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34岁产妇羊水栓塞命悬一线 14个科室50余名医护10小时抢回生命

来源:西安晚报 时间:2025-07-04 08:02:34 编辑:张进 作者: 版权声明

6802c0c6-bf40-48e3-ad37-61f33b4cc1da.jpg

王女士出院时为救治她的科室送来锦旗

  “羊水栓塞”的发病率万分之七、致死率高达86%。这个在产科谈之色变的突发情况,近日就发生在34岁的王女士身上。在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待产的王女士,于“孕40周+2天”的产程中突发羊水栓塞,生命危在旦夕。千钧一发之际,该院产科、麻醉科等14个科室50余名医护人员迅速集结、争分夺秒,历经10个小时奋战、为产妇输血2万毫升,终于从“死神”手中抢回了王女士,最终母女平安。

  “产科医生的字典里,从来没有‘放弃’二字,因为我们守护的是两个生命和一个家庭的未来。”该院产科医生李欢说。

  14个科室医护人员合力抢救

  “5年前在这里生下大宝,这次依然选择你们。”带着这份信任,王女士近日来到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待产“二宝”。入院第二天下午5时17分,产程中的王女士突然出现胎心下降、口吐白沫、意识丧失等症状,监护仪数据瞬间异常。值班医生范延芬当即判断产妇极有可能是羊水栓塞,于是以最快的速度将王女士转运至产房手术室。

  羊水栓塞为什么如此可怕?据了解,羊水栓塞是一种罕见但极为凶险的产科急症,通俗地讲,就是分娩时少量羊水(胎儿周围的液体)、胎儿细胞、毛发或其他微小物质意外进入了母亲的血液循环中,引发类似于严重过敏一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导致呼吸心跳骤停、凝血功能障碍导致严重大出血等极度危险情况。由于羊水栓塞的发病机制复杂且难以预测,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依靠快速识别和综合抢救,如心肺复苏、输血、抗凝等。

  医院迅速启动了羊水栓塞应急预案,组织产科、妇科、麻醉科、手术室、产房、新生儿科、ECMO(人工肺)团队等14个相关科室50多名医护人员,齐心协力展开抢救。此刻,王女士的子宫鲜血喷涌而出,心率骤降至30次/分,颈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心跳骤停!刻不容缓,麻醉科医生同步完成气道插管,值班医生跪在床边持续胸外按压,王女士心脏数次复跳又骤停,医护们轮流按压的手臂早已酸痛,却不敢有半秒松懈。

  当紧急实施剖宫产分娩出一名女婴之后,妇产科团队当机立断:“背带式缝合失败,准备切除子宫!”此时,输血科已开启“生命通道”:红细胞、冷沉淀、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如生命之源涌入王女士的血管。统计显示,抢救过程中王女士接受了超2万毫升血制品输入,相当于体重60公斤的人全身血液(约4500毫升)更换了5次,手术室的每一袋血液,都在“讲述”这次抢救的凶险,也承载着延续生命的希望。

  面对王女士心肺功能濒临崩溃的状况,ECMO团队迅速转机,为衰竭的心肺“接力”工作,同时,冰帽持续降低脑温,减少神经细胞损伤。直至次日凌晨2时45分,因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引发的盆腹腔出血终于止住,王女士的生命体征曲线趋于平缓。但医护人员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羊水栓塞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没有明确预兆,只能靠快速识别与多学科协作。”参与抢救的专家表示,此次能创造生命奇迹,得益于医院完善的应急预案:从启动到14个科室医护人员到位仅用8分钟,ECMO团队15分钟内完成装机,输血科24小时待命提供血液……这些争分夺秒的细节,共同筑起了对抗死神的坚实防线。

  从生死边缘到母女平安

  抢救成功后,王女士被转入ICU,后续的康复至关重要。在ICU的33天,医护团队用爱编织了一张“康复网”,产科与ICU双岗专人管理,为王女士定制了康复计划;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轮班探望,还在病房为王女士补过生日。“在ICU里的每一天,看到这么多医生陪着我,就觉得一定能挺过去。”王女士眼含泪花地说。

  术后36天,王女士终于康复出院。一个月后,她在短视频里哽咽致谢:“感谢全体医护人员,你们对我来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更是我的‘娘家人’!”如今,产科医生李欢仍通过微信跟进了解王女士的恢复情况,那句“娘家人”的称呼,是这场生死救援最温暖的注脚。

  现在,新生儿科暖箱里的宝宝已能自主吸吮,母女皆平安。这场持续10个小时的抢救,不仅是医学技术的胜利,更是医患信任的见证。王女士的生死经历告诉我们,孕育之路虽伴随着风险,但在生命的渡口,总有一群人如灯塔般守候,用专业与温情,托举起新生的希望。            文/图 记者王超 张黎娜



来源:西安晚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