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九州 > 社会新闻 > 正文

精品增多狗血剧不少 微短剧市场如何规范?

社会新闻 华商网-华商报 2025-02-18 07:52:13
A1 A2 A3

   近两年来,微短剧以“短平快”的传播特点迅速崛起,成为网络视听领域的“现象级”内容形态。其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不等,通过紧凑的叙事节奏和多元题材,满足了观众碎片化娱乐需求,更成为法治宣传、文化传播的新阵地。

  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在《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中指出,微短剧用户规模在2024年6月达到5.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2.4%,呈稳步增长态势。另据行业机构预估,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504.4亿元。

  亮眼的成绩背后是微短剧行业面临的多重考验:一些微短剧粗制滥造、抄袭严重,剧本缺乏常识,存在不良价值观导向,虚假宣传、诱导消费……

  >>精品增多

  微短剧题材多元化

  成为法治宣传、文化传播新阵地

  AI换脸、李姐夫妇“局中局”、助学贷款“骗中骗”、恋爱“杀猪盘”、赌博“坑”与“祸”……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指导的普法微短剧《包大人,现在是2025!》聚焦春节期间高发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型和最新AI诈骗手法套路,以北宋名臣包拯为主角,讲述了他与法官助理江南面对花样翻新的诈骗套路,一起反诈识诈,携手见招拆招。

  这部微短剧共20集,一反传统普法宣传单向说教的“老套路”——包拯换上衬衫夹克,穿越到都市的霓虹街道,和法官助理江南一起带领观众沉浸式参与到大大小小的电信诈骗案之中,获得了广大网民的喜爱。

  记者近日观看多部微短剧发现,微短剧的题材涵盖法治、悬疑、传统文化等多元领域,凭借紧凑的叙事节奏和多元题材,正成为法治宣传、文化传播的新阵地。例如,《百万彩礼宝贝》以轻喜剧形式揭露“天价彩礼”背后的法律纠纷;《楷模》以“时代楷模”法官鲍卫忠的真实事迹改编,展现基层法官的奉献精神;《让他们发光》聚焦少年法庭,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矫治与社会责任……

  “微短剧的创作正从‘草根作坊’向专业化升级。AIGC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剧本生成、分镜设计,如央视推出的《中国神话》全流程由AI完成。此外,‘微短剧+文旅’模式成效显著,《团圆》《我在尔滨很嗨皮》等剧带动取景地游客增长超9%,实现文化、经济双重效益。”编剧郭明亮说。

  >>暗伤隐现

  一夜暴富、豪门恩怨……

  粗制滥造剧情“毁三观”

  尽管微短剧市场蓬勃发展,但其低门槛、快节奏的特性也催生了行业乱象。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微短剧存在内容低俗、侵权频发、价值观扭曲等问题,亟须依法治理和规范。

  景然然是一名媒体行业编导,她在刷微短剧时经常看到无脑恋爱玛丽苏(剧情都是一样的套路,漂亮女主被一个恶毒女配欺负,男主像霸道总裁一样降临,完美翻身)的剧情,“剧情很‘土’,千篇一律,内容也有不少低俗的情节”。

  来自河北的大二学生马田鑫曾经是微短剧爱好者,现在已经弃剧了。“我以前爱看甜宠类型的,一般直接买软件的会员,在平台上随机刷短剧看。但后来发现短剧越来越多,内容同质化严重,一些剧的价值观导向也存在严重问题,慢慢就不喜欢看了。”

  “我喜欢能引起共鸣、能打动人,拍摄也比较讲究的短剧。但目前很多短剧粗制滥造,价值观也有一些偏差,充斥大量豪门恩怨、巧取豪夺等题材。”在武汉读大学的张小雨说。

  她曾看过一部微短剧:男主阿强是个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学生,在体育课跑步测试时,故意绊倒努力奔跑的学霸阿明。课间,阿强嘲讽阿明认真学习没意义,宣扬进入社会靠关系,引得部分同学犹豫动摇……此后,班级学习氛围受影响,一些同学学习积极性下降,阿强依旧逃课去网吧与不良青年混玩。毕业季,阿强竟然被重点大学录取了,阿明反而落榜。

  “此剧将阿强的不良行为及错误观念贯穿始终,会误导一些青少年观众的人生选择。”张小雨说。

  来自湖南长沙的赵灵表示,随着看的微短剧越来越多,其注意到,一些微短剧存在大量不良价值观导向:“男主一出手就是几十亿元的项目,坐拥名车豪宅、挥金如土,看的时候挺爽,可仔细想想,这不是在宣扬金钱至上的消费观嘛;还有霸道总裁、渲染深情宠溺,实际上传播的是不劳而获的婚恋观;而色情低俗、血腥暴力等内容,更是不利于青少年观众的健康成长。”

