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丝路对话 | 观非遗传承,访产业发展:中亚嘉宾团见证乡镇发展的“双面传承”

来源:大风新闻 时间:2025-07-13 08:48:12 编辑:曹静 作者: 版权声明

7月11至12日,“人权行动看中国·2025”中亚嘉宾团来到陕西省铜川市,深入当地乡镇,实地感受其在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方面的生动实践,探寻“人民幸福生活”这一人权的基层注脚。

>>陈炉古镇:千年窑火中的非遗传承

在被誉为“东方古陶瓷生产活化石”的铜川陈炉古镇,土褐色的陶轮在阳光下旋转。嘉宾团成员们饶有兴致地走进窑场,亲身体验陶泥塑形。

图片

中亚嘉宾在陈炉古镇体验陶艺

在非遗传承人的现场指导下,有中亚嘉宾尝试将陶泥捏成碗胚,旁边的老艺人适时提醒着制作要领,这座至今仍保留着传统手艺的古镇,用活态传承的陶瓷制作技艺深深吸引了来自中亚的客人们。

乌兹别克斯坦国家人权中心第一副主任吉拉巴耶夫在古镇给家乡的同事们买了礼物,他表示,此次陕西铜川行,亲身体验到了文旅融合发展层面的具体实践,为他回国后的工作提供了可贵的经验。“我们乌兹别克斯坦也有窑制品,但尚未形成像陈炉古镇这样与旅游业相结合,带动当地民众受益的发展模式。”吉拉巴耶夫说。

>>柳林村:因地制宜点亮乡村致富路

在铜川市耀州区庙湾镇的柳林村,嘉宾团参观了香菇种植大棚。棚内菌香弥漫,规模化种植的景象令各国嘉宾兴趣盎然,大家纷纷就菌床技术和产业增收效益展开询问。

据工作人员介绍,柳林村现有兴柳合作社香菇种植基地和河东香菇种植基地两个基地,共有香菇大棚213座(其中养菌棚78座,出菇棚135座)、日烘干3000斤鲜香菇的空气能烘干机3台、保鲜冷库3座。

图片

中亚记者在柳林村拍摄菇农采香菇

镇干部表示,柳林香菇基地已先后带动庙湾镇柳林村、五联村105户贫困户稳定增收。通过资产收益,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20余万元,带动当地就业群众人均年增收1万元。柳林香菇产业成为了庙湾镇巩固脱贫成效、实现产业振兴的示范典型。

“累是累,但是收益很高啊,开心着呢。”61岁的农户老高说,小小的香菇,正日渐发展成大产业,充实着一方老百姓的钱袋子,生动诠释了发展产业是实现乡村人权保障的有效路径。

>>非遗中心:文明互鉴共尚民俗新图景

7月11日晚,嘉宾团一行前往花月荟非遗展演中心,亲身感受基于铜川市文化遗产的“新式”创新,感受抚人心的人间烟火气。据悉,此景点是铜川市委、市政府为迎接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推动全市文商旅融合发展打造的重点示范项目,目前已成为铜川市的“网红”景区。

花月荟非遗展内,耀州瓷、漆扇、扎染等传统非遗目不暇接,引得嘉宾团一行连连称赞。哈萨克斯坦文化专家阿索尔·米尔曼诺娃(Assol Mirmanova)在近日连续的文化访谈中指出,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其系统性保护与活态传承的经验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宜君县:传统药材到数字经济的乡村探索

7月12日,嘉宾团来到铜川市宜君县,首站到访彭祖药谷中药材产业链有限公司,参访并了解中国养生知识与当地中药材的种植、加工及产业化的发展情况。

图片

中亚嘉宾在宜君县彭祖书院了解中医文化

通过参访,嘉宾团深入认识了中医药这一传统产业如何立足地域优势,借力现代产业链,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

随后,嘉宾团前往宜君县爱豆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探访。在该公司,嘉宾们不仅看到了当地妇女借助数字技术实现灵活就业的生动场景,更通过助力偏远地区女性就业的“木兰计划”实践案例,深入了解了数字经济在县域的落地实践。

图片

中亚嘉宾了解助力偏远地区女性就业的“木兰计划”实践案例,并与负责人交流座谈

在稍后的访谈环节,嘉宾们重点关注了企业的运营模式及其为当地居民,特别是青年群体创造的新型就业机会。

图片

哈萨克斯坦AQNIET公共基金会心理专家茹克舍娃 (左)、宜君县爱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蕊(中)、哈萨克斯坦AQNIET公共基金会社会关系专家古尔米拉在参访宜君县“AI项目”并交流完“木兰计划”后合影留念

“人权行动看中国·2025”中亚嘉宾团在陕西铜川的行程,从千年窑火的非遗传承,到小产业带动大发展的香菇基地,再到宜君县传统医药业与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真实、立体地感受到了陕西铜川乡镇在守护文化根脉与推动产业富民方面的“双面传承”。

嘉宾团此行深入陕西铜川的所见所闻,从一个个具体而微的案例出发,再次印证了“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这一核心理念,也为理解不同文明背景下如何保障和促进人权提供了来自中国基层的观察样本。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王煜鑫 编辑 李婧 


来源:大风新闻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