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陕西富平“藏书楼”:如何保护与新生?

来源:西安日报 时间:2025-08-09 08:02:28 编辑:曹静 作者: 版权声明

fb85bbc5-2dac-40b2-a8b2-215663846a1a.jpg

  修缮后的富平藏书楼

  □文/图  懿曦

  陕西富平“藏书楼”,以其独树一帜的“中西合璧”风貌矗立在富平老县城中,是赫赫有名的地标性建筑。前不久,该藏书楼修缮项目荣获“2025年度陕西省优秀文物保护项目”。

  陕西富平“藏书楼”是一座怎样的建筑,有哪些建筑艺术特色?此次获奖的藏书楼修缮项目,在解决藏书楼建筑本体结构问题的同时,又如何充分保留其珍贵的历史信息和传统工艺……

  对原材料和原工艺的坚守

  让历史感最大程度得以延续

  八月的渭北高原阳光炙热,走进陕西富平县城关街道莲湖村的老县城,斑驳的青砖墙面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富平老县城又称“堑城”或“斩城”,因修建在天然土台之上,四周黄土塬似刀劈般围作城墙,形成了“金城环抱、天然屏卫”的独特建筑格局,这种以台为城的筑城方式极为少见。老县城格局完整,城内现存文庙、望湖楼、藏书楼等古建筑。

  富平藏书楼始建于1924年,建筑面积约217平方米,是富平县重要的文化遗存。与传统建筑相比,富平藏书楼具有独特的建筑形态和空间特征,将传统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有机融合,采中西建筑形式之长,集古典与现代建筑之美,具有中西合璧的显著特点,2014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被定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归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别 。

  站在富平藏书楼前,能观察到明显“中西合璧”的建筑特征,基座以块石砌出凹线,面阔墙体内立木柱沿袭传统古建筑五间形制,进深2间,但该建筑独特在于明间券门两侧各置4扇券窗,一、二层间设棱角冰盘檐,立面均辟券洞与券门,屋架体系采用中国传统抬梁式五架梁,屋顶为仿庑殿顶。藏书楼既体现了对西方建筑外观的模仿,又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和工艺。

  然而,百年时光让藏书楼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斑驳。谈及它的修缮,富平县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介绍:“专家组建议,保护措施以‘延续现状,缓解损伤’为核心,在保证文物古迹安全的前提下,避免过度干预以防改变其历史文化价值与信息。”因此,藏书楼的修缮在保证文物本体安全的状态下,严格遵循“不改变原状”和“最低限度干预”的修缮保护原则,对糟朽的木柱采用局部墩接而非整体更换。“我们在屋面揭顶、木构件勘察完成后,针对大木构件的保存现状及病害,邀请了专家组到现场指导。”项目负责人指着资料图中的木构件说。

78820f88-cb80-4901-b700-ca0c481f3336.jpg

  富平立诚中学藏书楼

  在修缮藏书楼初期,工作人员揭顶时发现五架梁梁头已糟朽得能用手指戳出孔洞,后檐柱根部被潮气侵蚀成蜂窝状,檐檩的虫蛀痕迹密布如筛网……这是古建檐柱常见病害,经专业团队现场勘察与技术论证,最终决定采用传统巴掌榫墩接工艺,配合铁箍加固,在确保结构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保存了历史信息。此次修缮中,尤为珍贵的是保存了房屋脊枋上“中华民国十三年三月廿六日”的墨书题记,这正是藏书楼的修建时间。为此,修缮团队在更换糟朽构件时,只是局部进行了处理,特意保留了原脊枋,从而使这处历史见证得以延续。

  同时,在修缮期间,坚持使用与原建筑相同的材料——灰陶筒瓦、松木构件,甚至连砌筑墙体的黄泥都经过严格筛选。这种对原材料和原工艺的坚守,让藏书楼的历史质感最大程度得以延续。

  中西合璧的文化地标

  传统工艺的现代演绎

  修缮团队的负责人介绍,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建筑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的路径。其中,由民间主导的近代建筑活动,尤其是在城市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包括诸多内陆城市和侨乡,显得尤为独特。这些地区的主事者对“近代性”和西方建筑的认识并不系统深刻,但他们追求新生事物的思潮却在建筑实践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富平藏书楼便是这一历史时期的杰出代表,它展示了中国民间在近代化进程中,在“经费有限”情况下的自主探索和创新精神。

