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安晚报 时间:2025-08-11 07:29:34 编辑:张佳萌 版权声明
工作人员正在查看灌装机器运行情况
随着“中医热”持续升温,喝中药、练八段锦成了新中式养生潮流,但煎制中药的过程却让不少市民犯愁:自行煎药操作不便,在医院等药耗时太长,药液量大难以携带,疗程长需要多次取药等。如今,西安邮政与妙应智慧中药煎配中心携手,以科技赋能为陕西省中医医院患者带来便捷就医新体验——240个自动化智能煎煮工位全天候运转,日均生产2万余袋中药汤剂,还能根据需求定制加工成水丸、蜜丸、膏方、散剂与共煎颗粒等方便携带的药品;市民通过手机小程序就能看到药方调剂、浸泡、煎煮与包装全过程,一张药方最快120分钟就能煎好,西安市三环内免费配送、同城最快半日可达……这场医院、邮政与企业的跨界合作,让“煎药难、取药烦”的老问题有了新解法。
从“煎药愁”到“一键达”
随着省中医医院就诊量逐年攀升,患者对中药“即开即取”的需求与日俱增,传统诊疗模式亟待跟上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冬天还好,夏天中药材在窗口排队代煎,患者急,我们更急。”陕西省中医医院煎配中心项目负责人甘雪峰回忆道,原先煎药部门有40名工作人员,即便“两班倒”一刻不停地煎制中药,高峰时段患者取药仍要等待2-3小时;医院门诊量大、候药时间长、药师负荷高、药材耗损多等问题突出,如何疏通煎药“堵点”,成为优化就诊体验的关键。
在城市另一端的邮政网点,同样面临着转型阵痛。“传统信函业务持续萎缩,再不拓展新领域,网点都难以为继。”西安邮政医药项目经理王雄坦言,要提高收件环节效率,末端配送必须驻扎到产业一线。当调研得知“取药不便”已成为困扰中医就诊的痛点后,一个大胆的想法应运而生:利用揽投场地与企业共建煎药中心,将配送网络深度嵌入中药代煎产业链,让西安邮政成为连接医院与患者的“健康纽带”。
在三方的共同努力下,位于未央区西安邮政文景直投站二层、占地8000余平方米的妙应智慧中药煎配中心已试运行近半年,日均配送量约1500单,占省中医医院代煎业务50%以上。
“我们在此前配送代煎业务的基础上进行了整合升级,从中医药处方的精准接收,到严谨的煎煮过程,再到专业的包装以及贴心的送货上门服务,全程实现一站式自动化、数字化运作。”妙应智慧中药煎配中心负责人张锐侠介绍道,新模式不仅避免了人工熬制中药可能出现的药量误差、浸泡时间不足或操作规范性差异,还通过复核拍照、数据采集等系统,确保中药煎制全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可追溯性;市民在手机上就能查看药锅内添加的药材图片,煎煮的步骤、温度、压力与时间等数据。
8月9日上午9时许,在陕西省中医医院门诊一楼中药房前,不少市民纷纷体验“一键下单”的中药配送代煎服务。“以前自己熬药,有先煎后下、一煎二煎这些讲究,稍不注意药效就差远了。”家住未央区龙祥花园的李女士感慨道,有了医邮合作“一条龙”服务,她只需点一点手机,煎好的“热乎中药”便能直接送上门。
从“人工熬”到“程序控”
“代煎中药靠谱吗?”“会不会缺斤少两?”“浸泡时间和煎药时间足够吗?”9日上午10时许,记者带着疑问走入妙应智慧中药煎配中心寻找答案。
生产线上热力十足,浓郁的中药材香气弥漫其间,240个煎药工位有序运转,每一口煎煮锅都配有“电子身份证”。市民在医院扫码下单后,处方信息便实时传输至煎配中心系统,与流水线上的专属药锅绑定;经过处方解读与数据计算,系统生成智能煎制方案并自动排产,随后由智能调剂柜精准称量、落药,智能注水器加水浸泡,配上机器与人工双重复核,确保煎制药材“一味不差”、水量适宜;最后,遵循传统散煎工艺,精准满足先煎后下、一煎二煎等特殊要求,让每味药材的有效成分最大限度溶出。
