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安晚报 时间:2025-07-08 07:29:57 编辑:张进 版权声明
桥隧工们正在大山中测量危石
队员们正在对危石进行测量记录
当我们坐着飞驰的列车穿山越岭,将秦岭腹地一个个或长或短的隧道甩在身后,奔赴远方时可曾想过,就在列车刚刚经过的山崖上,或许正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风雨无阻地攀缘在峭壁上搜山扫石,确保着列车通行顺畅,乘客安康。他们就是工作在云雾峭壁与密林深处的一群铁路桥隧工——西康铁路沿线鲜为人知的“扫石人”。
随着暑运和汛期的到来,扫石任务更加艰巨,6月底7月初,记者自西安驱车至柞水,深入云雾与密林间走近这群丛林“隐形人”,感受他们“悬崖是战场,茧手作勋章”寻常又不寻常的工作日常。
搜山扫石
全靠镰刀砍出小路
西康铁路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第一条投入运营的铁路,是连接关中与陕南的交通要道。沿线山势高峻、地形复杂。山上孤石、活石、危石较多,给山下运行的列车带来安全隐患。
负责守护这段铁路的是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安康工务段,其中柞水桥隧车间检查工区是9名平均年龄28岁的年轻人,他们承担着西康铁路203公里的桥梁、隧道和山体的检查任务,常年来回奔走在管辖的209座大山之间,攀岩走壁、搜山扫石、排危除险,确保列车行车安全。
记者跟随着该检查工区7名桥隧工的脚步,一起巡查其中一座大山。
出发前的准备工作仔细又严苛。清点工具,安全绳、镰刀、钳子、卷尺、喷漆、对讲机……数十件工具铺展成一长列金属阵列,每一件都在无声地宣告着峭壁作业的规则。
准备妥当后,所有人整齐列队,进行安全宣誓。“设好防护、不走道心、下道及时、珍爱生命……”铿锵有力的誓言在山脚下回荡。随后,他们背着沉甸甸的工具包,向着云雾缭绕的峭壁进发,那里,藏着他们要守护的铁路安全密码。
“今天得完成西康下行线柞水至镇安区间陈家沟隧道进口处这座山一面山体的巡查,咱们分成两队,三人跟我钻野路,找新增危石;另外三人走检查道,对数据、刷新标志!”工长陈建勋一边攀爬,一边大声指挥。记者得知,这位在工友眼里“搜山扫石”的行家才32岁,却已经是一名有十年经验的“老师傅”。
交代完前边的工友,陈建勋又叮嘱记者:“咱今天要爬的这座山,和你们平时爬的山可不是一回事,这里没有台阶,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不过这在我们管辖的209座山中,已经算是难度非常小的了。”
真正开始攀爬,才深刻体会到这份工作要克服的困难有多重。山体陡峭,树木茂密遮挡前路。陈建勋递给记者一根用竹子临时制作的“登山杖”和一双特制的粗布手套。“你没经验不好爬,有根棍子能容易些。另外,山上带刺的植物多,戴着手套也能防止抓伤手。”说完,他俯下身子,挥舞着豁口累累的镰刀,在荆棘丛中开辟道路。
想跟上陈建勋的脚步,不是件容易的事。上山的路上,记者几乎是手脚并用,狼狈地朝着高处攀爬。左手借力于竹棍,将其深深插入泥土稳住摇晃的身躯,右手则快速抓住身旁的灌木藤蔓,用力一拉,奋力往上拽。每向上挪动一小步,都要与地心引力和崎岖的山路展开一场激烈的“搏斗”。攀爬的过程中,对这份工作此前想象出的艰辛,被艰难的每一小步不断“刷新”。
“望闻问切”
为隐患石头编号建档
