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奔腾,涛声激荡。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孕育了五千年文明的辉煌篇章,更承载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30多次深入黄河流域各省区考察,3次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座谈会,强调要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持续向纵深推进。
近年来,陕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的原则,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筑牢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不断提升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2025年8月5日至8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陕西省委网信办主办,山西省委网信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网信办、山东省委网信办、河南省委网信办、四川省委网信办、甘肃省委网信办、青海省委网信办、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网信办特别支持,渭南市委网信办、华商网、大风新闻、华商国际传播中心承办的“大河奔涌万象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陕西省渭南市成功举办。
为期4天的活动中,50余家国内外媒体,近百名媒体人和留学生组成的“报道矩阵”,前往渭南市韩城市、合阳县、大荔县、潼关县、高新区等地,聚焦黄河流域陕西段的生动实践开展行进式采访报道,持续挖掘沿黄地区的发展故事与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围绕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县域经济、乡村振兴、文旅升级等多个方面,探查协同发展路径,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多维度、多层次、多形态,系统呈现黄河陕西段高质量发展的立体图景,使“幸福河”的时代画卷愈加清晰。
从韩城司马迁祠到潼关博物馆,从合阳鱼虾混养基地到大荔冬枣种植农场,再到渭南高新区绿色科创产业集群,一幅“绿色发展、文化赓续、产业兴旺、百姓安居”的新时代黄河画卷正在秦东大地徐徐展开。
文明赓续,历史长河激荡时代新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发展的根基,也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底色。
黄河流域陕西段历史悠久、文脉深厚,孕育了中华文明的璀璨篇章。韩城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里人影攒动,七鼎六簋的青铜重器静立无言,三千年前的“芮国记忆”从尘封中苏醒,将历史文献中寥寥数笔的古国生动呈现,为黄河文明补写失落篇章。
芝水河畔的司马迁祠静守千年,祭祀大道两侧的石雕凝固历史风云,登上九十九级台阶,矗立的碑林彰显史家笔下的浩然正气。行走黄河岸边,最深沉的律动来自文明根脉的搏动,司马迁的风骨穿越时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秉笔直书、直面真理。
文化的力量,不止于守护,更在于激活与转化。潼关博物馆内,1717件文物诉说着“三秦锁钥”的激荡风云,现代化多媒体展陈再现“山河表里潼关路”的天险地势。
“协调好自然生态与高质量发展,做好沿黄流域生态保护,才能守护黄河安澜,赓续文明根脉。”这声感喟道出了文明传承的时代课题——唯有生态根基稳固,文明长河方能奔涌向前。
从文化保护到产业转化,从遗址修复到品牌打造,陕西沿黄地区正以文化为根、创新为翼,打造独具魅力的文化高地。让历史遗产化为发展资源,把文化自信变为发展动能,这份赓续与创新,为黄河故事的全球传播注入了深厚底蕴,也成为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生态繁荣,绿水青山滋养发展生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的古老吟唱在合阳洽川湿地找到现实回响。
176平方公里的生态画卷上,万亩芦荡随风摇曳,千眼神泉雾气氤氲,百种珍禽翩跹起舞,游客穿行芦苇深处,听雎鸠鸣、观候鸟翔。湿地保护与旅游发展的有机融合,成为黄河中游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生动样本。
绿色协调,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多年来,陕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崭新图景正在加速构建。
黄河之畔如画的风景柔情似水,工业绿色转型的脉搏同样强劲跳动。
陕西惠延机械有限公司与陕西友发钢管有限公司车间,智能化生产线高效运转,环保成为不可逾越的生命线,实现生产全过程绿色化;陕西生态龙门绿碳产业有限公司将煤矸石“涅槃”成微晶板材,开辟固废利用新路径;大荔光大绿色环保公司每天将400吨生活垃圾转化为18万度清洁电能,为循环经济注入了强劲动能......
