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探寻陕西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密码

来源:西安晚报 时间:2025-07-08 07:18:48 编辑:张进 作者: 版权声明

886798c3-b5dd-44ee-ad72-69420896e681.jpg

  采访团成员在西安中科光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展厅体验产品 记者王旭东 实习生王紫萱 摄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宣部工作安排,省委宣传部于7月7日启动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万千气象看陕西”主题采访活动。

  活动组织中央驻陕媒体和省市媒体,以实地走访、深度调研等形式,聚焦陕西各地在提振消费、科技创新、扩大开放、改善民生、生态建设等领域的创新实践和经验启示,展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成就,探寻新时代陕西发展的内生动力,解开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密码。

  7月7日,中央和省市主要媒体走进西安中科光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陕西光电子先导院科技有限公司、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有限公司以及陕西天回航天技术有限公司,探寻陕西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密码。

  从十年前的50家到如今超550家企业

  西科控股用“耐心资本”打造科创“生态雨林”

  把手伸进红外线血管成像仪下照一照,血管立刻一目了然;戴上一副AR眼镜,演讲稿内容马上映入眼帘,并能进行英汉互译;站在仪器前照一照,可以让人体骨骼血管清晰成像,从而进行辅助医疗……

  7月7日,“活力中国调研行·万千气象看陕西”主题采访团一行走进西安中科光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科控股”)。展厅内,一件件高科技展品仿佛将人们带入了科幻世界。资本为翼,聚链成势,从十年前的50家企业,到如今孵化超550家企业,西科控股用“耐心资本”浇灌着科技创新的种子,打造出一片蓬勃发展的科创“生态雨林”。

  西科控股将更多科技成果

  从“书架”推上“货架”

  西科控股是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发起设立,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投资平台多方参股的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成立13年来,经历了从研究所的资产管理公司,到面向全国高校、院所、海归科学家等各类创新主体的专业成果转化,服务区域也从立足陕西,拓展至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初步建立起硬科技创新创业‘雨林生态’体系。”西科控股总经理曹慧涛说,从西科控股创立之初,他们就做好了“十年磨一剑”的准备,耐下心来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一路勾画着自己的创投路线。

  坚守“助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初心和使命,是西科控股的“耐心密码”。瞄准科技成果转化的卡点和堵点,西科控股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科技金融+科技服务+科技平台+科技空间+科技智库”的成果转化体系,把一批实验室里的科技成果从“书架”成功推上了“货架”。

  “从十年前的50家企业,到现在我们投资孵化了554家企业(其中,中国科学院项目166个),市场总估值约6796亿元,培育出3家科创板上市企业、18家独角兽企业、8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19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曹慧涛表示,目前西科控股已经形成了光子产业、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商业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产业集群。

  为加快硬科技企业的孵化,在高新管委会和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的共同支持下,西科控股打造了西北首个硬科技创业基地——曲率引擎,通过打造“孵化器+加速器+腾飞器”的链式创新载体,精准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集,其中80%的入驻企业都是西科控股投资孵化的企业,实现“聚链成群”和上下游协同发展,形成了产业链聚集的小生态。

  产业生态打造中,金融是重要一环,也是源头活水。2013年,西科控股在陕西率先发起了中国第一个硬科技天使投资基金“中科创星”,截至目前,在管基金规模达到了160亿元,主要解决硬科技转化“第一笔资金”的问题;同时打造了完整的科技服务体系,为科研人员提供全方位的创业帮扶,截至目前,累计推动51家硬科技初创企业与数十家中国500强企业建立实质性的合作关系。针对企业融资难,西科控股还专门组建了一支再融资团队以及专业的银行融资服务团队,联合探索开发了“硬科技贷”“投贷联动”“财金租赁”等科技金融创新产品,满足了企业多元化资金需求。

  打造光电芯片共性技术服务平台

  助推光子产业快速发展

  光子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关键”,是未来产业的基石。2015年,为了解决半导体芯片领域企业对于共性技术平台需求旺盛的问题,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联合陕西省科技厅、西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与西科控股、中科创星共同发起设立了光电芯片共性技术服务平台——陕西光电子先导院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电子先导院”),创新性地打造了“专项基金+研发平台+中试平台”的光电芯片创新服务生态。

