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安经开 时间:2025-08-07 15:09:14 编辑:曹家旬 版权声明
近日,西安经开区张家堡环岛工地一片繁忙景象。挖掘机高效作业,运输车辆往来穿梭。“我们实行两班倒,避开午间高温,全力冲刺进度。”中建丝路张家堡环岛提升改造项目副经理乔晓峰介绍道,“我们将确保四季度实现十字路口通车!”——这标志着酝酿已久的张家堡片区城市公共空间更新与功能提升工程正式驶入建设快车道。
三十载地标:
从“城市转盘”到“活力枢纽”
始建于1996年的张家堡环岛,作为西安北城发展的时代见证者,其7万平方米的空间曾承载着经开区现代化进程的光荣与梦想。环岛四周,政务机构林立,商业脉搏强劲——熙地港、大融城等构成的凤城七路商圈累计年销售额突破60亿元;其下方更坐落着西安唯一玻璃穹顶地铁站,18个出入口织就庞大地下交通网。
△张家堡片区规划功能布局图
然而,岁月流转中,光环渐褪,隐忧浮现。机动车绕行低效、行人穿行距离漫长、指示系统模糊,环岛渐成堵点; 巨大转盘利用率低下,地铁口闲置,环岛公园沦为噪声与尾气的“隔离带”;政务、商务板块被道路物理割裂,区域协同受阻。
这片曾代表经开区繁荣的核心区域,活力正被日益复杂的城市肌理所消磨。
破局而立:
五大工程重塑“北跨新中心”
面对发展瓶颈,张家堡片区城市公共空间更新与功能提升工程以系统性思维破题,围绕“空间重构、畅通高效、绿色提升、政商融合、便民利民”等方面,部署五大关键性改造:
1.交通动脉再造:环岛变十字,激活闲置地
△地铁场站核心区道路、人行系统及下沉广场示意图
核心举措在于将张家堡环岛改造为十字交叉口,释放环岛内108亩闲置土地,规划为开放式下沉广场。改造后,地下封闭通行距离由200米大幅缩短至80米,方向辨识度显著提升。同时,新建通道无缝衔接地铁、道路、公园及政务建筑,构建高效人车分流系统。地铁及市政出入口经整合优化,由22个精简至15个,提升通行效率与体验。
2.道路系统升级:缝合分离带,优化全线路
△市政道路微改造整体及局部示意图
将未央路(凤城八路至凤城九路段)由分离式道路改为整体式道路,原中央狭长公园带迁移至道路两侧:西侧融入城市运动公园整体改造,东侧与现有绿地整合。这一改变极大地消除了市民横穿主干道进出公园的安全隐患。与此同时,该项目对凤城八路(朱宏路至太华立交西桥头路段)实施4公里“微改造”:增设导流岛、优化公交站形式与沿线调头口、完善二次过街设施,全面提升全线通行能力与秩序。
3.公园绿心焕新:深化“公园+”,宜居更宜人
△城市运动公园改造整体及局部效果图
充分考虑周边群众的生活、休闲与娱乐需求,此次改造深化“公园+”理念,强化生态、运动、休憩功能融合,打造更具纵深与整体性的高品质公共休闲空间。在未央路西侧重塑路网,增补无障碍设施、卫生间设施、灯具家具标识等,优化主要入口;未央路东侧最大限度保留乔木与设施,营造开阔怡人的商业区绿色界面。
4.政务服务跃升:资源大整合,效能再进阶
△政务服务及智慧停车楼改扩建效果图
针对群众办事需东西厅奔波、横穿马路的痛点,此次改造结合国家政务服务“只进一门”等相关要求以及市民实际办事需求,计划在原政务服务东、西厅的基础上进行改扩建,西侧形成城市应急和智慧城市管理中心,东侧打造政务数据服务中心,沿凤城八路北侧构建高效政务服务轴。东南侧同步扩建智慧停车楼,新增约400个停车位并配建光伏充电设施,破解办事停车难题。
5.注入商业活力:轨道连商圈,地下聚人气
△轨道交通出入口设施及配套地下、地上商业设施效果图
此次改造项目巧妙利用张家堡凤城八路十字交叉路口四个象限的下沉广场,规划近8000平方米地下商业空间。在西南、东南地块(紧邻熙地港、大融城),结合地铁出入口建设超6000平方米的“城市会客厅”及商业配套。通过优化地铁通道与扶梯系统,便捷串联下沉商业、城市会客厅与周边商场,激活地下人流,显著增强商圈聚合效应与商业氛围。
未来可期:
年底焕新,北城再启航
值得注意的是,大融城东侧被初步认定为隋唐长安城地坛(方丘)遗址的地块,在规划中已明确为“公园绿地+文物古迹”属性,未来将随考古进程展现历史与绿色的交融。
△张家堡片区建成前后效果对比图
目前,绿化迁移工作已顺利完成,工程全面进入施工阶段。按计划,十字路口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开放通行,整体工程预计年底全面竣工。这项投资规模大、覆盖面广、关注度高的更新工程,不仅是对一个交通环岛的改造,更是对西安经开区核心区空间功能、交通组织、服务能级与活力品质的一次系统性重构与战略性提升。
当“转盘”成为历史,“十字”联通未来,一个集“高效通达的交通空间、活力集聚的商务空间、便捷优质的政务空间、绿色共享的休闲空间”于一体的“活力张家堡,北跨新中心”正加速从蓝图走向现实,为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能级跃升注入强劲动力。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