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国内多地迎“大烤” 陕西高温或突破历史极值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5-07-15 07:25:00 编辑:张佳萌 作者: 版权声明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未来一周河北南部、黄淮、江汉、江淮、江南北部、陕西关中、四川盆地等地将出现持续性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9℃至41℃,局地超42℃,手机天气软件预测郑州15日最高温度达到44℃。

  数据显示,7月以来黄淮、江淮、江汉、江南等地多高温天气,大部地区最高气温37℃至39℃,局地达40℃至41℃,连续高温日数普遍有5至8天。

  “随着副热带高压进一步北抬,近两天华北、黄淮地区高温又有所发展。这一带日最高气温超过37℃的范围呈现扩大趋势,闷热感也十分明显。”中央气象台预报员张博说。根据预报,未来三天高温影响范围将逐步扩展,15日至16日为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时段。

  『大烤』·预报

  陕西高温或突破历史极值

  关中平原高温日数将达6天

  7月14日白天陕西高温范围扩大、强度增强,关中和陕南的大部地方最高气温达35℃以上,关中南部多地达40℃以上,全省最低气温分布:陕北16.3℃~23.5℃,关中大部19.3℃~28.3℃,陕南19.1℃~26.2℃;最高气温分布:陕北32.3℃~36.3℃,关中大部31.3℃~41.2℃,陕南32.8℃~39.6℃。西安城区最低气温28.3℃,最高气温41.0℃。

  陕西省气象台发布消息称,受大陆高压影响,7月14日-19日我省大部分地区晴热少雨,将出现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单点最高温度接近历史极值的高温天气。关中平原高温日数将达6天,部分地方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局地接近或突破历史极值。陕北东部、陕南河谷地带高温日数1-3天,局地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高温最强盛时段为15日-16日。受热力不稳定影响,午后局地易出现雷雨大风等对流性天气,需密切关注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信息。

  高温预报如下:

  7月15日:陕北黄河沿线有35℃以上的高温天气,关中平原大部、陕南河谷地带有37℃以上的高温天气,其中西安市北部、宝鸡市中部、咸阳市南部局地、渭南市中部、安康市河谷地带局地可达40℃以上。

  7月16日:关中平原大部、陕南河谷地带有37℃以上的高温天气,西安市北部、渭南市中部局地、汉中市河谷地带局地、安康市河谷地带局地可达40℃以上。关中西部、秦巴山区有分散性雷雨大风等对流性天气。

  7月17日-19日:关中平原大部有35℃以上的高温天气,局地可达37℃以上。其中17日秦岭山区、陕南有小到中雨,商洛南部局地有大雨。降水期间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后期趋势:19日-20日全省有一次较明显降水过程,20日最高气温有所下降,21日后关中平原35℃以上高温仍有可能持续。

  西安市气象台7月14日13时发布重要天气报告:受大陆高压影响,预计7月14日-19日西安市晴热少雨,将出现持续性高温天气,高温日数将达6天,高温最强盛时段为14日-16日。此次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单点最高气温接近或突破同期历史极值。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毛蜜娜 通讯员 郭杨 摄影 强军

  西安三日天气

  今天 多云 31℃~40℃

  明天 阴转小雨 26℃~40℃

  后天 小雨转晴 26℃~37℃

  温馨提示

  高温来袭 做好健康防护

  此次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个别站点最高气温将接近或突破同期历史极值,用电、用水需求增加,电力负载过大易引发火灾,长时间户外作业或活动健康风险高,农作物出现高温热害风险高,需关注高温天气对能源保供、人体健康、农业等方面的不利影响。

  (一)防范高温热浪天气,做好迎峰度夏能源保供

  关中、陕南有持续性高温热浪天气,电力部门需做好电力生产、供应和调度工作,保障生活生产用电;水利、住建部门要加强水厂运行管理和供水管网检修维护,全力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做好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准备工作。

  (二)强化抗旱和防火措施,关注高温对农业的不利影响

  持续高温将导致土壤水分蒸发加剧,关中中部地区前期降水量相对较少,经济林果高温日灼灾害风险极大。消防、林业等部门要认真落实责任和各项防控措施,全面排查消除各类安全隐患,特别加强人口密集区、林区防火应对工作,严防火灾事故的发生。农业部门需根据作物种植情况,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及时组织做好农业抗旱和经济林果高温热害防范应对工作。可采取搭网遮阴、冠层喷水、果园浇灌等措施,减少高温日灼伤害;粮食作物种植区适时采取措施抗旱保秋粮,有灌溉条件的及时浇灌,同时各地预防喜旱病虫害发生发展。

  (三)关注公众健康,强化户外作业防暑措施

  高温持续时间长,公众需做好防暑降温准备,尽量避免午后高温时段的户外活动并做好防晒防暑,及时补充水分。建筑、户外施工、环卫、交警等单位要切实做好户外和高温作业人员的防暑工作。

  避免10:00-16:00高温时段外出活动。车内禁放打火机、香水、充电宝等高温易爆炸物品。少量多次饮水:每日≥1.5升,补充电解质水或淡盐水,避免一次性猛喝冰水。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毛蜜娜 通讯员 郭杨

  “大烤”·视觉

  躲着太阳走

  7月14日上午10时40分,走在西安街头的市民都躲着太阳走,防止中暑。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赵彬 摄

