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三秦都市报 时间:2025-04-22 06:48:38 编辑:张进 版权声明
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彩鹮(右下)在浐灞国家湿地公园觅食。
饲养员李艳玲投喂环尾狐猴。
生活在秦岭野生动物园的长颈鹿。 本组图片由本报记者 马昭 摄
环尾狐猴幼崽搂着妈妈吃奶。
去年10月份出生的小长颈鹿身高已有3米。
河马宝宝虽未满月,但体重已有100斤了。 本报记者 马昭 摄
2025年4月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西安,秦岭野生动物园与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以生命新生与鸟类繁育的鲜活案例,为这一主题写下生动注脚。
秦岭野生动物园:“萌宝潮”见证保护成效
从15只到32只 “猴姐”心头的宝
在秦岭野生动物园,最热闹的当数灵长类动物区,三只环尾狐猴幼崽成为家族团宠。这些仅巴掌大的小家伙们或蜷缩在妈妈腹部,或紧紧趴在妈妈背上,当阳光穿透树冠时,幼崽们金棕色的绒毛泛起柔和光晕。“它们已经开始学习用细爪抓握树枝了……”饲养员李艳玲在本子上记录着。
每天,李艳玲早早来到园区,喂食、打扫、观察,每一项工作都细致入微。长期的相处,让李艳玲对环尾狐猴的习性了如指掌:哪只性格活泼,总爱蹦跳玩耍;哪只较为胆小,喜欢躲在角落;它们开心时尾巴如何摆动,生气时又会发出怎样的叫声,李艳玲都心中有数。当她走近时,那些活泼可爱的环尾狐猴们便会纷纷围拢过来,亲昵地在她身边跳来跳去。正因为这样,李艳玲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猴姐”。
胡萝卜、杂粮、苹果、面包虫这些环尾狐猴爱吃的食物,李艳玲总会搭配好喂给它们。小狐猴从妈妈身后探出脑袋,小嘴巴一张一合,眼巴巴地望着,可爱的模样逗得游客哈哈大笑。
李艳玲告诉记者,这三只小狐猴分别是3月和4月出生的。而动物园环尾狐猴的总数从2019年的15只,到如今壮大至32只。
“保镖妈妈”与百斤河马宝宝
在动物园的河马馆,一场充满温情的画面正在上演。一头身形庞大的河马小心翼翼地迈着步伐,朝着水池缓缓走去。仔细瞧,大河马那宽厚的身躯如同一堵坚不可摧的墙,将小河马密不透风地护在身后。小河马紧紧贴在妈妈身后,迈着稚嫩的小短腿,亦步亦趋。
这头河马宝宝是上个月出生的,还没满月,但体重已有100斤了。
在河马妈妈“郑郑”的保护下,小河马终于走到水池中,“郑郑”慢慢蹲下身子,让自己的身体与水面保持合适的角度。小河马迫不及待地凑到妈妈腹下,开始大口大口地喝奶。此时,“郑郑”微微侧头,温柔地注视着小河马。
为了让河马母子有一个干净舒心的环境,每两天,工作人员会进行一次水池换水工作。换水前,他们先将水池中的杂物仔细清理干净,从干草到河马母子吃剩的食物残渣都不放过。然后,打开排水阀门,浑浊的水缓缓流出,工作人员用刷子刷洗池壁和池底,最后重新注入干净的水供河马母子饮用。
长颈鹿家族的温馨一幕
晨光初破,金色的光线洒落在秦岭野生动物园。就在这片明媚与温暖交织的氛围中,温馨的画面悄然上演。小长颈鹿紧紧依偎在妈妈身旁,眼睛满是好奇与依赖,纤细的四肢略显稚嫩。小长颈鹿微微仰起头,学着妈妈的样子,轻轻咬住一片叶子,偶尔,它会停下来,用脑袋亲昵地蹭蹭妈妈的腿,像是在分享此刻品尝美食的喜悦。
这只小长颈鹿是去年10月份出生的,半岁的它身高已有3米,它最喜欢绕着妈妈快速转圈。长颈鹿妈妈淡定地吃着树叶,偶尔低头温柔地看看小长颈鹿。玩累了,小长颈鹿就仰头蹭妈妈的脖子,左一下右一下,撒娇似的。周围游客被这温馨的一幕暖化,纷纷举起手机拍照。一位带着孩子的游客兴奋地说:“第一次见到这么小的长颈鹿,太可爱了!孩子特别开心,一直舍不得走。”
本报记者 王嘉
浐灞国家湿地公园:
候鸟驿站成“观鸟天堂”
