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原创 > 时政地市通讯 > 正文

朱鸿携新作《长安听月》亮相西安SKP |共话散文与长安情

时政地市通讯 华商网 2025-07-21 11:12:34
A1 A2 A3

7月19日,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朱鸿携新作《长安听月》,在西安SKP RENDEZ-VOUS举办分享会。

微信图片_20250721111243.jpg

本次活动以“夏之夜·长安听月”为主题,朱鸿与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创院院长刘路,西安培华学院及西安音乐学院教授仵埂,西北大学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刘炜评,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鹏程展开对谈,共话书中故事与长安月色。

微信图片_20250721111256.jpg

分享会上,朱鸿介绍,《长安听月》收录了自己2018-2020年的散文作品。他认为,散文是思想者的文体,是写作者灵魂的图影,背后的“光”便是思想。“我们应对世界保持积极观察,若视觉受限,灵敏的听觉能帮助捕捉世界与人性,‘听月’正源于此。”他表示,这本书是自己作为精神探索者对宇宙、人性的观察记录,而这种探索仍在继续,“生活不能压垮我们,要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微信图片_20250721111251.jpg

多位学者也分享了对《长安听月》及朱鸿散文创作的见解。

刘路提到,散文是作者情感的个性化表达,《长安听月》作为朱鸿的第38本散文集,始终贯穿对家乡长安的深情,“找到故乡,就是胜利”,对故乡与童年的诗意理解正是对作者的重要馈赠。

仵埂评价朱鸿是陕西作家中少见的深耕散文领域的创作者,其作品独树一帜。他认为散文创作最终是写自我,体现个人精神面貌,而朱鸿在技术性与精神性上双向修炼,《长安听月》既写情感生活与观察,也涉及山川地理,展现出强烈的探寻热情。

刘炜评指出,朱鸿是陕西当代散文的“语文型”作家,其作品质感鲜明,反映灵魂模样,且有跨文体写作倾向。

王鹏程则表示,中国是散文大国,白话散文虽历史较短,但朱鸿的散文兼具真情、真意、思想与个性,他既是行走者也是思想者。

微信图片_20250721111301.png

  《长安听月》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25年6月推出,收录了朱鸿的多部精选作品。其中,《母亲的意象》展现人类母亲的共性品质,《舒放的日子》描绘乡村少年的自由生活,《长安所思》三篇曾入选2020年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字里行间满是作者对人性、人情和世道的深刻洞察与温情叙述。



来源:华商网

编辑:邓波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预告丨朱鸿新书《长安听月》分享会在西安SKP举行,7月19日19:00不见不散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