  时间回到1923年,康有为来陕讲学。

  当时,富平藏书楼的建造资金源自富平人、著名爱国将军胡景翼重修望湖楼所剩余的款项,由富平人、文化名人郭锦屏主持修建工程。郭锦屏在施工中精打细算,节约开支,并将结余资金如数退还。胡将军体恤其家境清贫,建议他用这笔钱修缮自家房屋,但郭锦屏婉言谢绝并最终将退还资金与自筹资金合并,建成这座藏书楼。

  当时在陕讲学的康有为先生听说此事后,深感其高尚品德,亲笔为富平藏书楼题写了“图书馆”匾额。目前,该匾额原件存于富平县图书馆,此次修缮工程即以此为依据进行复原。

  在修缮过程中,修缮团队注重历史研究与工艺比对,特别对同地区“立诚中学藏书楼”的工艺和材料与“富平藏书楼”进行了深入对比。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查证和对现存建筑的细致分析,修缮团队还原了富平藏书楼的传统建筑工艺,确保修缮工作科学、精准。

  项目负责人介绍,修缮本身难度不大,但该建筑物有个特点,体现了富平一带近代乡村建筑向现代建筑的“过渡”。

  该藏书楼的建筑外观上虽趋于模仿西方古典建筑,但是内部仍按中国古建梁架来做。当时,可能囿于“节余经费”建设,故选材用料则尽可能节省,因为传统木材相比砖混材料成本更低廉、省时。

  修缮团队负责人分析,可能由于当时建设经费和材料的限制,建筑内部的结构问题未能得到彻底解决,导致木构件在百年间逐渐腐朽。

  这次修缮,则在保留历史信息和传统工艺的基础之上,彻底解决了这些问题。在后檐墙拆除时,工作人员还发现券门被封堵多年,故对后檐封堵墙体进行拆除,恢复墙体的原形制。

  此外,修缮团队不仅关注建筑本体,还对周边环境进行了系统性整治。拆除了影响排水和景观的后建建筑与围墙,恢复了藏书楼原有的历史环境。平整地面并设置排水沟,既解决了积水问题,又还原了建筑的原有格局,使藏书楼与周边环境重新形成和谐的整体。

  保留原有榫卯结构

  要让文物“开口说话”

  “修缮房子只是第一步,更要让文物‘开口说话’。”项目负责人富平县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指着藏书楼里的书架说,这些带着岁月包浆的木架本身就是文物,修缮时特意保留了原有的榫卯结构,将来要以书籍展示的方式,让百年前的藏书功能在当代延续……

  步入修缮后的藏书楼大门,院内《淳化阁帖》刻石在玻璃展柜中陈列,二楼的大型木质书架陈列着古籍复本。周末的阳光透过券窗洒在阅读者的肩头,形成奇妙的光影交错。

  作为陕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后的富平藏书楼不仅会继续履行藏书馆的功能,还将成为重要的文化教育基地和影视取景地。它通过多种方式向公众展示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实现文化遗产从“静态保存”到“活态传承”的转变,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藏书楼二层的木格窗前,至今还保留着电视剧《岁岁年年柿柿红》拍摄时的图文介绍。2017年剧组进驻时,古老的建筑与现代影视设备形成的视觉反差,曾让村民们惊叹不已。当该剧在CCTV1黄金档播出,镜头扫过“圖書馆”石刻的瞬间,富平藏书楼完成了从乡村文物到文化地标的华丽转身。这种依据文物为原型的叙事模式,让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更具活力。

  “修缮不是终点,而是活化利用的起点。”在项目评审会上,一位专家的话引人深思。富平藏书楼的实践,改变了“修缮——锁门”的模式,通过刻石展示、书籍陈列、影视取景等多元利用,构建“保护-研究-展示-教育”的完整生态链。这种做法不仅让文物重获生机,更让当地居民感受到文化遗产带来的归属和自豪感。

  项目负责人表示,未来藏书楼在适当的时机,会邀请当地居民参与监督,组织“文物保护开放日”活动,让公众近距离了解修缮工艺细节。期望这种开放透明的做法,进一步增进公众对文物保护的理解,也培养当地居民的文化保护意识,形成了“人人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

  夕阳西下,富平藏书楼的庑殿顶在暮色中勾勒出优美的轮廓。这座217平方米的建筑,不仅是砖木构成的实体,更是近代乡村文化自觉的精神象征。

  当传统工艺与现代保护理念在此碰撞,当百年建筑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坐标,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座藏书楼的新生,更是一个民族对文化根脉的执着坚守。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富平藏书楼的故事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之路。



来源:西安日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