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商报 时间:2025-05-28 06:38:57 编辑:宁姝媛 版权声明
麦浪千层、机器轰鸣
又是一年夏收时
关中平原一派忙碌景象
收割机穿梭田间
金黄的麦子被卷入收割机
经过脱粒、筛选
麦粒源源不断地流入车厢……
夏日的关中平原,微风拂过,麦浪滚滚,一片金黄,麦穗在阳光下摇曳,空气中弥漫着小麦成熟的气息。夏收是龙口夺粮,农民要在短时间内抢收抢种,这一时间也是北方农民一年劳作中最辛苦、最关键的时间。
>>今年夏收比往年提前了几天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田野上,关中平原便热闹起来。公路上,联合收割机轰鸣而过,它们像金色麦浪中的钢铁巨兽,是夏收的主力军。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农民们也开始忙碌起来,他们有的检查农具,有的整理粮袋,每个人都为即将到来的收获做好准备。
5月26日中午,西安市临潼区新丰街道办席家村52岁的席师傅和75岁的母亲来到位于渭河河滩的麦田,等候着在一旁正在作业的大型联合收割机,它们在田间穿梭自如,发出低沉而有力的轰鸣声。金黄的麦子被卷入收割机,经过脱粒、筛选,麦粒便源源不断地流入车厢。农民们跟在收割机后面,不时用手捧起麦粒,感受着一年辛勤劳作的成果,或者用镰刀将收割机割不到的田边地头的零散麦子割一下,也算是重拾一下“割麦子”的记忆。
正在地里看着收割机收麦子的70多岁王科对记者说:“关中平原往年夏收六月初从潼关开始,由东向西,今年由于天旱,比往年提前了几天。”问及收成?他说:“持续的干旱,收成肯定受影响。”
收割机把席师傅家的3亩地收割完后,他扫码付了150元的收割机费,拉麦子每亩20元。他的母亲拿着镰刀和口袋,猫着腰在地里捡拾收割机遗漏的麦子。
靳师傅和妻子一起经营收割机8年了,他说:“今年收成不好,收割机收割麦子每亩地收费50元,去年每亩收70元。河滩里的小片地,收割机进去后,掉头困难,严重影响收割速度。”
>>夏收彻底迎来机械化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乡村振兴和富民政策指引下,农业生产方式的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让夏收彻底告别了人割、肩扛、架子车拉的旧模式,进入了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崭新时代——田野里热浪滚滚,人机穿梭。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夏收工作变得高效。在过去,夏收可是一场艰苦的“战斗”,得持续半个月时间。那时,人们用镰刀收割麦子,弯腰驼背,一镰一镰地割,腰酸背痛。割完后,还要用架子车或马车将麦子运到麦场,接着是碾场、扬场等繁琐工序。遇到下雨天,更是让人着急,生怕麦子淋雨发芽。现在,联合收割机一次性完成收割、脱粒,大大缩短了夏收时间,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站在麦田边,对机械化的高效发出感慨:“真快啊!现在收麦子2个小时搞定,以前都要十几天。”
除了感慨,席师傅75岁的母亲对以前收麦的场景难以忘怀:晒麦场上,金黄的麦子被摊成厚厚的一层,在阳光下晾晒。农民们不时用木耙翻动麦子,让它们均匀受热。午后,微风拂过,人们开始扬场。扬起的麦粒在空中划过一道道金色的弧线,麦糠则随风飘散,留下的是颗粒饱满的粮食…… 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田野上,给整个关中平原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带着疲惫回家,村庄里升起袅袅炊烟。此时,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气,与麦香交织在一起。
如今,关中平原、渭河两岸,各种农业机械——小麦收割机、麦秆打包机、旋耕机、播种机以及运输车辆等,在丰收的麦田里大显身手。
在关中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夏收这场农事活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古至今,关中平原的人们依靠着这片土地繁衍生息,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每一次的收获与播种,都承载着农民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陈团结 摄影师 李军 文/图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