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安晚报 时间:2025-08-04 06:54:55 编辑:魏檀 版权声明
外卖骑手正在扫码登记
“骑手友好社区”建设在规范骑手进入小区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长安区万科城燕园小区通过技术手段保障居民安全,骑手核验身份后“一次登记 7天畅行”……然而,仍有部分小区管理比较粗放。那么,骑手能不能进小区?是车进还是人进?面对这些情况,专家建议还是要根据小区情况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管理办法。
“禁车”不“禁行”
技术手段让安全管理更精准
8月1日10时许,外卖骑手蔺女士在长安区万科城燕园小区北门门口,熟练地拿起手机扫描“外来人员或访客自助扫码登记”小程序,三四秒后,手机就弹出通行二维码,她向门禁扫码通行设备完成核验后,门禁就自动开启,她步行进小区进行配送。
记者发现,该小区共10栋楼,多为高层建筑,南北门均设有“外来人员或访客自助扫码登记”小程序码。记者现场体验发现,扫码后根据系统提示,选择“送外卖”“送快递”等事由,上传餐品或快递照片即可完成登记,系统还显示这两种事由“一次登记7天有效”。
“每天上百骑手进出,系统能精准核验外卖员身份。”小区南门一名保安介绍,骑手刷码时,他的手机系统屏幕会清晰显示该外卖员的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同时系统会实时对接其派单状态,确有本小区任务,他才给予外卖骑手审核通过放行,非任务时段禁入。更重要的是,一次登记可以管7天,也就是说骑手次日如果因派单需进入小区,再次扫码就能自动弹出二维码,流程比首次更便捷。
“扫码是方便,不用跟保安解释了,但进门全靠腿,遇上高峰期手里带好几单,还是挺赶时间的。”蔺女士一边快步走一边说,“系统保证了居民的安全,但是我们配送效率还是受影响。”
8月1日,万科西北区域品牌负责人郭女士表示,该自研小程序已与美团、饿了么、顺丰同城、京东等平台完成数据对接,实现骑手“一键登记、即时验证”,7天内重复进入无需重复登记,大幅缩短通行时间。目前,全国万科物业在管项目均已上线该系统,西安地区的相关技术对接工作也已完成,所有进入小区的骑手均需步行完成配送,杜绝车辆进入带来的安全隐患。
部分小区
对“外卖入内”管理仍显粗放
相较于万科城燕园通过技术手段筑牢安全防线,部分小区的管理仍然比较粗放。
记者走访发现,金辉天鹅湾、西安大都荟、中建国熙台等小区,仅通过“穿制服、提餐品”简单判断身份,多数保安不再额外询问,直接放行。
8月2日中午12时,长安区悦美国际花园小区内,骑手段师傅攥着只剩3分钟倒计时的订单一路小跑。“穿这身衣服就别想骑车进,保安眼睛尖得很。”他气喘吁吁地说,有的同行专门脱了制服,把外卖箱藏在电动车座下,这样就能混进小区。记者观察发现,确实有三四名携带外卖餐箱的骑手,混在居民电动车队伍中进入小区。
万景荔知湾一期有22栋楼,规模较大。因居民投诉“外卖电动车进小区不安全”,2024年,物业引入外卖柜,设外卖柜集中取餐,实行“一刀切”管理。结果年轻人怨声载道:“点外卖图方便,还要下楼拿,天热时餐品都放坏了。”该模式推行约半年后,外卖柜被撤,改为骑手步行进入小区送餐。该小区居民袁女士说:“以前车随便进,小区里老人小孩多,总怕磕着碰着。现在只让外卖员进,心里踏实多了。”
碑林区中铁一局集团李家村东院住宅区原本规划了非机动车道及限速标志,外卖电动车曾可有序通行。今年因老旧小区改造施工,加上居民对安全的顾虑,如今也禁止外卖电动车入内。7月24日下午,记者在该小区观察3小时发现,该小区西门因施工有吊车和垃圾车作业,部分外卖骑手和快递员顺势从此进入,小区东门保安对所有外卖骑手均严格拦截。保安王师傅坦言:“熟脸或特殊情况打个招呼也能进,主要是院里老人多,就怕有人骑车太快撞上,存在安全隐患。”
专家建议
安全是底线 管理需量体裁衣
“万科的登记系统解决了‘谁能进’的问题,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安全可追溯’,这是保障居民安全的重要基础。”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组组长石英表示,小区管理的核心始终要立足居民的安全诉求,至于是“车进”还是“人进”,并没有统一答案,关键在于要符合小区的实际情况。
他认为,居民反对骑手骑车进小区,核心是安全担忧:小区内老人小孩多,骑手车速失控易引发碰撞;少数人随意穿行、乱停车也可能影响环境。从这一角度看,新小区居民更注重封闭管理,选择“禁车让人进”并通过技术强化身份核验,完全符合他们对安全的优先期待;老旧小区受限于历史规划,道路条件、居住习惯不同,外卖电动车通行只要不影响安全,“顺势管理”也是基于现实的合理选择。这些差异化的管理实践,恰恰说明居民安全与骑手配送效率之间的所谓“矛盾”,并非不可调和的对立,而是可以通过适配的方式找到共存路径。
“技术是好工具,但落地效果取决于物业的态度和行动力。”石英强调,政策不能“一刀切”,需根据小区的不同情况灵活调整,比如部分条件充裕的小区,若居民对“车进”接受度高,也可在技术核验骑手身份及外卖订单真实性的基础上,通过划定专用路线、限速等规则降低风险;但对多数空间有限、老人小孩密集的小区而言,“人进”模式显然更能回应居民对安全要求,这种选择本身就应该尊重。
他建议,社区可牵头组织居民、物业和骑手协商,一起制定适合小区的骑手通行规则。比如明确哪些区域明令禁入、高峰时段如何错峰,在“保障居民安全”这一核心共识下敲定细节。“居民多一份对骑手工作的理解,骑手多一份对社区安全的敬畏,物业在执行中多一些灵活与温度,才能让每个小区的管理方案既守住安全底线,又兼顾实际需求。说到底,适合自己小区的,才是最好的治理。”
文/图 记者 陈静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