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西安试点上线“已故人员银行卡账户线索跨行查询”服务

要闻 西安晚报 2025-07-08 07:22:41
A1 A2 A3

  “谢谢你们,真是帮了我大忙,之前跑了两家银行只查到他们本行的信息,没想到你们可以帮我查到丈夫名下所有银行卡账户发卡行信息。”西安市民范女士对西安银行雁塔支行柜员小马说。

  已故亲属银行卡账户查询难,以往是广大百姓关注的一个痛点问题。而现在,随着西安市试点上线“已故人员银行卡账户线索跨行查询”,这个问题有望得到根本解决。

  这项服务到底给群众带来了怎样的便利?近日,“钟小楼”记者对此进行了多方采访。

  “不用一家家跑了”

  “跨行查询”暖人心

  6月20日,西安市民范女士为了查清已故丈夫留下的存款情况,打算前往相关银行挨个核实。范女士先跑了两家银行,但只查到与这两家银行有关的信息。

  随后,范女士来到西安银行雁塔支行,她想查询丈夫生前是否在西安银行留有存款。

  当日,恰逢西安市试点上线“已故人员银行卡账户线索跨行查询”服务,而西安银行雁塔支行正是该服务的受理银行网点之一。

  柜员小马在核对范女士携带的身份证以及其丈夫的死亡证明等材料后,迅速帮她查询了西安银行的账户信息,并告诉她:“阿姨,我们可以帮您通过系统查询所有银行的银行卡账户线索,这样您就不用一家家跑了。”

  “我家老头子走得突然,什么都没交代,你们能全面查询真是太好了。”范女士说。于是,小马向她介绍了“已故人员银行卡账户线索跨行查询”服务,并现场协助她成功办理了查询申请。

  记者了解到,“已故人员银行卡账户线索跨行查询”试点基于银联云闪付APP“一键查卡”功能,支持已故存款人配偶、父母、子女等查询人一次性查询已故亲属的银行卡账户线索。

  “为兼顾个人信息保护和跨行查询需求,查询结果仅包括已故人员可能存在的银行卡账户的开户行信息,不包括余额等详细信息,方便查询人后续直接前往开户行办理查询取款业务。”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线下资料审核

  线上获取“报告”

  具体应该如何申请“已故人员银行卡账户线索跨行查询”呢?

  西安银行临潼支行也是该业务受理网点之一。6月24日,西安市民张先生来电咨询能否查询已故亲属的银行卡信息。“我告诉他支行目前能查询已故亲属名下所有的银行卡发卡行信息,并详细列出了所需携带的资料。”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厅堂接线员小王告诉记者,申请人需要现场提交已故人员和申请人姓名、身份证号等身份信息及亲属关系证明材料(如:身份证、死亡证明、户口簿、结婚证、出生证明、公证遗嘱等)。

  当日,市民张先生携带其父亲死亡证明、亲属关系证明以及本人身份证来到银行网点办理业务,大厅接待人员询问后,引导张先生前往支行绿色通道窗口填写“已故人员银行卡账户线索跨行查询申请及承诺书”。

  “网点工作人员现场审核资料通过后,生成授权码给申请人。”西安银行相关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申请人使用身份证实名注册并登录云闪付APP,在首页搜索“已故人员银行卡账户线索查询”小程序,凭授权码在银联云闪付APP上完成相关信息录入和查询申请,云闪付APP将生成查询报告并短信通知用户。“整个流程完成后,张先生约在1分钟之后就收到了相关反馈信息。”该负责人说。

  服务地区和查询范围

  后续将逐步扩大

  “相较于试点前逐个银行排查的方式,查询人仅需赴一家银行网点提交申请,切实做到了‘让群众少跑路’,有助于增进人民群众便利度和获得感。”对于此项服务的意义,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

  7月2日,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获悉,目前西安共有8家试点银行的26个网点支持受理该业务,覆盖西安市所有区县,后续将逐步扩大服务地区和查询范围。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公布的受理银行网点名单,8家试点银行的26个网点分别为工行(西安南大街支行和东新街支行)、农行(西安沈家桥二路支行)、中行(省行营业部)、建行(西咸新区支行、长安区支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行、兴庆路支行、曲江支行和经开支行)、交行(省行营业部、航天城神舟四路支行、西稍门支行、南二环支行、经开支行、大雁塔支行)、邮政储蓄银行(西安市分行营业部)以及西安银行(雁塔支行、土门支行、纺织城支行、阎良支行、临潼支行)和长安银行(鄠邑区支行、周至县支行、高陵区支行和蓝田县支行)。

  “市民还可以通过银联云闪付APP‘已故人员银行卡账户线索查询’小程序,快速定位身边试点银行,就近前往西安市26个受理银行网点中任意一个网点提交查询申请。经审核后,可快速获取已故亲属开户银行卡线索信息。”西安一家受理银行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据了解,下一步,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将逐步扩大试点业务在全省的覆盖范围,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记者 李猛



来源:西安晚报

编辑:张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部分“网红医生”假借科普名义敛财,国家卫生健康委将加大整治力度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