“这锅药该加砂仁了!”监控屏幕上骤然闪烁起提示,机器人将药锅从电磁炉平稳移送至人工操作台,负责煎煮与灌装的工作人员张超迅速核对药材标签,动作娴熟地添加后下药材。“像砂仁、薄荷、徐长卿、豆蔻这类气味芳香的药材,必须后下,这样才能减少药物挥发油的损耗,避免有效成分被分解破坏。”张超解释道,在中药煎制过程中,一旦遇到需要特殊处理的药材,系统就会指挥药锅精准暂停在操作台上,待人工补配后才能继续流转至下一环节。
记者观察到,这条生产线上藏着不少“智慧密码”:在智能调剂区,330种饮片都有独立药斗和独立落料通道,避免药材之间交叉污染;自动抓取药材时,遇到像熟地黄等黏性大的药材或丝瓜络这类易缠绕的药材,系统会指挥药锅“主动找人”进行补配;加水环节更是“精密计算”,通过分析出药量、药材吸水量、蒸发量与药材体积等数据,系统可精准控制汤药的液量,破解人工煎制存在的药液浓度差异问题;煎煮完成的中药,会自动进行灌装与贴标,灌装机还可实现自动清洁……整个流程几乎全自动化,仅需工作人员参与少量辅助作业。
“过去人工凭经验煎制中药,现在全程用程序把控,生产实现标准化。”张锐侠表示,整条生产线按照“接方审方—智能调剂—人工补配—药材重量与种类复核—加水浸泡—智能煎煮—自动灌装—自动贴标—成品复核—邮件打包—物流到家”的流程环环相扣,每一步骤都有数据锁定与高清拍照存证,不合格就“卡关”。此外,省中医医院还在煎配中心建设药材库,安排7名专业人员介入监管:从中药饮片的验收入库,到调剂区的药材养护管理,再到中药调剂煎煮的全过程质量把控,让患者用药更加安心。
工作人员正在复核汤剂标签与数量
从“药房等”到“在家收”
11时许,煎煮区域内热气蒸腾,刚出锅的汤药带着香气倾倒入自动灌装设备,封装成袋的汤药被运往生产线后端——西安邮政专属分拣区,四五名分拣员麻利地扫描与复核汤药上的标签,随后逐一套袋封装后,按邮寄区域分类码放。
“市民上午下单的药方,下午就能送上门。”西安邮政投递员渠正帅拍了拍装满中药包裹的笼车介绍道,虽然当前处于代煎业务淡季,但为保证寄递时效,熬制好一批就配送一批,同城订单半日送达;乡镇及偏远地区则通过市趟网络转运至属地网点,保障次日送达。
记者跟随渠正帅的快递车前往凤城五路片区,由于配送频繁,他对不少患者的情况了如指掌。遇到腿脚不便的老人,他会多走几步送药上门;若收件人临时外出,也会电话沟通后将药品冷藏暂存。“以前在医院等煎药得耗大半天,现在坐在家里就收到了,太方便了!”接过快递的袁奶奶竖起大拇指说。
目前,中药代煎配送服务已实现西安全域覆盖,并延伸至延安、榆林等地。自开通以来,累计服务患者超40万名,配送代煎中药700余万袋,最远一单直达370多公里外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新营乡。“我们送的不只是中药,也是邮政融入现代生活的责任担当。”王雄坦言,这项新业务是西安邮政锚定群众需求、拓展服务边界的缩影,巩固了寄递企业作为公共基础设施的核心价值,推动企业从单纯“寄递者”向综合“服务者”转型。
从药房到家门口的这条“特殊邮路”,也是西安响应国家“互联网+医疗健康”战略的生动实践。“邮政跨界服务医疗健康领域,质量与规范是生命线。”西安市邮政管理局局长周亚峰表示,监管部门将配合与支持邮政快递企业做强新业务。他建议,企业优化寄递环节,严格执行“密码签收+按需配送”机制,对老年人、特殊群体的订单设置“优先配送”标识。同时,针对每年10月至次年5月的中医药业务旺季,提前增配运力、优化偏远地区配送路线,确保寄递时效不打折扣。
随着西安医邮合作项目的持续深化,这份“中药邮到家”的便捷就诊体验,将沿着不断延伸的“邮路”,惠及更多城乡群众。
文/图 记者郭沛然 实习生陈沛立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