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大河奔涌万象新|王永红:河畔悬崖上 青绿满山头

来源:华商网 时间:2025-08-22 16:35:14 编辑:王莉文 作者: 版权声明

“黄河、树木、土地、家乡”,短短几个词语背后,是延安宜川“悬崖造林队”队长王永红二十多年的汗水与坚守。这位看起来沉稳朴素、皮肤黝黑的陕北汉子,每每说起种树就从“不善言辞”转变到“侃侃而谈”。如今,经过种树人的努力,黄河岸边从“光秃秃”到“满目绿”,一棵棵树木正以倔强的姿态扎根岩缝,将苍翠的枝叶探向奔涌的黄河。

3hi4tl7fYkNS2YaJ.jpg

作为延安宜川县悬崖造林队的队长,王永红和队员们用了近二十年时间,在“母亲河”河畔书写了一部关于坚守的绿色故事。

汗水与脚步 在悬崖上写下“生态账本”

2004年王永红就开始种树了,最初是在宜川北部旱塬上种树,眼看黄河边的山都绿了,只有悬崖上还光秃秃的刺眼。当时正好宜川县要攻克悬崖造林难题,原有的造林队队长王永红就主动请缨,和伙伴们组成“悬崖造林队”开始在河岸边的悬崖上种树。

图片7.jpg

在老一辈的宜川人眼中,家乡的记忆是黄河、黄土、黄山……黄河沿岸宜川段属典型的石质山,区域植被覆盖度低、山势陡峭、土层浅薄、土壤贫瘠,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树木栽植和成活难度很大,植树造林的需求和意义重大,但实际操作并非易事。

“刚开始在岸边种树其实特别难,技术不成熟,山都是石山土量少,有的地方还没路。东西和人就只能用绳子从岩石上往下吊。记得第一次上悬崖,腰里捆着草绳,脚踩着凿出来的石窝子,一扭头往下看就是奔腾的黄河。”王永红告诉记者,在好种的山上每人一天大概能种一百棵树,但在黄河岸边的悬崖上,每人一天就只能种八九棵。有些地方即使人过去也站不稳,必须得背着树苗系着安全绳,被吊着使劲挥锄头刨坑种树,有时候锄到了石头把手震得虎口发麻,刚开始大家也害怕,但后来种树多了大家也就习惯了。

图片6.jpg

图片5.jpg

在地形和土壤环境较好的地方造林有树苗就可以,在宜川的悬崖山头上,石片、客土、灌溉蓄水……造林的每一个细节都面对着更多的挑战。山秃就种树、没路就吊绳,面对石头多土量少的地面情况,造林队又和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起经过多次学习研究与尝试,因地制宜探索出了“垒坑客土造林法”:背土上山,再从崖顶用绳子吊下去;在悬崖上就地取材把石块砸碎垒成石坑,减少树苗根部水土流失。

“刚开始种树山上都是光秃秃的,现在基本都披上了绿装。”这些年,王永红和队员们已经在悬崖上凿出了几万个树坑。放眼望去,每一棵树都饱含着他们绿化家乡的决心与付出。

图片4.jpg

大河奔涌处 续写山水林草共生故事

母亲河黄河流经晋陕峡谷宜川段,蜿蜒的河水与耸立的青山为宜川增添了更多风光魅力。

在游人的视角中,大多是看到山水相依的共生美景,而王永红的心里更明白:这山上和悬崖边种的树,跟黄河到底有多亲。“这些年,我们种的树连成了片,每年暴雨过后,山上的泥沙就少了很多。老乡说,多少年没见这么清的水了。那一刻,我觉得手上的茧子都值了。”每每算起这笔“生态账”,王永红心中满是欣喜。

图片3.jpg

图片2.jpg

近两年,让王永红更欣慰的不仅是山绿了,还有“苦轻了”“人多了”。在悬崖、石山上种树想要成活率高,石坑必须足够大,土量也要更多,种一棵树平均要往悬崖下吊10袋面粉袋装的土。“种树是个下苦活,去年开始我们队里用了无人机,可以运土、树苗,甚至队员在山上吃中午饭也可以一起运上去,对我们帮助很大,人工原来一天背十五六棵树,有了无人机以后一次性就可以运三十到五十棵树苗,人原来背一趟树苗得半小时到四十分钟,现在无人机就三分钟。”王永红介绍,一个无人机就顶上十几个人的效率了,大家种树的效率就更高。

去年植树节,一群红领巾跟着造林队上了山。一个小姑娘指着山上的树问:“王爷爷,这些树能活一百年吗?” 王永红说:“只要咱一代代护着,就能活成林海。”随着越来越多人加入植树造林、生态保护的行动中,“悬崖造林队”的队伍也更壮大了。

图片1.jpg

在王永红的“生态账本”里,绿色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到每片树叶的呼吸、每寸土壤的固守。他说:“黄河水奔涌了千年,咱种树的人也得有股子韧劲。我今年五十六了,爬不动悬崖那天,就去给树苗修枝剪叶。只要这双手还能动,就要让更多绿色爬满山崖。”

在王永红心中,每棵树都是给黄河系的平安结,每片林都是留给子孙的传家宝。


来源:华商网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