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寻访洪渎原 穿越历史千年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5-05-16 07:04:19 编辑:王莉文 作者: 版权声明

洪渎原,与汉唐长安城隔渭河相望,是渭水与泾河的分水岭,更是古时长安贵胄眼中的风水宝地。

“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咸阳原上埋皇上。”这里的“咸阳原”,指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北边的一道高数米、数十米不等,长数十公里的土塬。西周时称“毕原”,是周文王、周武王及周公的安葬之地;秦汉时称“咸阳原”或“咸阳北坡”,汉代因五位(实际9位)西汉皇帝建陵于此并设有陵邑,又称“五陵原”;隋唐时期被称为“洪渎原”。

qcf6rsNjy0TZHEl7.jpg

从泾渭分明处逆流而上,洪渎原犹如一道大山,分开泾河和渭水。上行不多远,洪渎原便迅速抬升,与泾河河床拉开了距离。从目前洪渎原的考古发掘来看,其墓葬数量之多、等级之高、延续时间之长,在中国考古史上绝无仅有,有“一座洪渎原,半部中国史”之称。

西汉11位皇帝 9位埋在洪渎原

西汉王朝的帝王们,比较偏爱洪渎原,除了霸陵和杜陵位于西安东南方的浐河岸边外,其余9位皇帝的长陵、阳陵、安陵、义陵、渭陵、康陵、平陵、延陵、茂陵一字排开在渭河北岸的洪渎原上。

汉高祖(刘邦)长陵,位于今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正阳街道办张家湾村东,是汉代修建的第一座帝陵,陵园平面呈长方形,高祖陵在西,吕后陵在东,相距约250米。陪葬墓众多,萧何、曹参、周勃等功臣贵戚多陪葬于此。

汉惠帝安陵,地处咸阳城东18公里处渭城区韩家湾乡白庙村。安陵封土为覆斗形,陵前有清乾隆年间毕沅所立“汉惠帝安陵”石碑。从大汉紫道园寺吏舍1号驿站二楼观景台,可远眺安陵、赵王如意墓和鲁元公主墓。

汉景帝阳陵,位于今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正阳街道办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地跨西咸新区、泾阳县、西安市高陵区三县区。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寝。其陵园建筑规整,从阳陵开始,在帝后坟丘四周筑平面方形的夯土垣墙,每面垣墙中央各辟一门,门外立双阙。此外,阳陵的陪葬坑众多,出土了大量的陶俑、陶马、陶器等文物,生动地反映了西汉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

汉武帝茂陵,位于咸阳市兴平市,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历时53年修建,陵区由茂陵陵园、茂陵邑、陪葬墓区及修陵人墓地四大部分组成,卫青、霍去病等著名将领的墓也在其陪葬墓区内。

汉昭帝平陵,位于咸阳市秦都区平陵乡大王村南。平陵是汉昭帝刘弗陵和孝昭上官皇后的合葬陵墓,原有陪葬墓57座,现存23座。从陵冢可看出覆斗形封土的特点,陵园的布局也体现了西汉帝陵的规制。

汉元帝渭陵,位于今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周陵街道办新庄村东南,封土为覆斗形,陵前有清代毕沅所立的“汉元帝渭陵”石碑。

汉成帝延陵,位于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周陵街道办马家窑村,封土同样为覆斗形,从远处望去,气势恢宏。

汉哀帝义陵,位于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周陵街道办南贺村,陵园布局和封土形制与其他西汉帝陵相似,封土高约25米。

汉平帝康陵,位于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周陵街道办大寨村。是西汉最后一位皇帝汉平帝的陵寝,封土呈覆斗形,底部边长约200米、高约26米。陵园的建筑遗迹和布局,反映了西汉末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全国仅有的两个千佛铁塔之一就矗立于洪渎原上

位于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北街道的千佛铁塔,又称“北杜铁塔”或“福昌寺铁塔”,该塔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由南书房行走太监杜茂铸造,是中国现存的两座铁塔中最高的一座。

塔身呈平面方形,共十层,高33米、边长3米,每层有窗,门向南,中空有梯可攀登。四角柱上铸有金刚力士像,顶部立有层楼,各层环周铸有铁佛多尊,佛像间夹杂着奇花异草和珍禽怪兽。

时间跨度长、墓主身份高、数量多

墓葬数量多、延续时间长: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在洪渎原发掘到战国、秦、汉、魏、晋、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古墓葬达上万座,时间跨度达2200余年。

墓主身份高、代表性强:洪渎原曾是秦咸阳城、汉长安城、隋唐长安城都城居民的墓葬地,墓主多数系皇亲国戚、高官显贵,如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唐代上官婉儿等,是研究中国古代墓葬制度的极佳标本。

出土文物丰富:出土了大量的壁画、陶俑、墓志、金铜佛像、土雕神像等文物,如成任墓地东汉晚期家族墓出土的两尊金铜佛像,是目前中国考古出土的时代最早的金铜佛像。

墓园形制典型:战国和西汉时期流行“集中公墓”;东汉、西晋、十六国时期流行成排分布的家族墓地;北朝隋唐时期,家族墓园以围沟兆域为特征,规划整齐,反映了中国古代丧葬礼制的延续和变迁。

在洪渎原,考古发现的每一处遗迹都让人惊叹。东汉成任墓地出土的两尊金铜佛像,是目前国内考古出土年代最早的金铜佛像;北朝隋唐墓葬中,以围沟为特征的墓园规划整齐,反映了当时的家族观念和丧葬礼制。从单人墓葬、夫妇合葬到子孙祔父、祖葬,不同形式的墓葬布局,可以看到古人对家族传承和血脉延续的重视。

漫步洪渎原,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每一座墓葬、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人们的生活、信仰、情感,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陈团结 文/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