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5-04-26 17:57:29 编辑:方正 版权声明
二十年扎根,七千多个日夜,民警姚六一用脚步丈量出“钟楼社区”的温暖。从保家卫国的军人到守护街巷的民警,变得是身份,不变的是“把群众当家人”的赤子之心。
扎根社区20年
他成为了社区大家庭中的一员
上午九点的钟楼社区已是一派烟火气,美食摊前飘着香气,游客举着手机寻找网红面馆。从西门走进社区不久,人群中,一位熟悉的身影又出现在大家面前——几位社区工作人员正修剪树木的枯枝,树下,身穿警服的碑林分局南大街派出所社区民警姚六一边帮忙处理掉落的枯枝,一边疏导着来往行人和车辆。走近一看,他的额头已然渗出不少汗水。
扎根社区20年,姚六一早已成为了钟楼社区这一大家庭中的一员,对于他来说,每天在社区中的工作,更像是照顾着这个“大家庭”,“姚警官,老人出院后需要找一家养老院,您有认识的吗?”“六一,最近小区夜市摊晚上有点吵,你帮忙劝一劝。”从小区西门到社区内的警务室,不到一两百米的距离,一路上招呼声此起彼伏。人们见着他,脸上都洋溢着真实的笑意。
在社区警务室,姚六一的办公场所非常简单,唯一引人注目的便是墙上张贴着的满满的照片,这些照片中的主人公,都来自社区中的居民,每一张照片的背后,也都讲述着姚六一与他们发生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二十年过去了,姚六一的头发花白了,没变的是为民办事的初心。
社区居民苍阿姨干的一手好针线活,平时利用自己的手艺,在家门口摆摊缝补补贴家用。但随着年龄增加,行动愈发不便,出门摆摊成了一件麻烦事。2024年10月,苍阿姨一次日常中无意的诉说,却让姚六一记在心上,他专门找人做了一块印着“苍大姐诚修各种缝补零活”字样及联系方式的广告牌,还从社区借来了梯子,和物业人员一起将广告牌挂在了社区9号单元楼的外墙的显眼位置,让苍阿姨实现了“居家办公”。
开放式老旧社区的“治理密码”
可防性案件已连续六年“零发案”
钟楼社区是西安繁华商圈中的开放式老旧小区,近年来,社区成为了不少游客品味美食、拍照打卡的“网红”社区,而在热闹非凡的烟火气背后,租户多、人员密集、治安环境复杂等也给社区治理带来了不少挑战。
姚六一介绍,社区居民共1317户,常驻居民2800人,其中58%的房屋都出租了出去,此外还有93家商铺与23个夜市摊点,一些矛盾和纠纷也不可避免的会时常发生。此前,有群众反映楼下餐饮店油烟上窜,导致住户不敢开窗通风,大家心里有怨气。一边是住户,一边是商户,哪一方的利益都要照顾。姚六一实地了解情况,召集街办、城管、社区和物业现场办公,通过采取加装专门除味设备、改变烟囱走向、封堵加工间窗户等措施,很快解决了这个油烟“扰民”问题,得到了居民和商家的一致好评。
如何破解开放式老旧社区的“治理密码”,姚六一在20年的社区工作中总结出六项管理机制:孤寡老人关爱机制、关注人员“一人一档”管理机制、平安商户联动机制、风险隐患定期排查机制、矛盾纠纷联调联解机制、特殊人群帮扶帮教机制;治安治理上,他牵头为钟楼社区4个出入口安装了大门,20个单元安装了平安E门系统,监控探头由4个增加到 33 个,组建了群众义务巡逻队和专业的夜间巡逻队,社区治安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可防性案件已连续六年“零发案”,居民安全感显著提升。
人们总说,社区民警干得都是小事,但在群众的眼里,姚六一是能给他们排忧解难的“亲人”;在社区路边店的小老板眼里,他是保护他们的“贵人”,而在犯罪嫌疑人的眼里,他又是刚正不阿、敢下“硬手”的“铁人”。
荣誉背后的“硬汉柔情”
看到群众安逸生活他心里就踏实
从军16年、从警20年,回顾刚刚从事民警工作时,姚六一常说,“转业时,起初安排我到机关,但我想着咱啥也不会,还是先到基层学习吧,就这样来到了钟楼社区。刚开始工作,才发现这我和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大多都是婆婆妈妈的家长里短、防火防盗,我开始调整自己的思维和事业观,慢慢融入到现在的工作中。”
在平凡的岗位上,姚六一用自己辛勤的汗水赢得了社区群众的信任,他先后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全省人民群众满意的政法干警”“西安市劳动模范”等荣誉,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
铁汉也有柔情时,在和群众朝夕相处的日子中,姚六一也常常红了眼眶——是在参加社区老朋友的葬礼时、是在听到自己名字作为朋友的身份出现在悼词内时、是在淋雨时居民主动为他撑起雨伞时、是在除夕夜执勤时一位小女孩为他送上一瓶矿泉水时……他没想到,自己的名字已经在居民的心中逐渐有了那么重的分量。“这么多年,收获了很多荣誉,是一份责任和坚持。”姚六一说,群众是可爱的,如果和群众打交道只是敷衍了事,不放在心上,那么群众也不会去支持你的工作,“我是责任感很强的人,看到群众生活过得安逸,笑得开心,我心里就很踏实。”
“六一自己家中还有老人要照顾,有时候我们都不愿意麻烦他,看着他跑前跑后、没日没夜的,挺心疼这好孩子。”小区中一位张阿姨说,“社区居住的老人都称姚六一为‘六一’,十几年来“六一”“六一”的喊习惯了,就像叫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切。”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于震 文/图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