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5-08-04 17:50:47 编辑:方正 版权声明
跌倒,对年轻人来说可能只是“擦破点皮”,但对老年人而言,却可能是“一摔不起”。在我国,跌倒已成为65岁以上老年人因伤致死的首位原因。摔倒带来的不仅是骨折,更可能引发卧床、肺炎、压疮,甚至生命终结。年龄越大,跌倒的代价越高。
本期“老有‘医’靠”,我们特别邀请西安市中心医院老年骨科中心主任杨寅,为大家详解老年人跌倒背后的危险信号、如何科学预防,以及突发摔倒时的应急对策。
为何没摔倒也骨折?或是骨质疏松“静悄悄”的预警
“医生,我妈没摔跤,怎么就骨折了?”这类疑问,几乎每天都在门诊上演。对此,杨寅给出了解释:“这是典型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它是一种‘不需要跌倒’的骨折。”
杨寅指出,骨质疏松被称为“沉默的流行病”,因为它早期往往没有任何明显不适。随着骨密度不断下降,骨骼变得脆弱,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轻微动作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遇到过不少这样的案例:老人起身打麻将时骨折、坐公交颠簸一下骨折,甚至一个喷嚏、一次扭腰,骨头就断了。”杨寅说,这些听起来“匪夷所思”的骨折,其实背后往往是严重骨质疏松,只是此前未被发现或重视。
“老年人骨折最常见的一类是骨质疏松引发的骨折,我们称之为‘脆性骨折’。”杨寅介绍,这类骨折并非由剧烈外伤引起,而往往是轻微跌倒、扭伤所致。例如:老人走路时轻轻一拐,可能就出现髋部骨折;坐倒在地,可能导致腰椎压缩性骨折;手撑地面,可能出现手腕或肩部骨折。
“这些骨折背后,本质是骨密度的降低,很多人甚至在骨折发生之前毫无察觉自己已有严重的骨质疏松。”杨寅提醒道,这类“沉默性疾病”需要更早干预和预防。
杨寅指出,骨质疏松常被称为“无声的流行病”,因为它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很多患者直到出现腰背疼痛、身高缩短,甚至发生骨折后,才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当老年人出现身高变矮、驼背、腰背酸痛等症状时,应尽早就医检查骨密度。早发现、早干预,才是防止“无声骨折”的关键。
老年人为什么容易骨折?骨质疏松+跌倒=风险双重上升
“老人最怕摔,一摔就骨折。”这是不少老年人家庭的共识,也被临床数据一次次证实。为何老年人更容易摔倒?摔倒后又为何更容易骨折?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面临的是跌倒和骨折风险的‘双重上升’。”杨寅指出,这背后既有生活照护上的缺位,也有身体机能的自然退化。
在家庭照料方面,照护缺位带来风险。因为年轻人工作节奏快,不少老人独自在家,生活中缺乏及时照看。一旦遇到地面湿滑、光线不足等情况,容易跌倒。
在身体层面,身体功能退化难以避免。进入老年后,视力、听力、肌肉力量和反应能力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更关键的是,大多数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这意味着骨骼变得更加脆弱,一旦摔倒,骨折几乎不可避免。”杨寅说。
“许多老年人跌倒之后的骨折,并非剧烈碰撞造成的,而是骨质疏松的直接后果。”杨寅指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肌肉力量、平衡能力、视觉听力等全面下降,同时体内钙质流失严重,骨密度降低,骨头变得“酥而脆”。因此,他们的骨折往往无需剧烈撞击,仅仅是扭一下身、扶一下桌、轻轻坐下,甚至打个喷嚏、端个热水瓶,就可能造成严重的骨折,尤其是脊椎、髋部、腕部等部位。更严重的是,这些骨折常常愈合慢、易错位、恢复差,极大影响生活质量。
老年人跌倒导致的骨折,尤其是髋部骨折,常常被视作“临终骨折”。“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老人一摔就起不来了?因为一旦长期卧床,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褥疮、泌尿感染等‘连锁反应’会迅速恶化,危及生命。”杨寅解释称。
老人跌倒后该如何救助?切忌贸然扶起或移动老人
老人跌倒后,家属最常见的反应是“赶紧把人扶起来”。但这一步,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带来更大的伤害。老人跌倒后,第一时间该怎么做?
