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西安一社区能人徐师傅:会多种乐器 还有手艺为居民修修补补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5-05-17 17:37:52 编辑:方正 作者:付启梦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79岁的徐均唐是位有“工匠精神”的“民乐爱好者”,有手艺的他不仅给邻居们缝缝补补,还自费购买、自制多个乐器组建社区民乐队。

(徐师傅在工作室内)

  叫声“徐师傅” 坏物件也许换“新生”

  在徐均唐居住的西安市未央区徐家湾街道和院社区,他更被大伙儿熟悉的是“徐师傅”。

  有坏了却舍不得扔的物件,拿到“徐均唐工作室”,叫声“徐师傅”,也许就能换回“二次生命”。

  因此,和院社区党总支书记薛建华赞不绝口地说:“徐师傅是我们社区的‘宝’。”

  2019年,闲不住的徐师傅来社区“找事”了,他自掏腰包购置砂轮机以及磨刀工具,坚持要免费为居民磨刀磨剪子,一把自制的小矮凳、一个砂轮机、两块磨刀石,徐师傅就化身成了“磨刀匠”。

  “对‘能人’、‘达人’,我们社区双手欢迎,于是边考察边寻找能够定期为居民开展服务的地方,没想到徐师傅不仅能修鞋、伞、柜子等日常用品,还能针对居民的需求自制工具,比如他自制了一套能修复大提琴琴码变形的工具,不少受此问题困扰的人慕名而来。”薛建华说,“对这样的‘能人’,我们没条件也要创造条件,换过几次地方,最终利用建筑空腔成立了‘徐师傅文明实践工作室’,从成立初至今已近5年。”

(徐师傅试敲新制作的打击乐器木鱼)

  问徐师傅看到一件物品时,脑子里先想到什么,他直言先想“构造图”。

  不过,在老伴刘巧莲眼里,徐师傅的“会做”和“爱做”有时堪比“灾难”:家里都成垃圾堆了,他还说要“物尽其用”,让每一件物品都发挥最大的价值。但嫌弃里明明带着欣赏。

  “民乐发烧友”的谦虚:各种乐器都能摆弄响

  “走,带你上二楼的‘乐器室’看看,有点乱,但种类挺全。”徐师傅介绍着。

  问他是不是会演奏各种民乐器,他谦虚:“倒是都能摆弄响。”

(徐师傅在乐器室内)

  门一开,快30平方米的房间塞得满满当当。大镲小镲、定音鼓、军鼓、扬琴、古筝等等,他拿起小镲敲了几下,又把扬琴奏出乐曲。

  接着拿出一个装在盒子里的大家伙说:“这是笙。”

  看徐师傅拉开盒子拉链,薛建华上前一步帮忙,两人默契度百分百。徐师傅也说:“咱书记在民乐方面是行家,给了我很大支持。”

  薛建华则说:“我了解的,徐师傅的民乐团至少目前算是西安市业余民乐团里声部最全的。也因此吸引了西安城东西南北的民乐爱好者,30多人的乐团里好几位的水平都很高。比如,徐师傅的老伴是从年轻就弹琵琶的专业选手。”

  薛建华又指着横放着装在盒子里的大块头贝斯说:“民乐里没有低音贝斯,但乐团不能没有,徐师傅就把它搞来了。”

  据了解,目前音乐室里共有近30件乐器,大部分是徐师傅近30年间陆续自费购买的,小部分是手工制作。

  “我除了音乐没别的爱好,也亏得我一直入手,这些年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儿的每一件都升值了!”徐师傅笑说,“包括我上世纪70年代买的《洪湖赤卫队》的密纹唱片,当时一张才5毛钱,我每次都要买5套,因为我听得多,它老坏!”

  人生头两件乐器都毁在老妈手里  发誓要把所有的乐器学一遍

  “我是沈阳人,父亲是机械工业部第八设计院的工程师,1956年曾当选全国劳模。他心灵手巧,喜欢琢磨制作各种东西。”徐师傅说,“妈妈是个乐迷爱唱歌,却禁止甚至粗暴干涉我迷恋音乐,但我偏偏就继承了他们的基因。”

  徐师傅最初迷上的是二胡。“我们家对面楼上住着位总拉二胡的沈阳音乐学院毕业生,那音乐忧伤里带着悠扬,我总听得入迷。恰巧对方妹妹和我弟弟同班,我才有机会请教。”

  而一位会吹唢呐的手艺人更被徐师傅认为是引路人。

(徐师傅现在在乐队主要吹笙)

  “当时,沈阳街头一些换锅底的手艺人用吹唢呐招揽生意。一天,我家院子门口有位吹唢呐的手艺人,我坐在他旁边听得入迷。还仔细观察他是用罐头盒铁皮做成唢呐,等他换锅底时我拿起他放在身旁的唢呐仔细打量,还从本子上撕了张纸绕着唢呐包了一圈,在有眼的地方捏一捏,做了简单的模型。一回到家,我找出珍藏的罐头盒,对着模型学做了一个。等这位手艺人又出现时,我看他要用煤拉风箱,从家里偷了两块给他,还趁机把我做的唢呐拿给他,竟连孔的位置都对得上。手艺人一高兴帮我把唢呐的铁皮烙上,顺手给里面塞了个哨片,试吹的音准对、声音好。我记得那位手艺人拍拍我的脑袋说,‘小伙子真行’,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只是没吹几天,唢呐就被妈妈“暴力”踩在脚底。