当春日的暖阳轻柔地洒在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平静的湖面上波光粼粼,一群白鹭优雅地掠过水面,它们舒展着洁白的翅膀,身姿轻盈,时而落入水中捕食,时而停歇在枝头梳理羽毛,引得岸边的游客纷纷驻足观看。在这美好的景象背后,有一群默默付出的爱鸟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守护着这些可爱的生灵,也守护着西安的生态环境。
一大早,湿地公园监测员李赟就已背着监测设备,开启了一天的工作。湿地公园内滋养着193种、160万平方米植被,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随风摇曳,白鹭、鸿雁、灰雁等在水面上翩翩起舞。李赟需要观察统计鸟的种类、数量和活动规律。
为了不打扰这些生灵,她总是轻手轻脚,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远处芦苇荡泛起细碎涟漪,望远镜视野里,一只鸿雁正优雅地梳理羽翼,李赟翻开监测表,详细标注它的羽毛状态、觅食行为与周边环境数据。夜幕降临时,监测工作仍在继续。湿地监测站的红外摄像机持续运转,监测员捕捉夜行性鸟类的活动轨迹,为候鸟迁徙路径研究、生态环境评估提供关键依据。
“刚开始观测时,只是觉得好玩,没想到后来就爱上了这份工作。鸟儿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通过监测它们,能直观地反映出环境的变化。能亲眼见证这些美好的瞬间,是让人最兴奋的事。”李赟笑着说。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从2015年开始从事鸟类监测工作,至今已经度过了十个年头,她见证了湿地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候鸟选择在这里栖息,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也日益丰富。“去年清明节假期,监测到了‘鸟中大熊猫’彩鹮,当时的心情别提有多兴奋了。彩鹮的羽毛很有光泽,当阳光照射时,五彩斑斓,很漂亮。”李赟表示,自己监测鸟类这么多年,是第一次拍到彩鹮。
李赟介绍,湿地公园从2013年监测到的30多种鸟类,到目前监测到的鸟类已达150多种,鸟类最大观测量达到上万只次。优良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候鸟迁徙停留,部分成为留鸟。湿地公园及周边区域拥有国家、陕西省重点保护鸟类 35 种,包括国家 I 级保护鸟类 5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 11 种。
如今,走在西安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鸟儿飞翔的身影。浐灞湿地、昆明池、渭河沿岸……这些地方已经成为鸟儿的天堂,也是市民们观鸟赏景的好去处。
本报记者 王嘉
老中青志愿者一起净滩护水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连日来,来自西安市多个团队的老中青志愿者,在灞河、沣河等河流周边开展净滩、护水、巡河等志愿服务活动。
4月20日,西安慈善会大秦岭环保志愿服务队在浐灞生态区开展活动,倡导公众关注生态保护,践行绿色理念。
50余名志愿者携带夹钳、垃圾袋,沿世博园附近三河一山绿道展开地毯式清理。志愿者中既有退休职工、大学生,也有亲子家庭。大家拿着夹钳,顶着太阳,弯腰捡拾烟头,并向过往市民进行环保宣传。
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塑料瓶、烟头、废弃渔网等30余公斤垃圾被分类回收。
4月20日,西安市心连心志愿者协会西咸支队组织开展“保护美丽沣河”活动,6所院校及社会组织的多名志愿者手持专业工具,在沣河西岸南段展开地毯式清理。
对河滩淤泥中嵌埋较深的垃圾,志愿者采用木棍打捞方式,将塑料瓶、塑料袋等污染物逐一清理。一些市民看到志愿者清理垃圾,也加入进来。
本报记者 姬娜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