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安晚报 时间:2025-08-01 06:43:54 编辑:张进 版权声明
各界代表和高陵群众送别英雄李静毅最后一程
灵车缓缓驶离殡仪馆,英雄将长眠故乡。
7月31日,西安市第二殡仪馆内松柏低垂,庄严肃穆。“跃入激流舍身救人,用生命完成最后托举”的救人英雄李静毅的遗体告别仪式在此举行。带着深切的怀念与不舍,社会各界代表以及高陵区的乡亲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或手抱鲜花,或胸佩白菊,含泪送别英雄李静毅最后一程!
李静毅亲友、见义勇为人员、获救儿童家属,西安市、商洛市相关领导和部门负责同志,浐灞国际港相关负责同志,高陵区全体区级领导、各街道部门负责同志、部分“两代表一委员”、公安干警、群众代表,以及参与救援的消防队员等,近300人怀着沉重的心情参加告别仪式。
英雄壮举
渭河激流中的纵身一跃
7月25日晚8时许,高陵区渭河畔的宁静被一阵急切的呼救声打破:“救命啊!有孩子落水了!”眼见在渭河边玩耍的儿子在河水中挣扎,情急之下的惠女士立即大声呼救。
“老婆,你把孩子看好,我去救人!”34岁的李静毅对妻子说完这句话,没有丝毫犹豫,第一个纵身跃入湍急的水中。随后赶来的李文吉、韩振启、彭志龙等人也相继出手。水流裹挟着李静毅不断下沉,他奋力将孩子托举出水面,直至最后一刻。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落水儿童成功获救。然而,那个最先跃入水中、用尽最后力气托举孩子的李静毅,却消失在冰冷的激流中。
历经多方的艰难搜救,7月26日凌晨2时许,救援人员最终找到了李静毅的遗体,他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这个 34 岁的夏夜。
“李静毅是第一个跳下去的,我到现在都记得他托举孩子时的身影。”数日后,回忆起当时惊魂一幕,参与救人的李文吉仍难掩激动,正是由于李静毅的全力托举,为后续救援争取了宝贵时间,但他却再也没有上来。谈到此,李文吉的声音突然哽住,深吸了口气:“要是我的水性再好一点,再往前多游几米……”悲痛的话语中,道出了无尽的遗憾与惋惜。
事件发生后,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先后作出指示批示。高陵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第一时间安排部署并成立工作专班,持续调度各方力量做好后续事宜。商洛市委、市政府,商州区委、区政府开展专题部署,并协同做好相关工作。
“感谢每位救人者的出手相助,是李静毅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我家孩子的重生……”事发后,获救儿童的母亲惠女士泣不成声地说,她十分自责,觉得没尽到家长看管孩子的义务,没想到这次意外会给救援者带来这么大的伤害。
李静毅那奋不顾身的一跃,成了渭河夜色中最悲壮的托举,他用自己的平凡之躯托起了一个孩子的未来。
送别英雄
英雄荣光长明不灭
31日上午,举行告别仪式的奉正大厅内庄严肃穆,花圈环抱,哀乐低回。“沉痛悼念李静毅同志”的黑底白字横幅格外醒目,李静毅的遗体静静地躺在素白与明黄交织的鲜花丛中,身旁的挽联“渭水咏镌托举手 青春无顾换童生”似乎静静诉说着他的英勇故事。
8时30分,告别仪式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开始。全场肃立,向英雄默哀,这60秒的寂静,汇聚着山河同悲的哀思,也凝聚着对生命至高礼赞的崇敬。“李静毅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见义勇为的崇高精神,如巍巍秦岭般屹立,似滔滔渭水般长流,必将永世长存!”高陵区相关领导介绍李静毅英勇事迹时说,“让我们铭记李静毅以赤诚之心托起生命希望的壮举,见证他以无畏之躯诠释人间大爱的永恒!”