  『大烤』·极值

  44℃!郑州迎历史级高温

  上一次还是乾隆年间

  这两天,许多河南朋友点开手机天气软件时,目光可能都被一个数字牢牢吸引——15日,省会郑州的预报气温赫然显示着:44℃。就连夜间的最低气温也可能高达33℃,暑热将贯穿一整天。

  据河南省气象台高级工程师栗晗介绍,“本轮高温天气最强的时段,预计出现在14日至16日。”届时,河南省北中部、东部、南部的部分县(市、区)最高气温将达到40℃以上,局部地区甚至可能超过42℃。

  44℃,这个数字在气象史上极为罕见。在历史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极端高温之一,就发生在280多年前的清朝乾隆年间。据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乾隆八年京畿地区应急体系初探》考证,那是在乾隆八年,也就是公元1743年的夏天。当时,华北地区遭遇了一场历史罕见的酷热。天津镇总兵官在给乾隆皇帝的奏折里写道:“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意思是说,天气热得土地和石头都像要被烤焦了一样,船上桅杆顶端的金属装饰都仿佛融化流淌了。这虽然是文学化的描述,但足以想见当时热浪的恐怖。

  据《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的普查,乾隆八年(1743年)的夏天,是明代以后酷热记载最多的年份,其影响范围、炎热程度和危害之深,堪称历史之最。

  更有力的证据,来自一位当时身在北京的法国传教士宋君荣。在他寄往巴黎科学院同事的信件里,他惊呼:“北京的老人称,从未见过这样的高温。”作为一名科学家,他用温度计在当年7月25日测得了一个数值,经后人换算,正是44.4℃。 据大河报

  『大烤』·释疑

  这么热不报40℃?权威回应来了

  每当遇到高温天气,总有网友感觉“怎么比预报的温度更热”,也有网友怀疑气象部门的高温预报会不会“刻意压低数值了”?

  “气象工作者不会有意将气温报高或报低,我们也会对预报员的预测进行评分,预报38℃但实际气温达到40℃以上,预报员是不得分的。所以作为预报员,一定会努力报得越来越准。”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特聘专家朱定真说。

  事实上,气象部门发布的温度是百叶箱中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百叶箱须设在草坪上,离地面1.5米,周围较开阔,无高大建筑、树木等阻挡风或遮挡阳光。这是世界气象组织的规范标准,全球用同样的标准化尺度去测量气温,才能进行对比。

  在同一座城市内,百叶箱和水泥路、柏油路上的温度不一样。在阳光强烈的情况下,水泥路、柏油路1.5米高度上的温度,比百叶箱里测得的温度可能会高4℃至5℃。这也就有高温天气下,有人测出路面温度高达50℃,但预报数值偏低的“温差”了。

  那为什么预报的气温和大家的感觉也差不少呢?

  “因为气象的观测环境和个人在室外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气温是近地层大气环境的温度,而大家感受到的是体感温度,其受到气压、风力、湿度等多重影响。”朱定真说。比如体感温度和大气湿度密切相关,空气湿度较大时人就会感到闷热。只要气温达到33℃左右、相对湿度达到80%,人就会感到非常闷热、不舒服,甚至容易中暑。此外,个体差别也导致体感温度不一样。人的胖瘦、所穿衣服的深浅、进行不同强度的活动,甚至个人心情起伏等都会影响体感温度。

  朱定真表示,未来气象部门的预报会越来越向人们的需求倾斜,比如可能会预报体感温度,而不再是简单告诉大家气温为多少度,播报的信息中还要包含气温38℃和39℃有什么差异、哪些领域会受到影响等。

  不久前,国家疾控局和中国气象局就联合发布了首个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和健康提示。和一般天气预报不同,预警分5个等级,按照与高温相关疾病风险分析得出。公众可按照风险等级采取相应措施,包括保持室内凉爽、避开高温时段外出、减少户外活动、保证充足饮水等,更好防护高温带来的不利健康影响。 据人民日报

  『大烤』·保障

  加强高温劳动保护,省总工会发出劳动法律监督提示函

  高温天须停工缩时 高温津贴应足额发放

  近日,陕西省总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发出劳动法律监督提示函,提醒全省用人单位在盛夏酷暑季节要加强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劳动保护,避免高温中暑等职业伤害事件和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维护好广大职工的劳动安全健康权益。

  提示函提醒用人单位落实防暑降温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防暑降温工作制度,制定防暑降温工作方案和高温中暑应急预案;严格执行高温津贴政策,为从事高温作业的劳动者按时足额发放防暑降温费和高温津贴。

  提示函强调,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时,用人单位全天安排劳动者室外露天作业时间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连续作业时间不得超过国家规定,且在气温最高时段3小时内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37℃以下时,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劳动者连续作业时间并且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劳动者加班。

  提示函要求,用人单位应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以及防暑降温必需药品和饮品;及时开展职业健康宣传教育活动,普及防暑降温相关法律法规;对患有心脑血管性疾病、肺结核、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身体状况不适合高温作业环境的劳动者,应当及时调整作业岗位。

  此外,不得安排怀孕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期间从事室外露天作业及温度在33℃以上的工作场所作业;不得以发放钱物替代提供防暑降温饮料,防暑降温饮料不得充抵高温津贴;劳动者因高温作业或者高温天气作业引起中暑,经诊断为职业病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因高温天气停止工作、缩短工作时间的,用人单位不得扣除或降低劳动者工资。 据工人日报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