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三秦都市报 时间:2025-05-19 06:52:23 编辑:宁姝媛 版权声明
地铁站内展示的汉代羊造型陶罐。
唐三彩(复制品)。
老电影放映机吸引游客观看。
乘客扫码听文物“讲故事”。
“地铁遇见博物馆”
打造出行路上的“文化盛宴”
助力西安“博物馆之城”建设,持续擦亮西安地铁文化金字招牌。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联合雁塔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文物局)重磅推出“地铁遇见博物馆 雁塔文物会说话”主题展览活动。九大博物馆携百余件珍贵藏品及部分复制品走进地铁七座车站,以“移动的文化长廊”形式,为市民打造“触手可及”的历史文化体验,让文物在现代轨道交通空间中“活”起来。
主展厅钟楼站:六大博物馆荟萃
作为本次活动的核心展区,钟楼站集中呈现六大博物馆的特色藏品,构建起古今交融的文化矩阵。其中,西安市羊文化博物馆以“吉羊万象”为主题,展出商周至明清时期的羊文物精品,解读羊文化在华夏文明中的吉祥寓意;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带来史前化石与矿物晶体,展现秦岭地质演化的亿年沧桑;西安市新梦想影业博物馆以放映机串联电影发展史,重温光影背后的时代记忆;西安市民俗博物馆通过精选馆藏历代铜镜精品,让市民在出行途中近距离感受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魅力;西安市城市影像博物馆以老照片、照相机为载体,讲述西安城的变迁脉络;西安博物院精选唐三彩等馆藏,再现盛唐长安的繁华气象。
5月18日在钟楼地铁站,伴随着博物馆专业人士的讲解,文物展台前吸引了众多乘客、市民和游客观展。来自南京的游客刘女士看到这里展出的文物及复制品,高兴地说:“昨天参观了陕西历史博物馆,今天去参观钟楼的途中又在地铁站看到了体现古老陕西历史文化的文物,被它们震撼到了,西安我还会再来。”
“以前看这些文物,要去博物馆,现在在地铁站就能看到各类文物,太方便了,我最喜欢这里展出的珊瑚化石,它上边的花纹十分美丽!”曲江第五小学四年级学生郭沫妍参观后对记者说。
六大站点变身文化驿站
据介绍,除主展厅外,六大地铁站点化身各具风情的文化驿站。青龙寺站内,西安市羊文化博物馆“吉羊万象”主题展延续主展厅脉络,重点展示汉代陶羊等兼具艺术与历史价值的藏品;在大唐不夜城地铁站,来自西安市民俗博物馆的“镜映千年”铜镜展呈现从宋朝到明清的铜镜精品,纹饰工艺与社会风尚交相辉映;寒窑站西安博物院“盛世遗珍”展遴选历代瓷器,折射出长安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开放气象。电视塔站西安市新梦想影业博物馆“光影史诗——电影放映机的百年之旅”展出老式放映机,追溯电影工业的技术演进;在东仪路站打造的西安半坡博物馆“史前文化的一颗明珠”展,以人面鱼纹彩陶盆等仰韶文化遗物(复制品),揭秘6000年前半坡先民的生活智慧;行政中心站双展齐放,西安美院美术博物馆“丹青映轨 古韵今风”古画展陈设的明清山水、花鸟画作与现代地铁空间碰撞,演绎传统艺术的当代转译;西安市古陶瓷博物馆“瓷韵千年”瓷器展从明清官窑瓷器系统呈现中国陶瓷的工艺巅峰。
创新形式激活文化遗产
此次展览打破传统博物馆空间限制,将地铁站点转化为“无围墙的博物馆”。“当青铜器、古书画与地铁的现代流线相遇,文物不再是玻璃展柜中的标本,而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地铁+文化’的跨界尝试,让更多市民在日常出行中感受历史的温度,激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雁塔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文物局)副局长陈琳表示,地铁不仅是交通工具,更应成为传播城市文化的“移动课堂”,未来将持续探索“博物馆+”的创新模式。
