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三秦都市报 时间:2025-07-10 07:07:17 编辑:张进 版权声明
这里弥漫着浓厚的年代气息,吸引市民前来参观。本报记者 马昭 摄
在西安市长安区子午街道,曾经的风雷仪表厂厂区完成了一场惊艳的蜕变——如今,它已成为备受瞩目的西影风雷年代影视基地。
这里,不仅让老厂区的故事在时光里续写新篇,更以鲜活的姿态,在“深化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踏出了铿锵有力的步伐。
打造年代主题影视基地
风雷仪表厂的前身,是1960年上海手表厂设立的“608”车间——这是一处肩负特殊使命的军工保密车间,也是当时轻工业部唯一定点为军工生产配套计时仪器的核心阵地。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精准记录历史性时刻的计时仪表,便诞生于这个神秘的“608”车间。1966年,“608”车间内迁西安;1967年,风雷仪表厂正式投产,在秦岭脚下续写使命。改革开放后,工厂逐步从军工生产转向民用领域,其研发的熊猫牌手表一度风靡全国,成为一代人的记忆符号。
2024年11月,沉睡近20载的风雷仪表厂老厂区,终于等来了重生的契机——西影集团与西安工业投资集团携手,以一场打破边界的国资国企跨界合作,共同开启了西影风雷年代影视基地的建设篇章。
依托厂区完整保留的工业风貌、生产车间与自然生态等独特资源,加之优越的地理区位与便捷交通,双方充分发挥各自文化品牌与平台优势,聚力打造出西北首个、全国最大的年代主题影视基地。
吸引了众多剧组进驻拍摄
“快,给我在这个小卖部前照张相,这真像小时候我家楼下的商店,太逼真了。”游客张女士开心地同一起游玩的同伴说。
7月8日,记者走进西影风雷年代影视基地。举目可见的苏式建筑错落有致,斑驳的墙面、褪色的标语,处处彰显着那个年代独特的韵味,为年代题材影视剧拍摄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真实取景场地。
西影风雷年代影视基地运营经理柳德裕介绍,今年3月3日,西影风雷年代影视基地正式揭牌,迎来年代大戏电视剧《主角》开机拍摄,由张艺谋监制,张嘉益、刘浩存、秦海璐、窦骁、翟子路领衔主演,剧中60%以上关键主场景都是在西影风雷年代影视基地进行置景拍摄,将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融入影视创作中,力求为观众呈现一部有温度、有力度的时代佳作。
如今的西影风雷年代影视基地,不仅是影视剧拍摄的热门场地,更在积极拓展文旅业务,构建起多元的产业格局。影视拍摄核心区为剧组提供了全方位的拍摄服务,从场地租赁到器材租赁、道具库房、群演服务等一应俱全。目前,基地已吸引了众多剧组进驻拍摄,随着知名度的提升,还将吸引更多的影视项目。
助力乡村振兴 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西影风雷年代影视基地的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通过“影视+文旅+农业”的融合模式,充分挖掘了老厂区的潜在价值,带动了周边乡村的发展。
在就业方面,子午街道办与西影风雷年代影视基地搭建高效协同沟通平台,建立 “政—企—村”三方联席会议机制,打造“子午风雷群演公社”赋能增收,精准对接影视产业需求,构建“招募—筛选—培训—输送—保障”全链条服务体系 ,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忙时种田、闲时拍戏”成为当地村民的新生活方式,既增加了收入,又丰富了生活。此外,基地的建设和运营还需要大量的服务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进一步拓宽了村民的就业渠道。“真没想到,能在家门口演戏还能挣钱,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有意思了!”村民王阿姨开心地说。
子午街道党工委书记徐挺表示,子午风雷群演公社是深化文旅融合,探索“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创新实践。通过与西影集团的深度合作,将打造“群众演员培训基地、乡村影视取景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窗口”三大平台,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扛起锄头能种地、放下农具能演戏”的多元增收路径。同时以影视产业带动乡村旅游、农特产品推广,打造文旅特色品牌,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目前,子午风雷群演公社已选拔注册600余名群众演员,已参演《主角》拍摄500余人次,累计带动参与群众人均增收超过2000元,有效拓宽了增收渠道,成为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典型经验。
深化文旅融合 构建多元产业格局
“西影风雷年代影视基地整体规划1017亩,通过‘一核、三区、四带’的空间功能规划,分三期分步实施。一核,即影视产业拍摄核心区(290亩);三区,即影旅文化体验区(100 亩)、影艺生态休闲区(355亩)、影乡田园康养区(272亩);四带,即年代影视景观带、影旅融合景观带、和美乡村景观带、河堤生态景观带。”柳德裕告诉记者。
建成后的西影风雷年代影视基地,将通过“影视 + 文旅 + 农业 + 科技 + 艺术”的跨界融合,形成涵盖剧组拍摄服务、影视文博体验、影视研学、乡村休闲旅游、生态农场种植等丰富内容的消费体验新场景。未来5年,基地将逐步发展成为以影视产业为核心、旅学农康为支撑的影旅融合产业示范区,稳步实现“一年出形象、五年树品牌、十年圆梦想”的发展目标,辐射带动产业升级,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为振兴西部影视,助力陕西“文化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王嘉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