  “受时代影响,我妈觉得搞音乐被人看不起。”徐师傅说,“后来,我又羡慕上吹笛子的同学,东攒西攒买了个笛子,东藏西藏不敢让我妈发现。当时小学生只上半天学,我早上把笛子藏在书包背到学校,下午找个空地吹,吹够了才回家。但还是露了馅,和唢呐的命运一样,笛子被妈妈砸成碎片。”

  问徐师傅还记得当时的心情不,他说:“倒是憋了口气,发誓要把所有乐器学一遍。”

  问他“小目标”是否已实现,他说:“差不多了。”

  再问他有没有没学会的乐器?他想了想说,“可能就是小提琴吧。”

  夸他厉害,他又再次谦虚说:“聪明人学不了乐器,乐器是练出来的,聪明人一下就会所以不愿意练。”

  工作后重拾音乐梦  学会了大部分乐器

  受家庭影响,徐师傅初中毕业后考上技校,精进木工、焊接等技术,音乐梦被暂时搁置。

  1965年,19岁的徐师傅随父母支援三线建设来到西安。

  “当时正值美越战争时期,我被选中参与国防部委托劳动部代培的坦克修理兵,成了预备军人。可‘文革’一开始,我们被下放了,我到了西安市运输公司工作,主要是开解放汽车在西安和周边区县间运输生活物资等。”徐师傅说,“在以石子路为主、路上还有马车跑的年代,我把西安市和周边都跑遍了。”

  回想起来,徐师傅自认在运输公司工作的15年收获最大的还是在音乐方面。

  “当时西安市运输公司的乐团在全国都小有名气,曾获中华总工会文艺表演第一名。我因会吹笛子,有幸成为其中一员,还相继学会电吹管、手风琴、电子琴、钢琴以及琵琶、二胡、板胡、阮等各类乐器。”徐师傅说,“触类旁通着学,不管是键盘乐器还是弦乐器,指法都有相似之处。”

  而唯一没学会的小提琴,徐师傅一方面认为太难,一方面认为学得时间不对。“学小提琴大概在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运输公司大搞机械化,专门成立了机械厂制造起重机等提高机械使用率的机械,我因会手艺参与了各种制造,每天十分忙碌。现在还是希望有机会再学。”

  他想起运输公司一位“师爷”级的人物郑崇训(音)。“他是省级劳模,会唱秦腔打板鼓(梆子鼓),这是我接触的第一件打击乐器,我看他打、学他打。”

  退休后为吹笙戒烟  直言不吹笙比不抽烟难受多了

  1980年,徐师傅调到西安市出租汽车公司,成为西安市首批出租车司机。

  “我先后开过上海牌、波罗乃兹、丰田、南斯拉夫红旗、俄罗斯达契亚等轿车,当时出租车1公里价格是0.5元。”徐师傅回忆,“因技术好,会乐器懂音乐,我常被派去接待贵宾。金鸡百花奖1981年在西安颁奖时,我被派到现场,接送影视圈、文化圈的多位大咖,至今我还把签名、合照珍藏在家!”

  2006年一退休,闲不住的徐师傅先是开车走街串巷干装修,还把受自己影响从小也心灵手巧的女儿带入行。

  但他退休生活中最重要的只有音乐。“一退休我才有时间学我已经觊觎很久的笙,也是目前为止学的最后一件乐器,转眼又快20年了,现在在民乐团里我也吹笙。初学时没戒烟,练了一年多清洗笙时,被问是不是抽烟。这才了解到笙里的烟味对人、对笙都不好,会‘腐蚀’笙的簧片,影响声音,一听这我急了,当即表态下定决心戒烟。”

  徐师傅说自己说戒就戒了,问他难受吗?他给了一句神回复:“不抽烟再难受也没有不吹笙难受啊。”

  在和院社区工作人员看来,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徐师傅要是没在工作间忙活就在乐器室排练,要么就是在逛乐器展置办新乐器。

  “其实,没成立工作室前,我也找机会参与各种乐团,找机会给居民修这修那。”徐师傅说。

  问他为啥?

(徐师傅展示木工手艺)

  “我成长在集体主义时代,一路学习张百发、雷锋、焦裕禄、尉凤英、马恒昌、倪志福等有奉献精神人物长大的,家里还有位全国劳模,可以说就是在正能量教育下长大的,相信人心向善,相信教育和引导的力量。”徐师傅说,“还是那句话:为人民服务和做手艺活儿、玩乐器都是我喜欢干的。感谢社区给了我空间和支持,让我在干喜欢的事儿的同时,给大家带来便利。我何乐不为呢?”

(徐师傅踩缝纫机)

  “徐师傅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热爱与奉献的生动写照,更是徐家湾街道和院社区基层治理创新实践的鲜活缩影。”薛建华说,“通过深度挖掘像徐均唐这样的社区能人,联动各方力量解决居民实际问题,同时激发社区活力,旨在吸引更多社区能人加入,助力更多居民找到个人发展与社区治理的共振点。”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付启梦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