  记者观看多部微短剧发现,部分微短剧通过夸张的片名如《××跪求原谅》《恶女××录》等吸引眼球,内容涉及极端侮辱、低俗擦边等,甚至宣扬“以暴制暴”“金钱至上”等扭曲价值观,并通过“一夜暴富”“豪门恩怨”等桥段,强化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

  例如,某平台热播剧《××的替身娇妻》中,女主角被设计为“失忆后与父子两人纠缠”,充斥狗血伦理;《××逆袭》宣扬“月薪3000元也能嫁入豪门”,婚恋观扭曲;古装剧《××倾城》中,主角用现代手术刀治疗瘟疫,细节漏洞百出;还有一些微短剧依赖“重生”“逆袭”“赘婿”等固定套路,追求短期的“爽感”刺激,例如《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大火后,同类题材扎堆上线,内容缺乏创新,仅靠信息差和反差人设制造流量,导致观众审美疲劳……

  “一些微短剧内容同质化、剧情去逻辑化、宣传导向低俗化,仅靠一些情节冲突吸引人观看充值。还有一些短剧制作者为赚快钱,丢了原创精神,看到一个视频爆火后就会模仿其剧情结构、人物设定、情绪爽点等,迅速复刻出另一部作品。”郭明亮说,微短剧应具有积极正向的价值输出,如果通过猎奇、拜金、低俗等方式,过分追求“爽感”去满足消费者的“多巴胺”需求,很可能会踩了法律红线。

  >>市场失序

  诱导付费侵权问题严重

  盗版与抄袭成微短剧产业链上的“寄生虫”

  记者在第三方投诉平台检索关键词发现,与微短剧相关投诉最多的是自动扣费和虚假广告。有不少网友反映,在小程序上看微短剧遭遇虚假宣传却投诉无门。

  有用户称,在一短视频平台点击了相关链接,跳转到另一社交平台,充值后发现被骗,且没有申请退款的渠道。还有用户投诉,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刷微短剧,网络广告宣称“9.9元解锁本剧全集”,可看到一半就被要求再充值。

  记者随机点开5部微短剧,即打开了5个不一样的小程序,都是单剧付费模式,即充值相应的平台“虚拟币”,然后逐集解锁。此外还可以充值月度、年度会员,价格在数十元至百元不等。这些微短剧有80集到100集,看完整部剧大概两三个小时,需要花费百元左右。

  除了诱导付费外,盗版与抄袭成为微短剧产业链上的“寄生虫”。

  前不久,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法院审结一起典型侵权案:某科技公司将热播微短剧《恰似××》改名《这一世××》后搬运至自家平台,其中还包含了原剧中需要收费的集数。法院认为被告公司侵犯了某视频公司对案涉微短剧享有的修改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判定由某科技公司(被告)赔偿某视频公司(原告)经济损失及维权合理支出共计4.6万元。

  此类案件仅是冰山一角。早前,共82集的爆款微短剧《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解锁全集正常情况下需付费上百元左右,但盗版全集仅需个位数,有些甚至打出了0.1元的极低价格进行售卖。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上以“微短剧全集”为关键词搜索发现,有不少商家售卖“9999+部微短剧集合”“热门微短剧集合每日更新”等,价格在1元至9元不等,部分单部售卖的微短剧价格低至几毛钱,不少用户评论称最新的微短剧在这里都能同步更新。

  业内专家认为,制作周期短、制作成本低,让微短剧不需要太长的商业验证周期就可能得到较高的回报。如此一来,一些制作方为了在短时间内赢得更多付费用户、投放广告、网络流量而选择铤而走险,也导致微短剧创作思路套路化、故事讲述离奇化、台词表演夸张化、价值观念媚俗化。

  “商业模式也有巨大问题,投流占据了宣发的绝大部分。投流完全是饮鸩止渴,不投没有传播量,投了就只能加码,越投越多。真正用在制作上的成本少之又少。因为制作费极低,导致拍摄团队的实力有限,最后的成片质量普遍不太好。”郭明亮说。

  >>法治亮剑

  监管部门和平台频频出手

  微短剧转向精品化发展

  针对微短剧乱象,监管部门和平台频频出手,力求推动微短剧从“野蛮生长”转向“精品化发展”。

  2024年6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将微短剧按投资规模分为“重点”“普通”“其他”三类,实行分类分层审核。未备案作品不得上线,但备案与否不影响著作权归属,明确“创作完成即享有版权”。

  今年2月,广电总局又发布《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落实“分类分层审核”制度。根据微短剧行业发展实际,按照国产网络剧片分级监管、重点监管原则,对微短剧按三类分三个层级进行审核管理,以差异化、精准化管理优化审核流程、提高审核效率。

