民为本,护航出行。持续深化公路客运枢纽转型发展,拓展多样化客运服务,研究推动班车客运定制服务创新发展,构建灵活便捷、服务优质、安全可靠的定制客运服务体系。持续优化公交线网,进一步强化公交、轨道交通接驳联系,探索“微公交”“定制公交”试点服务,开通通勤、通学、旅游、就医、娱乐等5类公交线路40条,让群众更多的感受到“家门口的幸福”。开展“放心汽修”品牌创建活动,打造规范化、标准化示范企业,营造阳光、透明的汽修消费环境。深化驾培行业创新发展,培育“智慧驾校”,组织开展智能机器人教练车应用试点。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