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发展的西安高新区 记者 窦翊明 摄
民营经济为西安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过去一年,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贯彻“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两个健康”等方针政策要求,扎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让民营企业预期更稳、信心更足、活力更强、发展更好。
今年两会上,从畅谈中央民营企业座谈会精神落实,到热议《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审议,记者发现,“民营经济”成为前来参加政协西安市第十五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的市政协委员们口中的“高频热词”。委员们从不同角度为西安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破解融资难题 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近年来,我市在推动民营企业进入国家重点产业领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简化了行政审批流程,加强了人才培养和引进,并设立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推动形成了新能源汽车等完整产业链,这些举措都有效提升了我市民营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市政协委员、西安建苑(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刘勇说。
刘勇带来建议,多措并举帮助民营企业破解融资难瓶颈,鼓励支持民营企业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比如设立专项扶持基金,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简化贷款审批流程等,提高民营企业融资便利性。再比如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鼓励资质达标的民营企业借助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有效提高企业成功上市的概率。”
刘勇还建议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创新生态系统。设立专项科技奖励基金,重奖重大技术突破,激发创新积极性,同时加强培训和技术指导,帮助民营企业建立健全研发管理体系,提高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效率。
聚集创新人才 打造创新集群
此次参会,市政协委员、西安高新区丝路科学城发展中心副主任杨阳,带来了《关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极具活力和潜力的创新主体,在推动技术进步、提升产业实力、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科技型企业量质双升。西安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比增长超过20%。但科技型中小企业仍面临融资难、招聘难、市场开拓难等问题和挑战。”杨阳说。
如何能让科技型中小企业更好发展?他建议优化政策环境,集聚创新人才。完善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制度设计,特别是财政税收、人才引进、服务配套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关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和变化,将校企合作纳入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中,完善校企、院企科研人员“双聘”机制,鼓励职业院校毕业生进入科技型中小企业工作。在承担国家和省市科技创新项目时,优先支持研发能力强、产品市场前景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
“另一方面,优化平台支撑,打造创新集群。以共性技术平台为核心,系统布局科技企业孵化器、科创园区等载体,搭建‘验证-中试-孵化’全链条,提供先行先试的应用场景。打造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内的创新梯队、创新联盟,推动联盟内企业‘以大带小、以强扶弱’,集成优势资源,突破关键技术,实现资源共享、产业共促。择优选择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并加快‘共享智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促进集群精细化、专业化协同分工,实现降本增效。”杨阳说。
持续创建公平法治市场竞争环境
“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市政协委员、裕华建设集团总裁魏振业带来建议,创建“开放、公平、法治、诚信”的市场竞争环境,切实保障民营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合法权益,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建议持续削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许可事项,推动更多事项由事前审批向全链条监督转变。比如采取分类指导、对症解困和‘一企一策’的措施,使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落地、落实,发挥工商联、商协会、园区平台的作用,提升政策知晓度,便于企业理解和申请。政府职能部门靶向聚焦,破解政策落实的堵点、难点,通过综合施策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生态。”魏振业说。
记者 拓玲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