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安晚报 时间:2025-08-25 07:14:42 编辑:张进 版权声明
秦腔《长车行》剧照 记者 尚洪涛 摄
“挽雄襟,抖一身星汉灿烂,驾长车,踏遍那万水千山。”8月22日至24日,易俗大剧院中,古老秦腔用激昂新声,唱出西北大地上,新中国工业建设史中的一段时代传奇。
这是西演·西安易俗社以“秦岭汽车制造厂”发展为故事主线,打造的原创现代秦腔《长车行》在西安的首轮演出。打破传统戏曲创作边界,大戏展现汽车工业“中国创造”实力,更将“秦岭、秦人、秦腔”凝结为一体,在三代“秦岭汽车人”的青春书写中,铺展出三秦大地上那热气腾腾的逐梦历程。
跨越半世纪的工业史诗
三代匠心薪火相传
作为“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陕西省2024年度舞台艺术创作项目”“西安市文化产业专项资金项目”,《长车行》以秦岭汽车制造厂的奋斗征程为主线,从20世纪90年代秦岭汽车制造厂“军转民”的转型阵痛起笔,通过“出山、出关、出海”三重叙事,生动展现了其从三线军工走向新时代行业龙头,创造新时代智能智造辉煌成就的壮阔蜕变。
受任、汇流、听风、试车——从企业风雨飘摇、不堪重负、人心动荡之时,作为厂长的李玉成临危受命,立下三年军令状;到十年磨砺中,“秦岭汽车人”审时度势、把握机遇,与多家中外企业合作,逐渐焕发出强劲发展势头的振奋人心;及至直面国外竞争对手的冲击和竞争时,秦岭汽车制造厂再度开启“拓荒之路”,锐意前行……首演现场,《长车行》通过四幕精彩剧情,在取材真实的艺术呈现中,展现以李玉成、高雪峰、高小兵为代表的三代“秦岭汽车人”在不断深化改革的大潮中,迎难而上地接力前行,让观众们的心弦始终被剧中人物紧紧牵系,随之起伏。
整出大戏的高潮,在李玉成痛失爱子后,“孔明灯前寄心香”的一刻到来——大段哭唱中,主演高二强精湛的表演,既彰显了秦腔作为“大声一吼、满座皆惊”的艺术本质,也通过人物内心的独白,映照出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实现民族复兴的向往和追求。
用艺术新方式
“拓宽”戏曲舞台新边界
工业题材作品向来是舞台艺术改编的难点,在传统戏曲舞台中更不多见。此次易俗社创排现代工业题材作品,从编剧、导演、音乐、表演各方面凸显百年剧社的创作实力——该剧由刘恩平编剧、王群执导、党红岩作曲,舞台上汇聚了西安易俗社强大的演员阵容:饰演李玉成的演员是一级演员高二强。屈鹏、袁冬冬、樊亚兰、刘治、王咪娜、鲍旭东、魏继刚、李卫平、何戈彤、马义排等一众实力派优秀演员联袂出演。
记者在演出现场注意到,《长车行》在艺术呈现上大胆创新,打破了秦腔“三大件”的传统编制,且多次运用“双时空叠演”舞台结构。剧中除了传统秦腔配器,也引入电子合成器模拟机床轰鸣,在“长车出海”高潮段落,交响乐铜管组与板胡打造出“声临其境”的工业交响。
此外,“自动驾驶海上试车”的场景中,舞台通过AR技术投射虚拟试车环境,与演员的秦腔表演程式动作结合,将传统戏曲“一桌二椅”美学重构为“数字工装”,为观众带来新鲜的沉浸式观剧体验。
在演唱表演上,《长车行》也有时代与传统的对话——“90后工程师”角色的rap式唱段,与老技工演唱的传统“慢板”形成有趣的代际对话,传统“二六板”融入电子节拍,让秦腔焕发青春活力。
“《长车行》的创新舞台意向表现,确实是该剧的一大亮点。”导演王群表示,该剧中多次借助多媒体技术和艺术新方式,实现由“实”转“虚”,由“虚”转“实”,以及跨时空的对话,构成了这部剧独特的风格和演剧样式,“我们希望以守正创新,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的创作思维,充分展现中国戏曲的审美特性,也更好完成剧目的时代表达。”
用大秦正声
为中国工业史镌刻精神注脚
当钢板撞击声与秦腔梆子声交织成时代强音,这不仅是一场秦腔现代戏的精彩呈现,更是一次对中国工业精神的深情礼赞。
“用秦腔讲好陕西工业故事,是文艺工作者的时代使命。”西安易俗社副社长陈超武表示,《长车行》不仅延续剧社“移风易俗、启迪民智”的百年传统,更通过“李玉成们”的艺术形象,致敬无数默默奉献的大国工匠。
“在创排《长车行》前期,我们的主创曾多次走进一线体验生活,编剧刘恩平更深入走访23位三线建设者,将‘用算盘计算发动机参数’‘合资谈判摔图纸’等真实故事搬上舞台,让工业奋斗史充满情感温度。”西安演艺集团副总经理惠敏莉表示,“作为百年剧社,西安易俗社一直以来致力于秦腔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以陕西特色剧种讲好陕西本土的时代故事,这是我们创作《长车行》的初心。”
用秦腔老社的百年声腔,为中国工业史镌刻下属于戏曲的精神注脚。导演王群说:“当戏曲开始讲述齿轮与代码的故事,传统艺术就获得了丈量时代的新尺度。这列‘长车’没有终点,因为中国工业永远在创新的路上。”
首席记者 孙欢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