  走进光电子先导院的生产线,采访团一行实地探访了6英寸先进光子器件工程创新平台、8英寸先进硅光集成技术平台的生产情况。

  “光电子先导院专注于‘化合物芯片+硅光芯片’研发、中试、检测等全流程技术服务。在陕西省‘追光计划’‘跃迁行动’的总体布局下,光电子先导院已建成先进光子器件工程创新平台,正在全力建设先进硅光集成技术创新平台。目前已具备砷化镓(GaAs)光电芯片材料的光刻、刻蚀、薄膜制备等关键工艺能力,并已完成多款VCSEL(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产品PDK(Process Design Kit,工艺设计套件)发布,正在与多家头部企业合作并进行产品导入;硅光平台已基本完成硬件建设,预计2025年正式通线。”光电子先导院总经理杨军红说。

  作为陕西省和西安市光子产业链“链主”企业,光电子先导院致力于破解光子产业创新主体在初始阶段“建不起产线、产品无法验证、产能无话语权、市场风险高”四大痛点,打通光子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断点和产业化堵点,助推优质科技成果加速向新质生产力转化。公司成立至今,已为超过100家包括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内的客户提供了研发、中试、检测等全方位技术服务,助推多项科技成果及产品突破国外垄断、实现进口替代、填补国内空白。

  2018年3月,唐晶量子入驻光电子先导院,借助光电子先导院提供的600平方米洁净空间、厂务设备及其他技术帮助,唐晶量子仅用5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从建立MOCVD产线到出样品的过程。作为大尺寸外延片供应商,唐晶量子解决了国产VCSEL外延片对进口的高度依赖,在光电芯片领域填补了行业空白。

  如今,光电子先导院已聚集入驻光电子领域初创企业40余家,其中一半以上为海外高端创业团队,聚拢了一批海归高端人才。此外,光电子先导院持续发挥“纽带作用”,助推光子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发展、融通创新,赋能陕西光子企业的发展,光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应不断加强。

  杨军红介绍,为助力国内光子产业发展,光电子先导院目前规划了“四步走”的发展战略:从4-6英寸公共服务平台,到6英寸先进光子器件工程创新平台,8英寸先进硅光集成技术平台,再到12英寸异构集成工艺服务平台,最终形成国内领先的“化合物半导体+硅光+异构集成”的光电子集成芯片创新服务平台。                                           记者 关颖

43b2fe8c-50ce-4cbb-9497-01ef6531699a.jpg

采访团在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有限公司采访  记者王旭东 实习生王紫萱 摄

  解决空天动力领域“卡脖子”难题

  空天院创新机制助推科技成果转化跨越“死亡之谷”

  7月7日,“活力中国调研行·万千气象看陕西”主题采访团来到了位于高新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空天院”),在展厅内,微型涡喷发动机、高速四旋翼无人机、高性能沥青基碳纤维等一系列先进的科研成果有序陈列。

  立足国家所需、陕西所能,空天院致力于解决空天动力领域“卡脖子”“国产替代”难题,探索形成了符合国家战略、具有陕西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和模式,以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探索形成“1+8+X”运行模式

  致力解决空天动力领域“卡短替”难题

  空天动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工业基础、科技水平的集中体现。陕西是中国航天高科技产业的重要聚集地,拥有国内三分之一以上的航天科研单位,也是国内较少拥有航天系统完整产业链的省份之一。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动航空航天产业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就地转化,空天院应运而生。

  “空天院是由西北工业大学、航天科技四院、航天科技六院、西航、西控等5家单位共同发起,致力于空天动力领域核心技术突破、产业孵化、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按照‘平台运营、协同创新、聚焦产业、金融支持、融合发展’的理念,我们探索形成了依托空天院平台、建设八大创新中心、孵化若干产业化公司的‘1+8+X’运行模式。”空天院总经理魏征解说,成立后,空天院致力解决空天动力领域“卡短替”难题,围绕航空宇航、材料与制造、空天能源、智能控制、基础与共性技术等五大方向,打造空天动力领域创新全要素的大平台——空天动力创新中心,加大整合产学研科技创新资源,联合攻关,推进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同时,联合航天科技集团,建设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在陕设立国家实验室。

