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三秦都市报 时间:2025-07-29 06:47:54 编辑:张进 版权声明
共享单车APP显示的计费规则。
“停车1小时1分13秒被按2小时计费”“骑行17分钟实际支付了30分钟的费用”……不管是停车收费还是共享单车或共享充电宝,“向上取整”的计费规则正以各种形式潜入消费场景,成为消费者吐槽的“隐形消费坑”。
停车收费:“向上取整”引发不满
停车收费领域的“向上取整”让消费者不能理解。西安市民王女士的行车记录仪清晰显示,7月26日,她在某商场停车场的停留时间为1小时1分13秒,缴费时却被收取了2小时的费用。“系统明确标注‘超1小时按2小时计’,可这1分多钟就要多付4元,太不合理了。”王女士向停车场管理方提出异议时,得到的回应是:“智能停车系统统一采用向上取整,我们只是按规则执行”。
类似的情况在西安多个停车场上演。市民刘先生的经历更为无奈,他在一个实行“前30分钟免费,超30分钟按1小时计费”的停车场停车31分钟,被收取5元费用。“就多停了1分钟,直接从免费变成全价,这不是逼着人掐着秒表赶时间吗?”刘先生说。
记者走访发现,目前西安停车场的计时取整方式主要有三种:按小时进位、按30分钟进位和按15分钟进位,其中“超1分钟即按1个计费单位”的规则占比过半。多数停车场的计费规则公示不明显,仅在缴费二维码旁用小字标注,消费者往往直到缴费时才发现被“取整”收费。
共享经济:“时间溢价”暗藏规则
为深入了解共享服务中的计费问题,记者对部分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品牌进行了实测,发现“时间溢价”现象普遍存在。
7月28日,记者骑行某品牌共享单车17分钟后锁车,APP显示费用1.5元。该品牌的计费规则为“时长费(超出0分钟外)每30分钟1.5元”,下方小字注明“时长费不足1个计费周期时,按1个计费周期计算费用”,这意味着17分钟的骑行实际支付了30分钟的费用。
共享充电宝的“取整”规则更为苛刻。记者在太乙路某商场租借某品牌充电宝,使用18分钟后归还,被收取2元费用。该品牌规定“前5分钟免费,之后每30分钟2元”。而在西延路一餐饮店租借的另一品牌充电宝,因执行“不足1小时按1小时计费”规则,12分钟的使用时长仍被收取3元,折算每分钟单价达0.25元。
体验中记者发现,多数共享服务的完整计费规则藏在APP的二级或三级菜单中,需要点击3次以上才能查看。某品牌共享充电宝的用户协议中,用浅灰色小字标注“归还时间超出整点时段1秒即自动进入下一时段”,其客服人员坦言,根据后台数据,超过80%的用户从未阅读过该条款,往往在付费时才发现计费与预期不符。
消费者权益:规则公示与合理原则受挑战
陕西省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陕西众致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东晨表示,出现在多个服务领域的“全进不舍”计费规则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有关规定,商家不能以“行业惯例”为由单方面实行“全进不舍”的收费方式。
从法律规定和现实来看,无论是停车计时,还是共享单车骑行、共享充电宝租借,消费者并不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商家的取费“做法”,因此不存在商家所谓的“行业惯例”。如果商家主张“全进不舍”是交易习惯,依法必须承担举证责任,但这种举证责任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
“由于上述服务金额较小,通过民事诉讼维权的成本过大,大多数消费者都会选择放弃维权。这正是上述服务市场能够公然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主要原因。其实,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对于公然侵犯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可以给予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如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不作为,消费者可以提起行政诉讼,以督促其履行行政职责。”刘东晨说。
文/图 本报记者 陶颖 实习生 李果 李佳瑶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