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以“共享数字发展新机遇,共建中拉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中拉互联网发展与合作论坛在西安开幕。来自中山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数字经济、技术创新、网络安全等议题展开对话。论坛期间,多位专家学者接受记者采访,为中拉数字合作建言献策。
唐巧盈:优势互补激活叠加效应
“中拉数字合作优势互补,具有叠加效应。”上海社会科学院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秘书长唐巧盈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在数字技术研发、场景应用、生态构建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而拉美地区对新兴技术转移、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弥合数字鸿沟等需求日趋迫切。中拉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在数字领域携手将打造20亿人口量级超级大市场,为各自增长和全球发展提供新引擎、开辟新机遇。
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成合作基石。唐巧盈表示,我国在移动通信、光纤网络等领域的建设经验,通过技术援助、项目合作、能力培养等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拉美数字化底座能力。
跨境电商与智慧农业形成产业闭环。我国凭借供应链体系优势,可以通过数字平台与拉美优质农产品资源实现双向赋能,助力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和减贫脱困。“比如,我国企业凭借创新的技术和灵活的战略,在巴西市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唐巧盈说。
值得关注的是,人工智能合作正开辟普惠发展新路径。她表示,我国AI企业的开源创新与本地化适配方案,可以为拉美国家跨越数字鸿沟提供可复制的实施路径,带来广阔的合作前景。
丁迪:共享智慧城市经验
同济大学副教授丁迪接受采访时指出,作为共建中拉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正为中拉数字经济、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注入新活力、开辟新空间。
产业互补呈现显著协同效应。我国传统的电商平台与拉美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形成双向流通体系,实现技术优势与市场资源的有效对接。人工智能领域则呈现算法创新与场景落地的互补格局,可通过在拉美部署算力基础设施推进技术本地化应用。跨境电商领域的合作潜力集中在规则互鉴与模式创新层面,可以合作推动拉美产品“买全球、卖全球”,同时双方需协同解决区域宽带普及率不足等基础设施瓶颈。
技术适配需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丁迪建议,依托我国5G技术优势,通过设立专项发展基金,推进通信技术标准与当地社会需求的精准适配。
“同济大学近年来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实践,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管理服务等方面全面开花,加强‘鲁班工坊’的职业培训,一批产教融合基地、项目、政策的落实落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方面,丁迪建议,构建“双导师制”人才培养体系,联合拉美高校培养兼具国际贸易素养与AI工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通过共建“鲁班工坊”实训基地、孵化基金、搭建联合实验室等举措,为拉美青年创业者提供技术验证、商业转化等全链条支持。
李晓东:夯实中拉互联互通基石
伏羲智库创始人李晓东指出,当今时代,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中拉双方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李晓东指出,作为全球数字经济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在数字经济发展与网络空间治理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经验对拉美地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针对互联网发展规律,李晓东认为,互联网的多元属性体现在文化基因、治理体系、产业生态和技术创新四个维度,形成层层递进的有机系统:优秀文化积淀孕育科学治理政策,良性政策环境催生产业发展动能,产业繁荣生态最终推动技术创新突破。不同文明间的对话融合与治理经验的互鉴互通,正是实现数字领域深度合作与共同繁荣的关键路径。
“数字经济合作最终要落脚于惠民成果转化,需要更具实效的务实行动。”我国依托14亿人口构建的超大规模市场,形成了全球最丰富的数字应用场景和最具活力的创新场景。在数字技术领域,我国已建立全球最大的5G网络基础设施,拥有全球最多的网民和移动互联网用户。
面对AI浪潮,李晓东建议,既要以前瞻视野积极拥抱创新机遇,更需保持战略定力与科学判断。在技术迭代进程中构建动态认知框架,既要把握技术赋能的实践路径,也要坚守风险防范的治理底线。
韩蒙:打造可信人工智能体系
浙江大学数智融合研究实验室主任、君同未来创始人韩蒙博士团队始终关注人工智能治理与安全领域的长期发展。他介绍,自2020年6月GPT-3发布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科研领域引发了深远影响。我国不仅涌现出DeepSeek等代表性创新成果,更汇聚了众多优秀科研人员,持续突破技术边界,为深化中拉数字协作奠定一定基础。
“拉美国家迫切需要加强通信网络和算力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提供基础支撑,从而实现生产流程优化与全价值链覆盖。”他在分论坛上表示。
针对拉美地区数字化转型需求,韩蒙提出,亟需通过共建智算中心、跨境数据通道等新型基建项目,实现数据要素跨域流通。
在创新协同方面,韩蒙建议,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常态化交流机制,通过学术互访、联合研发、企业主导的开源项目等形式,促进多国青年科技人才深度参与技术创新实践。
“在持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的同时,必须重视构建可信技术体系,实现技术创新与安全稳定的动态平衡。”韩蒙说,“我们也正做一些工作,通过全流程模型合规验证、全场景运行监控及多维安全防护,促进构建可信人工智能体系,让AI可信、可靠、可控、可用。”
敖颂:用数字技术架设“理解之桥”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敖颂15日表示,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重塑全球竞争与合作格局。我国在5G网络建设、智慧支付体系构建、智能城市管理等领域的实践经验,与拉美国家数字化转型需求形成互补,形成了协同效应——历经多年深化发展,中拉双方合作进一步推进。
技术红利催生合作升级。当前互联网技术驱动国际合作的实践路径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通过通信网络升级和算力中心部署夯实数字底座;其次是跨境贸易平台赋能,依托我国成熟的电商生态系统助力拉美中小企业对接全球市场;第三是治理经验双向流动,我国智慧城市治理模式在拉美场景的本地化试点,既助力区域数字化治理能力提升,又通过多样化场景验证反哺模式优化,形成良性迭代机制。
多维创新模式加速落地。在金融协作方面,设立专项发展基金提供资金支持;在人才培育方面,实施“智慧农业人才培养计划”,系统输出涵盖精准种植、数字营销等环节的完整解决方案;在科研协作方面,推动我国企业在拉美设立联合创新中心,与当地科研机构开展技术适配研究。
“技术合作必须服务于文明互鉴。”敖颂补充说,技术协作始终立足当地发展语境,依据当地需求建立相关合作机制,比如推动当地的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确保技术创新既符合当地社会文化特征,又能创造共享价值,推进互联网空间的协作共赢。
编辑:唐港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