凝重低回的哀乐声中,人们有序进入礼堂,在李静毅的遗体、遗像前肃立、鞠躬致哀、送别英雄……许多人在遗像前短暂驻足凝望,泪水顺着脸颊无声滑落,浸湿了胸前的白花。
“是静毅给了我娃第二次生命,我们会永远铭记静毅的大爱,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获救儿童的家属代表悲恸地说,“静毅的家人就是我们的家人,我们一定会尽全力帮助我们的亲人。”
事发当日一同下河救人的李文吉,也到追悼现场含泪送别李静毅,“虽然之前素未谋面,但是现在我们相当于生死兄弟,我来送他最后一程”。
李静毅的家乡商洛市商州区的工作人员也来到了送别现场,他们在走访李静毅家的邻里群众后了解到,李静毅平日乐于助人,是个“宁吃亏不占便宜”的老实人,邻居亲戚只要喊一声“静毅,帮个忙”,他哪怕正给自家修屋顶,也会立刻下来马上就走,群众对他评价非常高。
“我也是商洛人,跟李静毅是老乡,听到这个噩耗很痛心,他的英勇事迹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英雄一路走好。”前来送别的群众胡子勇悲痛地说。“我今天一大早从西安南郊赶过来,就想送李静毅最后一程。”送别人群中,李静毅的工友王先生难掩悲伤,“李静毅是个好人,前阵子我们还相约抽空回老家商洛转一转……”
送别人群中,有胡子勇这样的普通工人,有王先生这般朝夕相处的工友,还有许多素不相识的市民,他们身份各异,但此刻都怀着同样沉痛的哀思与崇高的敬意,只为送英雄最后一程。
遗体告别仪式结束后,李静毅亲属、高陵区以及商洛市相关负责同志将一同护送李静毅骨灰回到商洛市商州区老家,让英灵回归故里。
缅怀英雄
他用生命诠释平凡人最闪耀的担当
英雄从未身披铠甲,只是怀揣着一颗炽热的心。他从未想过成为英雄,只是在别人需要时,本能选择了善良。
“静毅平时就是个非常热心的人,经常给别人家帮忙。”李静毅的妻子几度哽咽,她说,丈夫会电焊,邻居家需要焊接,他总是二话不说免费上门帮忙。邻居汝女士也难掩悲伤:“这两口子很热心,我家要是有事,他们都会主动帮忙。”
在日常生活里,他是街坊邻里口中那个淳朴的“热心肠”;他是在工地上挥汗如雨的电焊工,是妻子眼中顾家的丈夫,更是6岁儿子依赖的父亲。然而当生死抉择的瞬间来临,这个“水性其实并不好”的34岁普通人,却在危难时刻爆发出惊人的果敢,纵身跃入湍急的水流。
这些平凡日子里的点滴善意,正是英雄精神最朴素的底色。
“很佩服他关键时刻勇于救人的果敢,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在李静毅另一位工友房建辉的眼中,李静毅内心纯真善良。“我们认识很多年了,工作中他非常认真负责,生活中也常常乐于助人。”事发后,房建辉和工友们也为李静毅的家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英雄荣光,长明不灭。”连日来,在高陵区渭河河滩边,不少周边市民也闻讯赶来寄托哀思,悼念这位救人英雄。有市民将白酒缓缓洒入河中,清冽的酒香在夜色中弥漫;年轻的母亲带着孩子献上稚嫩的画作,纪念这个素未谋面的凡人英雄。
“我为身边有这样的人感到骄傲,觉得这个社会很有温度。这种平凡又伟大的善举,在关键时刻成了照亮别人的光。”7月28日傍晚,从西安专程赶来的王女士将白菊放入河中,连同无尽的哀思,随波漂向远方。
在网络空间,千万支烛光亦同时为他点亮。“他用生命诠释了平凡人最闪耀的担当。”网友们纷纷写下感人肺腑的留言,有人赋诗追悼,有人将他勇救落水儿童的视频传遍社交平台。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以指尖汇聚星光,为英雄铺就了一条星河漫漫的归途。
致敬英雄
让大爱绵延让勇者无悔