  如今,空天院建成了航天动力、航空动力、组合动力、共性技术、控制系统、智能制造、材料应用、钱学森空天动力等八大创新转化中心,为项目提供科创属性提升、产业资源对接、项目投资融资、科技项目申报、知识产权服务、中试场地等全周期全链式服务,形成了技术资产的全链路构建。这一机制有效帮助项目跨越了科技成果转化“死亡之谷”。

  此外,空天院聚力打造“实验室创新平台、市场化孵化平台、产业化投融资平台”,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三位一体的全程赋能服务平台,有效促进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双向奔赴”。如今,空天院已孵化空天超算、海澜航空、远航真空、天回航天等一批优质项目,孵化和参控股各类高技术企业和项目70余家(个),估值超过600亿元,其中,北交所IPO项目一项,15个项目被评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并将陆续通过IPO登陆资本市场。“飞天一号”火箭冲压组合循环发动机成功发射且技术全球领先,自主研发的高可靠低成本百吨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正加速产业化、产值可达100亿元,海澜翱翔航空面向高原应用研发的无人机系统投入使用……一批先进科技和科研成果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从“输血”到“造血”,空天院已成长为我省空天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的“制造商平台”,成为我省新型研发机构中的一张“金名片”。

  助推天回航天成长为国内商业航天

  先进液体动力技术引领者

  说到空天院,就不能不提陕西天回航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回航天”)。

  “我们企业从2021年3月成立以来,得益于空天院的全流程孵化,企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天回航天副总经理、研发部部长马小奇说。在企业发起成立阶段,天回航天的注册资金和天使投资大部分都是空天院帮助完成的,另外在人才引进、财务以及政策解读方面,空天院也提供了无微不至的照顾,甚至帮助企业做好了3年到5年的发展规划。此外,空天院还在软件技术上帮助企业对接了陕西空天超算中心有限公司,解决了企业在软件技术上的难题,使得创新企业能够迅速利用技术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针对当前商业航天主动力短缺的痛点,天回航天依托西北工业大学在航天领域的学科和技术优势,采用革命性动力方案和集成技术,研制领先行业一代的高可靠、高性能、低成本、可重复使用的新型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并逐步实现定型、批产,服务于商业航天市场。

  今年5月15日,天回航天自主研发的85吨级分级燃烧抽气循环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巧龙一号”(QL-1),在天回航天铜川试验基地顺利完成200秒整机长程试车,此次试车全面考核了发动机长时工作的可靠性。试车全程发动机工作稳定高效、结构完好可靠,此次试车的成功,标志着天回航天团队全面掌握了分级燃烧抽气循环设计技术和结构融合设计技术,为接下来发动机批产奠定坚实基础。

  “如今,天回航天拥有多项先进液体主动力、先进上面级发动机和先进轨姿控发动机的核心发明专利,在研四款领先一代的液体发动机型号,具体包括100吨推力液氧煤油混合循环发动机‘红龙一号’,85吨推力液氧煤油抽气循环发动机‘巧龙一号’,2吨推力先进高空发动机‘小龙一号’及控龙系列发动机。”马小奇说,其中控龙系列发动机已完成多次整机试车,“小龙一号”发动机已完成60秒飞行状态试车,“巧龙一号”发动机已经完成200秒整机长程试车,“红龙一号”发动机已完成富燃、富氧半系统试车,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前实现整机试车。

  目前,天回航天在陕西已建成液体火箭发动机创新研发中心、液体火箭发动机核心组件生产厂及百吨级液体火箭试验基地,涵盖火箭发动机设计、生产、总装和试车等全部研发流程,具备将技术成果落地转化及小批量生产、交付的能力,成为国内商业航天先进液体动力技术引领者。记者 关颖



来源:西安晚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