杨寅提醒,老人跌倒后的第一要务,不是“扶”,而是判断跌倒原因、避免二次伤害。“首先要确认,老人是清醒时意外跌倒,还是因意识丧失而晕倒。”杨寅指出,如果是突然晕倒,很可能是心脑血管系统的问题,例如脑出血、脑梗、心律失常等,此时要特别警惕。其次,无论何种情况,切忌贸然扶起或移动老人。正确做法是:就地让其平躺,保持摔倒时的肢体原位;观察是否有不能动的部位或剧烈疼痛;简要询问意识、疼痛部位、能否活动;立即拨打120寻求专业救援。
“贸然扶起,很可能加重潜在的脊柱或四肢骨折,甚至造成脊髓损伤。”杨寅特别提醒,有些骨折早期不明显,家属出于“赶紧送医院”的心情将老人背起或扶起,反而可能导致严重的二次损伤。
老年人如何预防骨折? “补钙”不是万能,防摔才是关键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骨骼变得越来越“脆”。如何有效预防老人骨折?杨寅指出,光靠“补钙”远远不够,防摔才是关键所在。
杨寅给出两个层面的建议:一是优化居家环境,尽量消除跌倒隐患。洗澡间、厕所地面应铺设防滑垫,安装扶手;夜间起夜应有感应式小夜灯,减少黑暗中跌倒风险;床边可以安装软性护栏或隔挡,防止半夜失衡摔下床;对于平衡力较差的老人,可借助拐杖、助行器等工具,辅助行走。
二是增强身体“抗摔力”,提升内在防御力。建议老年人每天进行适度的下肢肌力和平衡训练,如太极、站立抬腿等;保持合理营养摄入,适当补钙,增加户外晒太阳的时间,有助于骨骼健康;定期检查骨密度,及时发现骨质疏松并采取干预。
“防跌防骨折,靠的不只是家里的硬件,更要练好身体这套‘软件’。”杨寅强调,老年人骨折可能带来连锁反应,严重者可能长期卧床,诱发肺炎、压疮、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防摔、防骨折不能等,要从生活点滴中早早着手。
骨质疏松能逆转吗?并非全都不可逆,不能仅靠补钙还要药物干预
杨寅表示:“骨质疏松并非全都不可逆。骨质疏松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骨质疏松多见于老年人和绝经后女性,属于随着年龄增长或激素水平变化引发的自然退化过程,虽难以完全逆转,但可通过治疗延缓病程;继发性骨质疏松则源于某些疾病或钙摄入严重不足,如果病因明确且及时纠正,是有机会逆转的。”
不少人以为骨质疏松“多喝骨头汤、吃钙片就行”。对此,杨寅明确指出:一旦确诊骨质疏松,仅靠补钙和晒太阳远远不够。
“补钙只是基础,必须结合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更重要的是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骨质疏松药物进行干预。”他强调,这些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科学使用,长期超剂量补充维生素D等脂溶性维生素,反而可能导致肾损伤等严重后果。
到底该如何预防骨质疏松呢?杨寅表示:“科学防治要从年轻做起:晒太阳、吃好饭、常锻炼,骨质疏松的预防应该从中年阶段就开始。一是适度运动,规律的户外活动或负重训练可刺激骨骼生成,增强骨密度;二是高钙饮食:牛奶、豆制品、小鱼小虾等含钙丰富,建议合理摄入;三是充足日晒:日照可促进维生素D合成,帮助钙吸收,女性尤其不要因长期打伞、防晒而忽视;四是定期体检:特别是中老年群体,应定期检测骨密度,及早干预。
如何预防骨病?增强身体状态、避免跌倒和科学锻炼
谈到如何预防骨科相关疾病,杨寅提醒:老年人预防骨病,关键要从增强身体状态、避免跌倒和科学锻炼三方面入手。
第一,预防骨质疏松。骨头变“脆”是许多骨折的根源。平时要注意补充钙质、适度锻炼、保证阳光照射,并定期体检骨密度,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第二,增强肌肉与韧带力量。肌肉强壮、关节稳固,才能减少摔倒和受伤风险。老年人要通过日常训练保持下肢力量和平衡感,比如太极、慢走、抬腿等。
第三,避免跌倒和过度活动。在居家或外出活动中,尽量使用合适的辅助工具,如拐杖、防滑鞋等。尽量减少上下楼梯、蹲起等剧烈动作。
此外,针对常见的关节疾病(如膝关节炎、肩周炎等),杨寅建议“
适度锻炼、避免劳损、注意保暖”,特别是在空调环境中不要直接吹冷风,以免加重病情。
杨寅提醒广大老年人及家属:“骨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重视,要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尽早发现骨质疏松;多摄入钙质和维生素D,适量日晒、加强肌肉力量训练;规范治疗慢性骨病,选择适合自身的康复锻炼方式,避免过度负重与跌倒风险。”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袁金会
本期特邀医生
杨寅,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安市中心医院骨二科主任,骨科规培基地主任。从事骨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擅长骨科创伤骨折、手部疾患及周围神经卡压症、老年骨关节病变等的诊疗,掌握显微外科技术,能进行断指再植、脊柱微创、关节置换、畸形矫正等手术。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