李静毅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社会各界的哀悼与关怀从四面八方涌来。高陵区住建局、民政局等部门为李静毅家属免除5年物业费、送来临时救助金等。7月30日,西安见义勇为基金会向李静毅家属送去5万元慰问金,并向另外3位参与救人的英雄各送去5000元慰问金,表彰他们见义勇为的高尚行为。
尤为感人的是,在获得西安市见义勇为相关称号人员的联络群里,曾获表彰的英雄和家属也纷纷自发捐款,在这些捐款名单中闪现着熟悉的名字,有勇救落水者牺牲的蒋正全家属、勇斗持刀歹徒牺牲的戴俊家属……他们的善举,让一份份小爱汇聚成人间大爱,更让见义勇为的精神在接力中生生不息。
为弘扬社会正气,倡导见义勇为精神,7月29日,陕西省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布2025年第三批“中国好人榜”陕西省候选人建议人选公示,李静毅位列其中。据悉,各级政府对李静毅等4名救人英雄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工作正在按相关程序紧张推进中。目前,高陵区对李静毅等4名救人英雄见义勇为行为拟认定公示中,烈士追认工作也已启动。
当李静毅的灵车缓缓驶离殡仪馆,路边送行的群众自发挥手致意,如同送别远行的亲人,车队驶向商洛方向,英雄将长眠于故乡的青山翠谷间。
渭水汤汤,奔流不息。那个用生命托举希望的青年虽已逝去,但他的事迹活在了无数人的心中,成为永不褪色的温暖记忆。
文/记者 王卉 图/记者 窦翊明
终南时评:
让向善之心转化为行动之力
7月25日晚,34岁的李静毅用纵身一跃的决绝,在湍急的水流中划出了一道震撼人心的生命弧线,一个平凡的生命以最壮烈的方式为“见义勇为”作出了最滚烫的注解。
见义勇为,并非抽象的道德符号,而是危难时刻的人性觉醒。面对落水的7岁孩子,李静毅没有考量风险成本、没有权衡利弊得失,而是选择毫不犹豫地跳入湍急的河水中。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抉择,不是鲁莽,而是对良知的本能回应,是刻在骨子里的善良与担当。这种善良与担当,在日常生活中或许只是李静毅随叫随到的热心肠、是“宁吃亏不占便宜”的处世原则,却在生死关头升华为照亮他人的生命之光。同时也让我们看到:正能量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潜藏在普通人血脉中的道德基因,只要有需要便能喷薄而出。
一人兴善,万人可激。李静毅牺牲后,市民自发献上的鲜花汇成花海,网络上满是“英雄一路走好”的留言,政府部门快速启动表彰与帮扶机制……一系列举动,不仅是对李静毅个人的尊重和肯定,也让我们相信:社会对英雄的敬仰和对正义的追求从未缺席。这种集体性的情感反馈,也恰恰印证了见义勇为是深藏在大众心中的价值追求。当一个人愿意为陌生人挺身而出,整个社会都会为他动容;当这种行为得到应有的尊崇与善待,就会形成“好人有好报”的正向循环,让一颗颗向善之心转化为行动之力。
弘扬见义勇为的正能量,既需要精神层面的礼赞,更需要制度层面的托举。事发后,高陵区迅速启动的见义勇为认定申报工作、西安见义勇为基金会及时送去的慰问金,不仅是对英雄的告慰、对社会善意的呵护,更应成为完善见义勇为保障体系的契机,让英雄家属在物质上有依靠、精神上有慰藉,以此让“勇为”者无后顾之忧、“敢为”者层出不穷。
李静毅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4岁,但他身上彰显的见义勇为精神,将激励更多人在危难时刻见义勇为、挺身而出,向善而行、向险而往。
杨巧玲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