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安晚报 时间:2025-07-29 06:26:55 编辑:张进 版权声明
樊凡在车间查看新更换的机器人电缆包
7月23日一早,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车身厂如往常一样忙碌。焊装车间里,一排排橙色机器人正挥舞着手臂组装焊接着一个个重型驾驶室。90多个机器人中却有10多个安静地“站”在一边“休息”。原来,为排除潜在故障,工人师傅正在对它们进行工业网络例行检修。
看见记者走进车间,正和工友们蹲在地上对机器人控制柜电控元件进行检查的维修工樊凡起了身,刚要和记者握手,一下又将手收了回去。“不好意思,我去洗洗。”记者注意到樊凡的双手满是黑灰。
“维修”是个辛苦活儿,但樊凡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善于创新的她,多年持续开展自动化产线自主改造,获得创新优秀成果27项,为企业节省费用800多万元;多次参加陕西省各种技能大赛,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陕西省技术能手”“陕西产业工匠人才”等荣誉,还在去年成为大国工匠培育对象。近日,她又被群众评议推荐为2025年二季度“西安好人”。
攻坚克难的“硬核改造”
2002年,樊凡大学毕业后进入陕汽集团车身厂,最初干的是标准化设备维修,并不负责机器人的焊接和维修。
“我看到机器人车间工作效率高,能极大减轻工人工作量,对机器人设备特别感兴趣。我想,未来的工厂肯定会迎来机器人时代。”预判到行业发展趋势的樊凡,工作之余就向机器人厂家的陪产人员和技术人员请教切磋。
“现在的自动化焊接装配机器人都是中文操作界面了,更加方便。当时,我们厂的机器人操作屏上满是英文,要想把机器人的工作原理研究透彻,就要先把英语学好。”为此,樊凡专门买来电子词典,下了班就刻苦学习。
樊凡的努力打动了车间负责人。学会了相关技能的她被安排负责自动化焊接装配机器人及生产线的电气维修工作。
在机器人刚走进车身厂的那段时间里,弧焊机器人总是存在焊接缺陷,几乎每条焊缝都需要人工补焊,不仅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焊缝也不美观,影响产品质量。为解决这个问题,工人上班时,樊凡就主动观察收集数据,工人下班后,她就反复试验。通过近三个月的研究,她自主设计了弧焊机器人枪头连接器,对机器人焊枪喷嘴尺寸及过渡方式进行了改良,把焊接一次合格率提升到了95%以上。
樊凡的创新没有止步。2023年,车身厂承接了公司一款新车的生产任务。“这款车型和厂里原先生产的车型尺寸都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产线进行柔性改造,来适应新车型的生产要求。”
车辆交货时间紧任务重,樊凡带领工友反复查资料、做方案、定计划,利用假期停产时间,对自动化生产线存在产品差异的四个生产工位进行自主攻关改造。“当时干得没黑没白,大家饿了就在生产线旁吃盒饭,困了就回办公室眯一会儿,醒了又立刻回到现场调试设备,辛苦了整整三天两夜,终于让这款新车实现了自动化生产。”樊凡和工友们的创新改造,一举填补了该车在国内自动化高品质批量生产的技术空白。
悉心培育智能制造人才
车间里,樊凡大显身手;赛场上,她也总是精彩亮相。
2019年,她参加第三届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取得了陕西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她把赛场经验及外出学习心得制作成课件与工友分享,多年来组织开展了80余项专业技能培训,累计培训1000余人次。
在焊装车间,“樊凡创新工作室”的金色牌匾很是醒目,工作室里摆放着大大小小的各种设备和工具。“这个工作室聚焦重卡驾驶室自动化产线维护及创新改造、工业机器人应用新方法探索。”
樊凡希望吸纳更多年轻人走进工作室打磨技艺,也通过在工作室的实践培养更多新时代产业工人。“目前,我的团队已主持参与公司级重点创新项目21项,申报了5项专利,这些创新成果都已经实现了落地转化。工作室还培养出‘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5人、陕西省技术能手7人。”说起这些,樊凡比提起自己获奖还要开心。
获得“西安好人”荣誉后,樊凡更忙了,“最近许多职业院校和中小学邀请我去校园给孩子们作宣讲,我想以我个人的经历告诉孩子们,只要心中有梦,对职业怀有赤诚的热爱,无论做哪一行,都会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我希望有更多青年踏上技能报国之路,为推进现代工业体系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图 记者 拓玲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