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是母亲节,在很多人的记忆里,母亲是厨房里飘出的饭香,是深夜里一声轻柔的呼唤,是摔倒后最温柔的怀抱……
对陕西回归儿童救助中心(原名西安儿童村)的54个孩子来说,他们虽然没有亲生母亲在身边,却有一个叫武海利的“院长妈妈”,陪伴他们成长,教育他们做人,给予他们家的温暖。在母亲节这个属于爱的节日里,我们走进这位“院长妈妈”的生活。
继承母亲的事业
从“逼着接手”到主动守护
西安儿童村最初是武海利的母亲张淑琴创办的。彼时,张淑琴是陕西省监狱管理局的一名干警,因工作常与服刑人员,尤其是女犯人接触,她发现一个揪心的现实——这些服刑人员的孩子常年无人照看,在社会上流浪、失学失养甚至误入歧途。“母亲就动了念头,我们能不能建个地方,把这些孩子接过来养起来,等他们的父母刑满了,再把孩子带回去。”武海利告诉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1996年,经过社会各界多方努力,西安儿童村正式成立,成为全国最早专门收养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公益机构之一,至今已先后帮助800余名孩子。
“2000年,我母亲要去北京筹建全国性的儿童村,没人接手西安这边,她愣是逼着我辞职接手。”谈起当年“被迫上任”的往事,武海利笑着说。
武海利辞职,接过了母亲的使命。她告诉记者:“我妈说如果这些孩子没有人带,他们以后可能也会走上父母的老路。我当时在服装厂工作,可看着那些孩子一双双无助的眼睛,我想,谁来守着他们呢?虽然刚开始不是自愿的,说实话是硬着头皮干。但干着干着,我就离不开了……这些孩子太需要人了。”
“最难的是教育问题
改变一个孩子真的很难”
56岁的武海利已在陕西回归儿童救助中心坚守了25年,如今这里生活着54名孩子,他们的父母或在服刑、或失联、或无力抚养。其中,最大的孩子今年19岁,已在读大学;最小的只有7岁,刚上一年级。他们和普通孩子一样按时上下学,过着尽量“正常”的童年生活。正是这份“正常”,背后藏着“院长妈妈”多年如一日的守护与坚持。
“最难的部分,是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有的孩子,连学校都没上过。刚来的时候,听课像听天书,考试常年个位数。改变一个孩子真的很难,有时你可能要重复同样的道理很多遍。”武海利坦言,这些孩子有不同的家庭背景,许多孩子未曾受到正确的教育,甚至有特殊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如自闭症、多动症等,教育的难度更大。为了引导孩子们走上正确的轨道,她们需要付出无比的耐心和坚持。
但正因为难,孩子们的进步才格外珍贵。武海利回忆起一个小故事:有个孩子总是邋里邋遢,她开玩笑说:“你身上太脏了,手也黑黑的,院长妈妈都不想抱你啦。”没想到第二天,孩子洗得干干净净,还换上整洁的衣服,跑过来求抱抱。“那一刻特别感动,说明他听进去了。”武海利说。
而当孩子们考上大学、走进校园,她更是满心欢喜,“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她说,她曾守在考场外,等孩子高考结束,“心情激动得像自己当年等孩子高考一样。”
抚养女童18年
像娘家人一样为她操办嫁妆
武海利回忆起一个特别的孩子:她两岁多时被送到儿童村,父母因涉毒被执行死刑。从那时起,儿童村便成了她唯一的家。经过18年的关爱和陪伴,这个孩子最终步入了社会,她也是儿童村抚养时间最长的一个孩子。
“她结婚那天,我们像真正的娘家人一样为她操办嫁妆,送她从儿童村出嫁。”武海利语气中满是慈爱与骄傲。“她生了孩子,我们一群‘姥姥’去看望她。我第一次当‘姥姥’的时候,自己女儿都还没当妈妈呢,感觉就像真的升级成姥姥了。”