事实证明,生态优先不是发展的负担,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2024年,陕西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915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升至70.81%,另一面,陕西全省绿色工厂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国家级绿色工厂数量居西部地区第一。这份亮眼的生态“成绩单”,不仅展现了陕西沿黄地区坚决守护母亲河的定力与担当,更昭示着一条以绿色为底色、以创新为动力的发展大道正徐徐铺展。
产业跃升,科技赋能点燃创新引擎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陕西沿黄地区依托科技力量推进现代农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让产业链向高端攀升,为区域经济注入不竭动力。
在大荔,技术革新将冬枣上市期从5月持续至10月,实现了从“冬枣”到“夏枣”的跨越,智能采摘机器人助力产业智能化,电商平台拓展市场半径,让“小果子”成长为“大产业”;
在合阳,鱼虾混养基地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精准投喂与水质实时监控,兼顾高产与环保,走出“生态优先、科技赋能”的渔业转型之路,“鱼虾共舞”的生态场景在这片沃土上书写着“渔”跃龙门的新故事;
在潼关,标准化生产打破了产业发展瓶颈,潼关肉夹馍产业实现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产业链日臻完善,从巷陌小吃成长为年产值超10亿元的支柱产业,带动全链条从业者超10万人,并迈上全球化征程。
以开放生态滋养硬核科技,方能将单点突破锻造成引领浪潮的持久动能。
中垦华山牧乳业有限公司9000余头荷斯坦奶牛佩戴电子耳标,呼吸频率、运动步数通过中控大屏尽在掌握。24小时从挤奶到餐桌的“鲜速度”,背后是贯穿全产业链的绿色基因;
渭南高新区的3D打印产业基地集聚70余家企业,十余年间完成从孤勇拓荒到聚链成势的跃迁,形成涵盖设备、材料、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在增材制造赛道完成了一场瞩目蜕变;
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技术革新与转型蜕变,成为我国凹版印刷机械制造领域的领军者。3000余台陕西北人设备正在全球高效运转,奏响铿锵有力的“中国节奏”,已然成为大国智造最生动的时代注脚。
现代制造业的蓬勃脉动,正在与生态保护的坚定承诺同频共振,科技赋能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也为黄河流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持久动力,
黄河安澜,国泰民安。
近年来,陕西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及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将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重大责任,以文化为魂、生态为基、科技为翼,在高质量发展的航程中不断书写新的答卷。
作为黄河中游重要省份,陕西肩负着“中流砥柱”的特殊使命。从古老文明的赓续传承,到绿水青山的守护践行,再到产业升级的澎湃动能,黄河流域陕西段正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崭新景象。
文化脉络绵延不绝,生态底色日益葱郁,产业发展脉动强劲,三股力量交织成新时代黄河故事的恢宏乐章,为中国式现代化在黄河流域的生动实践提供了鲜活注脚。这条奔腾不息的母亲河,正将厚重的历史与昂扬的时代精神汇入新时代中国奋进的洪流之中,奏响属于中华民族的新时代黄河之歌。
大河奔涌,万象更新。
此次“大河奔涌万象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通过4天行进式报道,5区(县)联动,形成了融合传播、多维报道和亿级声量。媒体记者和留学生们围绕生态、产业、乡村振兴等主题展开采访报道,原创图文、短视频等融媒体报道百余篇,其中主话题 #大河奔涌万象新# 微博阅读破亿,登陆全国热搜榜单第三名,活动首日五条话题同时登陆同城热搜榜单前十名。
本次活动还原创发布首个AI黄河主题数字人对话系列国际传播作品《黄河对话尼罗河》,获得一致好评。《大河奔涌万象新丨陕西韩城:在黄河岸边书写守护与创新的好故事》《大河奔涌万象新 丨黄河水润大荔县 冬枣绿映生态链》《大河奔涌万象新丨陕西韩城:以金文铭刻 唤醒尘封千年的“芮国记忆”》三篇专题报道获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全网推送,并被千龙网、上观新闻、东北网、澎湃新闻、华声在线等全国主流媒体平台转载,其他优质线上产品也在持续推出中。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这场传播热潮,既是黄河高质量发展硕果的有力见证,更吹响了续写黄河新篇的嘹亮号角。
站在这个关键的历史节点,陕西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与沿黄各省区一道,共同谱写新时代的黄河传奇,为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贡献陕西力量,让母亲河在新时代的奔涌中更加壮美,泽被万世。(华商网记者 白仲夏)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