“巡山搜石是个体力活,但也是个细致活儿。不能放过任何一个活石、危石以及有风险的植被。”突然,陈建勋停下脚步,仔细观察他身边一块岩石的纹理——这是“望”;接着俯身贴近石头,鼻尖几乎要蹭到石面,用力嗅闻是否有泥土松动的腥气——这是“闻”;随后抄起地质锤敲击三下,将耳朵紧紧贴在石面,连呼吸都屏住聆听回响——这是“听”;最后伸手摩擦裂缝,感受其宽窄与走向——这是“切”。
整套动作切换自如,爬山时看似粗犷的“糙汉子”,身上则藏着堪比中医“望闻问切”的细腻 “绣花功夫”。
山区已进入汛期,加之暑运到来,列车开行密度加大,巡山搜石工作进入紧要关头。
两周前刚下过的几场大雨,让山体吸饱了水分,变得格外脆弱。松动的石块被腐叶覆盖,湿滑的岩壁爬满青苔。攀爬的过程中,每一脚踩下去,都要试探山体是否稳固。平日里的巡山搜石工作,此刻更像是在与随时可能爆发的险情赛跑。
“我这边发现一块危石,快把卷尺和油漆帮忙拿过来。”经验老到的陈建勋很快在荆棘林中发现一处危石。
“当当当”三声轻敲后,再重重一击,通过声音的回响判断岩石内部是否松动。陈建勋指着一块看似完好的石头说:“这种石头最具迷惑性,外表看着结实,里面可能早空了。我们得给每块有隐患的石头编号建档。”
“尺寸1×0.5×0.8米,这块应该是受到根劈作用,从上面这块母岩上脱落下来的,下方未悬空,可纳入危石库进行处理”。说话间,他快速和身旁的“00”后青工周豪拉开卷尺测量危石尺寸。周豪又快速将危石的位置、状态、特征变化等数据,记录在本子上。随后再用红色油漆在危石上喷上编号和检查日期。
“就像‘打卡’一样,我们会给每处危石进行编号,建档管理。通过目测、敲击、辨音、探查等手段,有效判断石头状态。随后再将危险系数大的危石及时进行破石处理。遇到体积大、难处理的危石,记录标记后再通知专业破石队及时进行破解。”陈建勋仔细解释。
这份在高温下持续进行的测量记录工作,不仅是体力的持续透支,更是对专注力和耐心的极大考验,而这群年轻人,却将这份精细做到了极致。
四季更迭
克服峭壁上的“自然关”
真正的采访从踩空第一脚开始变得刻骨铭心。攀爬的过程中,记者因经验不足与体力欠缺,脚下打滑导致身体几次向崖壁倾滑。而在烈日炙烤下,桥隧工们要承受的则更多。在陡峭山壁间攀爬作业,除了每一步都伴随着坠落风险,还要直面蛇、蜂突然窜出的惊悚瞬间。
夏季上山,茂密的树木成了天然的“障眼法”。藤蔓与灌木层层叠叠,将危石严严实实地遮盖住,必须用镰刀割开植被,才能看清岩石的真实状况。而在这些阴暗潮湿的角落,蛇类与马蜂早已安营扎寨。
回忆起上周的巡查经历,陈建勋仍心有余悸。“那天刚完成一座山的巡查,走到河沟旁想稍作休整。谁能想到,一条足有手腕粗的蛇,正盘踞在眼前的树枝上,吐着信子,虎视眈眈。”毫无防备的他,瞬间被这突如其来的“不速之客”惊得魂飞魄散,本能反应下,一屁股跌坐在地。说着,他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当时拍下的照片。照片里,那条蛇通体花纹斑斓,身姿蜿蜒,光是看着都令人头皮发麻。“怕蛇的工友不在少数,但在荒郊野外作业,没有退缩的余地。再害怕,也只能咬着牙克服。”言语间,尽是无奈与坚毅交织的复杂情绪。
相较于蛇类带来的视觉冲击,马蜂的攻击更具致命性——这些自然界的“空中杀手”,总能凭借敏锐的感知能力发动精准突袭。去年盛夏,陈建勋在桥梁巡查时,不慎踏入马蜂领地。当他刚下到桥洞,藏匿其中的马蜂倾巢而出。数十只毒针同时刺入皮肤,脸上、脖颈、手臂瞬间布满红肿的伤痕。剧痛让他眼前发黑,却仍强撑着意识等待救援。强忍着剧痛,陈建勋被当即送往当地医院,浑身肿胀得面目全非。随后经过几天紧张治疗,才逐渐恢复。