“印象最深的,还有一个九岁男孩。”武海利回忆,“男孩母亲早就离家了,他父亲是跑长途车的,家里每个月只给他留两箱方便面,他吃了几年方便面。后来,他父亲因交通事故入狱,他被送来儿童村。他刚来时狼吞虎咽,几乎是抢饭吃,吃得特别快,几口就吞完。一年后,他学会了细嚼慢咽,还会笑着跟厨房阿姨开玩笑,那种变化让人记忆深刻。在这里,孩子不只是吃饱,更是要活得有尊严。”
每个孩子都带着“疤”
她决定成立心理康复中心
孩子们的创伤不仅体现在生活和学习方面,更深的,是心理。“父母犯罪带给孩子的阴影,是最难抚平的。”武海利直言,每个孩子到来时,心里都有一道“疤”。
在儿童村,每一个孩子都背负着沉重的背景:父母服刑、长期分离、社会偏见。他们的心理创伤常常比物质贫困更深。而心灵的康复,不是讲大道理就能完成的。
“我们叫这种孩子为‘创伤性心理不健康’。”武海利说,“他们不是叛逆,而是被生活逼到了墙角。父母的缺失,家庭的崩塌,会在他们心里留下深深的裂痕。他们中有的从小没吃过一顿热饭,有的甚至对妈妈这个词毫无认知。有孩子刚来时一整天一句话不说,也有孩子动不动就暴怒、打人,还有的孩子天天做噩梦,晚上不敢关灯。”
从2012年起,武海利在儿童村成立了“心理康复中心”,请来专业的心理治疗团队,为每一个孩子建立“心理成长档案”。“我们希望他们不仅能正常生活,更能有能力面对未来的人生。在这里,孩子们的笑是我最爱听的声音。孩子能笑出来,说明他开始信任这个地方了。”武海利说。
尽管这些孩子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武海利始终坚持一个信念——“只要孩子们能够平安长大,能够融入社会,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
武海利表示,儿童村的目标是帮助这些孩子回归社会,成为善良的人,而不是仅仅追求学业上的成绩。她并不期待孩子们回报什么,但看到他们能够平安成长,走向未来,这便是她最大的满足和幸福。
母亲节给母亲送冰箱
收到最多的是孩子们的贺卡
每年母亲节,孩子们会送给“院长妈妈”手工制作的卡片和小礼物,这让她倍感温暖。尤其是当一些步入社会的孩子打电话祝她节日快乐时,她总是充满感动。
“母亲节这一天,我收到最多的就是孩子们写的贺卡,上面写‘院长妈妈,节日快乐’,还有几句童稚却动人的话,我知道他们真的把我当成妈妈。还有已经长大的孩子会给我打电话,说‘老妈,节日快乐’,我心里特别温暖。”武海利忍不住感慨,“虽然我不是他们的亲生母亲,但他们都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除了是54个孩子的“院长妈妈”,武海利也是一位女儿。谈起母亲节怎么和自己的母亲庆祝时,她笑着说:“我妈现在在上海照顾我姥姥,80岁了,还那么操心,经常问我儿童村里的情况。今年母亲节,我提前送了一台冰箱给她,这是她要求的。”说着武海利笑了起来,“我妈是个很实在的人,冰箱坏了就直接跟我说,‘你母亲节就给我买个冰箱吧’。”
武海利说,以前的母亲节,她给妈妈也送过花、衣服、按摩椅,或者只是一通电话。“最多的还是买衣服,一件裙子、一套新装,她穿上就特别高兴。”在照顾着别人孩子的同时,武海利也用朴实而温暖的方式,牵挂着自己的母亲。
如今的武海利,已经56岁,把人生最宝贵的岁月献给了这些没有母亲的孩子们。她给了54个孩子一个“有妈妈的家”,不是孩子的亲生母亲,却胜似母亲。“他们喊我‘老妈’,不是因为我生了他们,而是因为我陪着他们长大。”她笑着说。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袁金会
编辑:唐港
相关热词搜索: 陕西
上一篇:用辛勤劳动诠释责任与担当——西延、西康、西十等高铁建设现场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