  《通知》要求,拟在平台首页首屏首推推荐播出的微短剧,由广电总局对成片进行复核。对重大题材或者涉及政治、军事、外交、国家安全等特殊题材的微短剧,按有关协审工作机制落实审核要求。微短剧的制作方、投流方、推广平台、播出平台等均须对其制作或发布的宣传推广内容审核把关。

  与此同时,多家短视频平台也对违规短剧进行了集中治理。2月11日,抖音、快手分别公布违规微短剧治理公告,上千部违规微短剧被下架。

  快手在公告中称,平台在审核及巡查中发现,部分微短剧片名低劣、导向偏差,并存在违规剧“换马甲”的传播行为。依照网络视听管理相关要求及社区规则,平台累计前置拦截、整改、下架违规微短剧千余部,并将违规情节严重的剧目上报至网络微短剧“黑名单”。

  >>专家建议

  探索更多的行业自律机制

  对微短剧更应倾向于流量管理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认为,加强监管是大势所趋,但微短剧的管理与传统影视剧有所不同,考虑到微短剧时长短、数量众多,采用传统影视剧审查标准成本较高,未来可以探索更多的行业自律机制。

  “监管部门和行业自律都要加强,出台审核的细则、标准,还有‘黑名单’等信用监管制度,把有问题的微短剧和相关制作单位等纳入‘黑名单’。”郑宁说,除了内容方面的风险,还要考虑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风险,因为微短剧的盈利模式往往是先免费看几集,到高潮部分就开始收费,用户需要充值,可能会出现一些欺诈现象,以及退费问题。

  “对微短剧的管理,更应当倾向于流量管理,现在一些‘狗血剧’有很多流量,这是平台出于引流考虑。其实不少文史、典故方面的微短剧做得也相当不错,这些宣传优良文化的,平台应该侧重给予流量;违法违规、出现严重问题的,应当减少流量乃至纳入‘黑名单’。”郭明亮说,用流量治理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同时也应该健全关于违法违规内容的举报和反馈机制。

  在他看来,微短剧行业要积极转型,推出精品力作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内容上追求创新,包括故事题材、人物设定以及叙述方式等创新,形式上运用新颖的技术手段和视听语言进行呈现。创作者要发挥所长聚焦社会议题,探求核心价值,以“小切口”呈现宏大的时代主题,不断探索精品化、专业化发展之路。

  “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法治的力量正在重塑这个行业的未来。唯有坚持内容为王、制度为纲,微短剧才能真正实现‘小体量、大品质’,在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同时,传递中国故事的正能量。”郭明亮说。

  评论

  构建微短剧行业健康发展新生态需要多方发力

  近年来,微短剧市场迅猛发展。快节奏、小成本、低门槛的微短剧在火爆流行的同时,也存在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同质化严重、违反公序良俗、侵犯著作权、诱导消费等诸多乱象,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平台审核与监管失位、行业规范与制度建设不足等问题。该如何规范微短剧市场发展?

  首先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各部门协同监管力度。针对当前微短剧存在多部门协同监管的情况,出台专项法律法规,进一步理顺广电、网信、市场监管等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完善统一监管标准,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配合,多方协同治理,促进微短剧行业健康发展。

  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提升微短剧内容质量。严格执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认真落实“白名单”制度,确保所有播出、引流或推送的微短剧都持有相应的许可证或完成相应的报备登记程序;认真落实“分类分层审核”制度,清晰区分“重点微短剧”“普通微短剧”及“其他微短剧”,由相应的管理部门进行规划备案和成片审查,同时微短剧的制作方、投流方、推广平台、播出平台等均须对其制作或发布的宣传推广内容审核把关。对于违规微短剧及相应的平台、小程序机构、投流方等,管理部门视情节依法采取发放整改通知书、约谈、停播整改、建议调整责任编辑、追究网站主要经营者责任等处置措施。

  加强平台监管,健全投诉机制。各平台应当加强对微短剧内容的日常监管,完善内部审核制度。一方面,构建微短剧内容审核体系,确保平台作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公序良俗,鼓励和推广优质微短剧,打击违规低质微短剧和侵权行为,采取包括但不限于警示、限流、下架、删除、封号等处罚措施。另一方面,规范付费机制,建立透明合理的付费标准,禁止采用默认勾选、强制捆绑续费等手段诱导用户消费,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同时,建立健全用户反馈机制,畅通举报投诉通道。

  加强版权保护,鼓励自主创新,优化创作生态。平台应进一步完善版权保护机制,严厉打击侵权行为,保护原创者的合法权益。对于优秀原创的微短剧作品,可通过设置激励政策如资金补贴、平台推流、专家指导、专项评奖等多种方式进行扶持,以激发创作者的创作热情,提升作品的质量和影响力,推动微短剧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据法治日报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唐港

相关热词搜索: 微短剧

上一篇:女子多次做试管婴儿才怀上遇车祸流产 法官详解为何网约车平台担全责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