据悉,“地铁遇见博物馆 雁塔文物会说话”主题展览将持续至6月18日,市民可通过地铁各站点导览图获取观展指引。此外,5月17日至19日期间,西安地铁还联合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事变纪念馆、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等七家文博单位,分别在小寨站、大雁塔站、电视塔站推出“地铁派”主题商铺,开展文创展销、非遗体验、小小讲解员讲解、直播互动、达人探店等多元化内容,不断丰富“地铁遇见博物馆”主题活动的展示形式与内涵,充分发挥地铁展示城市文化的窗口作用,助力城市文化传播与公共服务品牌建设升级。
文/图 本报记者 张彦刚
创新“博物馆+公交”模式
没想到坐公交还能学历史
今年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西安公交集团与陕西历史博物馆联合打造的“流动的博物馆”品牌线路正式上线。10条公交线路化身移动的“历史文化长廊”,将大雁塔、钟楼、大唐芙蓉园等地标串联起来,把周秦汉唐的千年文明搬进车厢,打造别具特色的“行走的历史课堂”。
扫码听文物背后的故事
5月18日9时,陕西历史博物馆南广场热闹非凡,“流动的博物馆”5路公交车刚亮相,便吸引了大批市民和游客驻足。踏入车厢,牛尊、杜虎符、鎏金铜蚕、鸳鸯莲瓣纹金碗等文物展板次第排开。文物下方的二维码暗藏“玄机”,扫码即可唤醒AI数字人讲解员,用生动语言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没想到坐公交还能学历史,孩子一直盯着展板提问,这一路就像上了堂‘行走的历史课’。”市民李女士带着孩子体验后感慨道。
车厢内的移动电视同步展示着陕西历史博物馆的18件馆藏文物,三彩骆驼载乐俑等镇馆之宝的高清影像吸引不少乘客观看。一位外地游客兴奋地说:“不用排队就能‘云赏’文物,这趟车让博物馆里的展品‘活’起来了,太适合行程紧张的游客了。”
跨界合作赋能文旅
“公交车是城市流动的窗口,我们希望打破展柜的边界,让文物真正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陕西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付双双介绍道,此次合作不仅创新了文物展陈形式,更借助AI技术实现了文物“开口说话”。未来,还将进一步拓展“博物馆+”多元教育场景,提供更多更好的便民文化服务,让博物馆不断走近社会公众,赋能美好生活。
西安公交集团服务稽查部干事张帆介绍道,本次品牌线路从车辆筛选到展板设计都经过精心打磨,最终选定5路、19路、24路、26路、27路、30路、34路、271路、400路、401路10条途经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公交线路。“我们希望市民和游客在日常出行中,能近距离感受文物魅力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一车一历史,一程一文化’的独特体验。”张帆表示,市民和游客还可通过“西安公交出行”APP网上预约定制专线,直达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市民游客反馈,推出更多出行服务,满足深度游需求。”
市民点赞:历史感和科技感完美融合
活动现场,有市民点赞,这才是西安公交该有的样子。市民林先生带着孩子登上5路公交车,他指着展板上的杜虎符说:“这件文物我在博物馆见过,车上的讲解很生动,孩子也听得入迷。”大学生小姜则对AI数字人充满兴趣:“讲解员的声音和博物馆里的一模一样,历史感和科技感完美融合。”
西安公交集团服务稽查部副部长郭雪惟表示,“流动的博物馆”品牌线路是西安公交集团多元化品牌矩阵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前,集团已精心打造并推出了敬老爱老、爱国拥军、健康饮食等一系列主题鲜明的品牌线路。未来,集团将深入推进公交服务与文化旅游融合创新,让公交不仅是出行工具,更成为文化传播、传承文明的移动载体,通过线路高频次流动与广泛传播,构建起“全民可参与、全程可感知”的出行服务体系。
文/图 本报记者 陶颖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