而冬季的大山,则是另一重严酷考验。零下十几度的寒风裹挟着冰碴子,像刀子般刮过脸颊。可桥隧工们却不能穿得太厚,厚重的棉衣会限制攀爬动作,增加失足风险。所以,他们在单薄的工装里加件保暖内衣,手指常常被冻得失去知觉。即便如此,他们仍要坚持每天攀爬巡查,双脚踩在覆满薄冰的岩石上,每一步都走得战战兢兢。
雨天也令人头疼。山间的雨来得突然,“喝饱”雨水的山体更容易出现松动,原本就湿滑的岩壁变得更加危险,必须尽快排查。他们需要用探测仪检测山体内部的含水量,判断是否存在滑坡风险。
四季更迭,铁路桥隧工始终与恶劣环境对抗,用专业与坚守守护着铁路的安全。
了然于胸
悬崖峭壁走成“通勤路”
正午的阳光斜洒在山间,桥隧工们围坐稍平坦的岩石上,从帆布包里掏出早已凉透的馒头和咸菜。这些简单的吃食,是他们对抗漫长巡查路的“能量补给”。
咬下馒头的间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谈论的也是当天的作业内容——哪里有新出现的裂隙;哪段岩壁松动的特征暗藏危险。他们分享着不同岩石的“脾气”,交流着最稳妥的处理方法,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列车的安全运行。
交谈中记者获悉,工区管辖的这209座山,早已遍布着这群桥隧工的足迹。他们闭着眼都能描绘出大山的轮廓,哪座山的危石风险级别高;哪处弯道需要格外留意;甚至连灌木丛里藏蛇的习性、岩壁松动的规律,都烂熟于心。在他们眼中,这些巍峨的大山不再是毫无温度的自然存在,而是倾注需要精心呵护的“责任田”。正是他们日复一日的坚守,编织起坚固的安全网,让一趟趟列车得以载着旅客的归乡梦在崇山峻岭间平稳穿行。
翻开陈建勋的手机相册,满屏都是形态各异的山头和斑驳的石块,生活的气息寥寥无几。说起在西安生活的爱人和年幼的孩子,他语气里不经意地流露出一丝愧疚。
为了守护大山沿线的铁路安全,陈建勋每周只回一趟家。他告诉记者:“我媳妇总念叨着让我陪她爬华山,可这些年在山里爬上爬下,我对山实在‘熟得不能再熟’了。好不容易有休息时间,我只想安安静静待着,真不想再爬山。”
采访当日,当大家攀爬至半山腰时,两声汽笛撕破山间的寂静,两列列车分别从山下两个方向疾驰而过。陈建勋驻足凝望,目送列车驶向远方,眼神里满是坚定与自豪。“十年时间,我好像终于明白父辈们说的‘责任’二字的分量。看到一趟趟列车平安驶过,过往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这时,一缕山风掠过他被晒得黝黑的脸庞,仿佛也在诉说着这份坚守的意义。 文/图 记者 梁璠
记者手记
峭壁上的“隐形脊梁”
采访出发前,记者对桥隧工这份工作的艰辛已有所耳闻,但当真正置身于近乎垂直的峭壁前,才明白什么是超乎想象的挑战。
采访过程中,记者听到了许多令人揪心又感动的故事。故事背后,是他们对职责的坚守,对铁路安全的高度责任感。冬季的严寒、夏季的酷暑,还有随时可能遭遇的毒蛇、马蜂,都没有让他们退缩。他们用自己的专业和勇气,在209座大山之间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而这一切,却很少被人知晓。
返程的路上,望着远处飞驰而过的列车,记者深知,每一趟列车的平安运行,都离不开这些在峭壁上默默奉献的身影。希望通过此次报道,能让更多人了解铁路桥隧工的付出,记住这些在大山深处守护铁路安全的可爱身影。 记者 梁璠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