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西安新闻 > 正文

华商观察|未来10年咋发展?重心在哪?西安4区县国土空间规划公布

西安新闻 华商网-华商报 2025-08-27 07:20:42
A1 A2 A3

继未央、长安、高陵、周至之后,近日,西安市雁塔区、临潼区、鄠邑区、蓝田县4个区县也陆续公布了各自面向2035年的可持续发展空间蓝图。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从各自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区域、产业布局结构方向等4个方面,梳理了这4个区县未来10年的发展方向和重心。

雁塔区

建设现代城市RBD游憩商务区

区域战略定位及2035年发展目标:

富有人文魅力的宜居城区、传承古都文化的典范地区、国际化的创新创业集聚区。

至2035年,初步建成国家一流的和谐宜居城区,区域功能提升、产业转型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注意到,雁塔区将打造“三心带动、四轴引领、十区联动”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三心”,是指以小寨商圈为依托的现代商贸核心,以曲江新区板块为依托的文化旅游核心,还有以丝路软件城片区为依托的都市创新核心。“四轴”,是指西安城市中轴长安南路沿线区域的商贸业发展轴,雁塔路、曲江大道沿线区域的人文发展轴,唐延路、西沣路和西太路沿线区域的都市创新轴,以及依托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建造的线型公园、串联雁塔全域的生态联系轴。“十区”,是指各具特色、分工协作、功能互补的联动发展的未来产业城片区、培训研发片区、现代商业片区、智慧科创片区、生态宜居片区、丝路软件城片区、现代金融服务业片区、文旅居融合片区、大遗址保护片区、品质生态片区。

在产业布局方面,雁塔区将抓住老城区转型发展这条主线,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新型商贸业、文旅创智、文化旅游等现代产业,逐步形成“一轴一带三核多板块”的产业空间结构。值得一提的是,“一轴”,即围绕长安南路这条西安市城市中轴线打造的西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轴。按照规划,将整合文化、旅游、商贸、金融、办公等资源要素,大力发展现代金融、商务办公等现代服务业,建设现代城市RBD游憩商务区。

比起CBD(中央商务区),RBD(游憩商务区)这一概念比较陌生。简单地理解,RBD,是CBD未能满足城市文化、城市旅游等更高层次的休闲需求从而衍生出的一种新型城市发展模式,RBD可谓是加装了旅游休闲等功能的CBD。北京王府井、成都太古里,都被视为RBD开发的典范之作。

此外,作为西安主城区核心区域,雁塔区第二产业虽然布局不算大,但十分追求“含新量”——主要分布在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为主导的未来制造板块,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研发设计产业板块,和以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高性能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等功能为主导的丝路软件城板块。

临潼区

将加强与主城区轨道交通衔接

区域战略定位及2035年发展目标:

西安都市圈综合性新城、国际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承载区、传承古都文化的典范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

到2035年,形成布局合理、高效有序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农业空间粮丰村美、安稳富足,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安全永续,城镇空间创新融合、宜居宜业,文化空间底蕴深厚、古今辉映,支撑体系区域互通、城乡共享,实现国土空间保护水平大幅提升、国土空间安全韧性稳步增强、国土空间开发效率显著提高、国土空间品质持续优化。

规划显示,以建设“西安都市圈综合性新城”为目标,临潼区将构建“一城两轴多点”城镇空间格局。一城,指临潼中心城区,包含临潼主城区及渭北工业园两个片区。两轴,指串联经开区、渭北工业园和阎良航空基地的“区域产业发展轴”和南部沿108国道连接临潼新区、老城区和秦始皇陵东旅游度假区(代新片区)的“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轴”。多点,是指中心城区外围的零口街道、新市街道、雨金街道、交口街道、何寨街道、栎阳街道、马额街道、铁炉街道、相桥街道、小金街道、徐杨街道、油槐街道、穆寨街道和仁宗街道。

有必要多说的是,作为西安市东大门的零口街道。早在2008年借西渭融合之东风,临潼区就和毗邻的渭南高新区在零口联手建设“渭临经济协作区”,如今,作为西渭融合发展的重要承载地,零口街道还将继续肩负西渭融合这一独特使命,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规划中使用了“西渭经济协作区”这一新称谓。从“渭临经济协作区”到“西渭经济协作区”,名称的变化中蕴含着西渭融合的新信号、新风向。

当然,坚持“开放办区”的临潼,不只有“西渭经济协作区”。根据规划,临潼区未来将深化与经开区、浐灞国际港等可以依靠的开发区合作共建,持续推动渭北工业园先进制造业示范区、秦始皇陵东旅游度假区(代新片区)、西渭经济协作区、新丰国际智能化物流园区四大合作共建重点区域。

