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西安市救助管理站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救助工作温暖受助人员心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5-02-24 16:52:02 编辑:方正 作者:毛蜜娜 版权声明

“这里环境明亮整洁、吃得好、住得好,工作人员也耐心……”74岁的老张开心地说道。老张本是一名临时遇困人员,被西安市救助管理站街面巡查救助工作人员发现并接回站内。  自“寒冬送温暖”专项行动开展以来,西安市救助管理站积极作为,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遇困人员救助工作,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寒冬送温暖期间累计救助各类人员 1357人次,出动巡查救助车辆541趟次,发放救助物资1522份,护送返乡186人次,源头治理32人次。

“大爷,跟我们一起回站里吧,站里暖和……”2024年11月15日晚,救助站工作人员在街面救助“大走访”时,于角落发现长期滞留的老王。起初几日,老王对入站救助极为抗拒,但工作人员并未放弃,坚持每日前往沟通、送上“温暖物资”,耐心讲解救助政策,并通过拉家常的方式了解其流浪经历和实际困难。在持续的真诚交流下,11月17日晚,老王终于被打动,接受救助。入站后,工作人员为其换上干净衣物,送上热乎饭菜。老王激动地拉着工作人员的手不断道谢。

 西安市救助管理站不断优化巡查工作机制,实行全天候、全时段巡查制度,尤其在夜间、节假日及特殊天气时段加密巡查频次。扩大巡查区域,重点覆盖火车站、客运站、城市广场、拆迁工地、废弃工厂等区域,并建立分级分类巡查台账。同时,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充分发挥社区网格员救助工作“流动哨”作用,织密救助网络。

“感谢你们把我姐送回来,感谢党和政府。”李巧玲的弟弟激动地说道。2024年12月27日,医院转介身份不详的受助人员李巧玲(化名),西安市救助管理站通过沟通交流、发布寻亲头条、采集 DNA 等多种方式全力寻亲,均未成功。后缘梦公益寻人工作室传来线索,李巧玲疑似户籍地为宝鸡蔡家坡另胡村。工作人员立即实地走访,仍未找到有效线索。副站长洪亚朋让当地村民用方言与李巧玲沟通,李巧玲终于说出“古君”。在故郡镇派出所协助下,辗转获取“彪角镇李家”线索。最终在李家堡村,通过询问同龄村民,成功确认李巧玲身份,将其送回家人身边。

西安市救助管理站积极发挥区域中心站优势,搭建寻亲送返平台,精准锚定甄别寻亲的痛点难点,大胆创新,总结提炼出“甄别寻亲3.0版本”。该版本从言语沟通、生活习惯剖析、背景修复、互联网+、资源整合、实地走访等多维度对走失人员开展寻亲工作,为无数走失人员照亮回家的路。

“我现在很幸福,感谢救助站的协调,社区为我办理了低保,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谢谢你们经常来看我。”这是西安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回访王方圆(化名)时,他难掩激动,满是感激地说道。曾经,王方圆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在救助站的帮助下,不仅解决了眼前的生活难题,也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王方圆刚到救助站时,整个人沉默寡言,对生活彻底失去了信心,眼神中满是绝望。西安市救助管理站的社工团队发现王方圆的情况后,第一时间介入。每天抽出时间陪伴王方圆,用温暖的话语和耐心的倾听,一点点打开他的心结。同时,救助站积极与区民政局、街道办、社区等多部门沟通,为他协调办理低保和安置事宜。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功帮王方圆申请到低保,解决了他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不仅如此,西安市救助管理站还将王方圆纳入源头治理名单,定期安排工作人员入户看望。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方圆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话也多了起来。

 近年来,西安市救助管理站创新源头治理模式,总结提炼出源头治理“五个一”工作模式。即打造一支专业的源头治理队伍,提升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织密一张覆盖广泛的救助网络,确保救助工作无死角;建立一本详细的台账,对易走失人员信息进行动态管理;搭建一个综合性的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快速传递;健全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保障源头治理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开展,让更多的易走失人员回得去、过得好。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毛蜜娜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