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把千年文化审美戴身上 年轻人被博物馆文创饰品“圈粉”

来源:三秦都市报 时间:2025-07-30 07:43:18 编辑:张进 作者: 版权声明

  

  文创饰品成年轻人心中的“黄金平替”。

  暑期各地最受欢迎的场所之一当属博物馆,其中展出的各种华美大气、精致璀璨的头冠、项圈、手镯让年轻人沉醉于老祖宗的“顶级审美”中不能自拔。如今,“卷”出新高度的博物馆文创,正以馆藏首饰为灵感,在保留文物灵魂的同时,让历史融入日常穿搭——价格亲民了,文化的“美貌度”却丝毫不减。

  从“文物复刻”到“生活融入”

  7月29日上午,记者来到大唐不夜城,这里汇聚了多家博物馆文创店。

  走进西安兵马俑文创店,除了秦俑冰箱贴、青铜剑书签等经典款文创产品外,一款以秦代玉璧为灵感的银质项链颇受欢迎:925银复刻的云雷纹细密流转,既保留了玉璧的庄重,又比传统玉石更轻便,价格更亲民。

  “每天能卖上百件,年轻人说这是‘用奶茶钱买历史感’。”店员笑着说,有顾客搭配牛仔外套时戴它,硬朗的金属光泽与文物纹样碰撞出奇妙的复古感。

  不远处的西安博物院文创店中,唐美人系列发簪是当之无愧的“顶流”:镀金材质还原了唐代步摇的摇曳生姿,簪头的宝相花层层叠叠,插在半扎发中,走路时流苏轻晃。

  “前几天有个从广东来的小姑娘戴上它,说自己像从画里走出来的仕女。”店员洪女士表示,来购买发簪的消费者中,既有特意搭配齐胸襦裙的汉服爱好者,也有上班族买回去搭配自己的通勤装。

  更妙的是鎏金走龙书签,被年轻人当成了胸针,别在深色大衣上是低调的贵气,别在汉服领口又成了点睛的古韵。“不少消费者把它当成古法金‘平替’,每天能卖几十件。”洪女士说。

  大雁塔脚下的大相文博潮物坊里,仿何家村窖藏金梳背的发夹,把缠枝纹的华丽压缩成掌心大小,合金材质让价格压到了百元以内。

  “夹刘海、别围巾都可以,花几十元就像把博物馆的‘富贵气’戴在了身上。”来自合肥的游客孙女士举着发夹说,她特意配了件素色新中式长裙,“老祖宗的审美,果然怎么搭都好看。”

  博物馆文创首饰掀起“古今混搭”潮流

  博物馆文创首饰的走红,并非简单“复刻”,而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穿搭对话”。于是,全国的博物馆各显神通,将地域特色文物元素拆解、重组,变成年轻人能戴出门的时尚单品。

  故宫博物院的“如意纹”银戒,将清代如意的曲线化作指环弧度,磨砂银面让纹样更显立体,配旗袍是温婉,配卫衣是反差萌,成为年轻女孩的“通勤百搭款”。

  苏州博物馆的“吴王夫差剑”耳钉,提取剑格上的云纹做成小巧耳饰,银质哑光质感中和了兵器的凌厉,成了酷女孩的复古配饰,有顾客调侃“戴的是2500年前的‘冷兵器美学’。”

  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神树”项链,将神树的枝丫简化成吊坠,链条长度可调节,既能当锁骨链,也能叠戴,网友称其为“古蜀的神秘感”。

  河南博物院的“莲鹤方壶”胸针,则把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纹样微缩成别针,莲瓣的舒展与仙鹤的灵动被金属定格,搭配西装时瞬间点亮严肃感,有用户评价“这是从博物馆飞出来的时尚”。

  还有敦煌研究院的“飞天丝带”发圈,将莫高窟壁画中飞天的飘带图案印在丝质面料上,扎马尾时丝带垂落,仿佛带着壁画的色彩晃动,成了汉服圈的“团宠”。

  从“买物件”到“追文化” 年轻人爱上“代入感”

  7月29日11时的西安博物院文创店内,年轻人占了大半。24岁的李叶瑄正举着放大镜研究一枚唐美人胸针,手机屏幕上是“唐代妆容复原图”。“你看这发髻是歪的,眉形是‘桂叶眉’,应该是参照了《虢国夫人游春图》里的仕女。”她认真地说,买文创不只是买个装饰,“搞懂背后的故事,戴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和历史对话。”

  这种“文化代入感”,成了年轻人追捧文创首饰的核心。

  “00后”学生王皓羽的购物车里,秦代蟠螭纹耳钉和《国家宝藏》节目单放在一起——看完节目后,她特意冲着文物纹样来的。“这纹样在秦代象征权力,现在做成耳钉才几十元,戴出去还能跟朋友科普,比买普通饰品有意义多了。”

  不仅如此,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大唐春华”数字文创产品更是将虚实相结合:买一份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的数字藏品,就能获赠同款实体项链。3D建模还原的纹样细节,搭配钛钢镀银材质,让项链既有金属质感又不易过敏。

  “年轻人觉得既潮又有收藏意义,很多人买了之后专门去陕西历史博物馆内一睹其真容。”店铺工作人员介绍。

  在陕西省社科院文旅研究中心主任张燕看来:“当代年轻人的消费正在从‘物质满足’转向‘精神共鸣’。文创首饰的走红,本质是文化自信在时尚领域的体现——老祖宗留下的纹样、造型,既是独特的审美符号,也是年轻人表达‘文化认同’的载体。”

  她表示:“这些首饰把博物馆里‘高冷’的文物,变成了可触摸、可佩戴的‘生活搭子’,让历史不再是书本里的文字,而是能融入日常的‘随身记忆’。价格亲民、设计灵活,则让这种文化消费没有门槛,年轻人用几十元就能‘拥有’一段历史,这种‘获得感’是普通饰品给不了的。”

  文/图 本报记者 石喻涵 实习生 史婉婷 何文萱



来源:三秦都市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