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安晚报 时间:2025-08-13 06:55:47 编辑:魏檀 版权声明
在鄠邑区毅朝葡萄园,满眼都是沉甸甸的葡萄串,一派丰收的甜蜜景致。
一串葡萄能“链”出多大价值?在我市鄠邑区近日举办的高素质农民葡萄产业专题培训班上,30名种植大户带着问题来,揣着答案走。
从智慧果园的传感器,到葡萄酒加工生产线;从三产融合示范园,到循环农业基地……为期18天的培训,不仅刷新了学员对传统种植的认知,更点燃了产业升级的“新引擎”。西安正通过创新培育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葡萄产业
从“户太八号”到多元发展
果业,是西安农业颇具特色的标志性产业,是西安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同时也是促进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如今,全市葡萄种植面积已达10万亩,年产量约18万吨,主要集中在鄠邑区、长安区、高新区、西咸新区、灞桥区等区域,形成了以“户太八号”为主栽品种,搭配“阳光玫瑰”“夏黑”等20多个品种的布局,实现了早、中、晚熟品种错峰上市。
“户太八号”葡萄以其果粒大、果肉细脆、酸甜可口的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已成为西安农业对外宣传的一张靓丽名片。
近年来,全市坚持“稳面积、提品质、增效益”的发展思路,以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为核心,全面打造以“户太”葡萄为代表的葡萄特色产业——通过不断加强标准化生产,提升品质,扩大设施规模,已创建葡萄类省级现代农业园区5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2个,百亩以上葡萄标准化生产果园60余个。
课堂+田间
既要种得好更要卖得俏
7月中下旬,在我市葡萄主产区鄠邑区,葡萄迎来大面积成熟期。在7月21日举办的鄠邑区2025年农民素质素养提升培训班开班仪式上,鄠邑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的发言,直指葡萄产业发展要点:“‘鄠邑葡萄’不仅要种得好,更要卖得俏!”
这句话也为本期培训树立了鲜明导向。
在理论课堂上,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学者将病虫害防治拆解为“预防—监测—精准用药”全流程。学员们的笔记本上详细记录着“叶面肥施用窗口期”“生物农药配伍禁忌”等知识要点和实用技巧。
在西安天菊实业有限公司的葡萄酒车间里,公司相关负责人演示的“葡萄—酿酒—酒渣有机肥”闭环利用,让学员们看清了产业链延伸的新路径。
田间教学更显“实战”色彩。在鄠邑区葡萄种植基地,培训老师手持修枝剪示范“壮枝留芽法”,十几名学员围成一圈,轮流操作。
“以前觉得疏果是浪费,现在才知道这是提质的关键。”种植户张维维坦言。
这种“课堂+田间”的教学模式,正是我市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创新实践。据了解,市农业农村局按照“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注重质量、全程监管”的原则,创新推出“课堂+田间+企业”阶梯式、分段式培育教学模式。
通过构建“农广校+田间学校+实训基地”立体化教学矩阵,全市已建成139个实训基地及8个农技云课堂。
研学+破局
小葡萄串起“三产融合”大链条
走出鄠邑区,培训班的研学路线亮点纷呈。
在咸阳市淳化县的三产融合示范园里,荞麦从原料变身糕点、面条甚至是体验工坊里的文创产品;在位于礼泉县的欣农兴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彩色圣女果与葡萄套种,亩效益提升约30%。
杨凌示范区的“智慧果园”让学员们深感震撼。在香印青提公司的玻璃温室内,5G传感器实时回传光照、湿度数据,水肥一体机自动调节滴灌量……“种了二十年地,现在才明白什么叫‘用数据说话’。”学员杨运锋盯着手机APP上的监测数据线感慨道。
近年来,我市以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为核心,积极探索“农业+”融合发展模式。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深层次推动产才融合,以“服务农民、服务产业”为宗旨,培育专业人才队伍。
创新培育模式
为乡村振兴注入“西安智慧”
8月7日结业时,学员们的“作业”已初见雏形。
记者注意到,有的学员计划引入二维码溯源系统,给每串葡萄贴上“身份证”;有的学员则把“葡萄+樱桃”套种模式列入了明年的种植清单……
种植户吴荣戈打算改造30亩智慧果园,配套观光采摘区。他高兴地说:“把产业链拉长,能让园子进一步提高收益!”
全市高素质农民通过带头参与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乡村发展,有效壮大了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记者了解到,我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之所以能在全省评优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其创新的培育理念和模式。“我们始终坚持将创新思维作为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核心驱动力。”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持续聚焦培育质效,优化培育模式,创新培育理念。”如今的西安,正以高素质农民培育为抓手,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书写着现代农业发展的崭新篇章。
文/图 首席记者 骆妍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