作为远郊区县,临潼将加强与主城区轨道交通衔接,规划明确“加强临潼和港务区、渭北工业园区、高陵、阎良、渭南轨交联系”,同时表示“规划预留多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

规划中还强调“中心城区规划9所高等教育学校,其中现状保留5所,新增4所”。这表明,按数量计,临潼大学城将扩容近一倍。

鄠邑区

形成“2高铁、4普铁、4城轨”多制式铁路网

区域战略定位及2035年发展目标:

西安都市圈综合性新城、西安综合性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秦创原南部科技创新示范带重要支点、山水文化魅力彰显的宜居城区、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

2035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全面优化,秦岭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鄠邑区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区、山水生态文化旅游区、现代化品质城区、西安都市圈综合性新城、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扩展区将基本建成。

去年GDP已突破了500亿元,发展势头强劲的鄠邑区越来越为外界所关注。根据规划,这个西安最年轻的市辖区将积极引导人口向中心城区、园区集聚,形成“中心城区—产业板块—重点镇/重要节点—一般镇”四级城镇空间体系。

产业板块,包括以丝路科技创新发展为核心的“高新—秦渡板块”、以草堂工业园为核心的“高新—草堂板块”、以交大创新港为核心的“西咸—大王板块”以及以惠安厂为核心的“鄠邑—余下板块”。重点镇/重要节点,是指围绕道教文化打造的祖庵(重点镇)历史文化板块及围绕天桥湖打造的玉蝉(重要节点)特色乡村文旅板块。一般镇有五个,包括渭丰、涝店、甘河、蒋村及石井五个外围独立街道。

在产业布局方面,鄠邑区将做大做强三大主导产业(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培育引导两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新材料),转型提升三大优势产业(印刷包装、现代农业、文旅产业),积极发展三大现代服务业(现代商贸、健康养老、检测服务),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互促,打造西安西南实体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与此同时,在全域统筹的基础上形成“合作共建+投资运营区”的重点地区合作共建模式,重点引导渭沣街道与沣西新城,沣京工业园与西安高新区开展合作共建;引导玉蝉街道北部建设生态文旅投资运营区。

在交通方面,鄠邑区将形成“2高铁、4普铁、4城轨”的多制式铁路网。在高铁方面,除了已建成的西成高铁之外,还规划有鄠邑站至西安南站高铁联络线。普速铁路方面,在现有的承担市域铁路功能的西户线以及在建的草堂工业区铁路货运专用线之外,还规划有客货铁路(西法城际)和可连接西安南站的银武联络线-铁路南环线。在城市轨道方面,规划有13号线、15号线、18号线、22号线4条线路。

蓝田县

打造华胥、汤峪、玉山三个县域副中心

区域战略定位及2035年发展目标:

西安都市圈节点城市、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

到2035年,农业空间多彩特色、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城镇空间生态魅力、文化空间底蕴深厚的高品质国土空间格局基本形成,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更加稳固,秦岭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基础设施通达韧性,产业发展绿色创新,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在西安市七大功能区中,位于秦岭北麓的蓝田县地处西安东部新型城镇化发展区,根据规划,蓝田县将持续推进人口向中心城区、重点镇集聚,打造“一核一带、一轴三组团”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一核,是指以中心城区为依托的产城融合发展核心。一带,是指沿灞河串联华胥镇、洩湖镇、三里镇、蓝关街道、普化镇等镇形成的灞河高质量发展产业带。一轴,是指东北起玉山镇、西南至汤峪镇,沿关中环线推进玉山、九间房、汤峪和焦岱等乡镇一体化发展的环山路城镇发展轴。三组团,则是指华胥、洩湖先进制造组团,低空经济产业组团,农产品物流商贸组团。

在产业布局方面,将加快创新发展步伐,优化调整县域产业空间总体布局,形成“一核引领、两带驱动、三点支撑、五区并进”格局。一核,是指中心城区,要主动对接西安主城区,发挥“生态+”“文化旅游+”“交通枢纽+”的优势,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两带,分别是以灞河为轴的灞河生态休闲产业带和沿环山路周边汤峪栈道遗址、鼎湖延寿宫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的文旅观光休闲产业带。三点,则是华胥、汤峪、玉山三个县域副中心。五区,包括西川工业发展区、白鹿塬文旅融合区、横岭畜牧养殖区、文旅康养度假区、东部生态观光区。

在交通方面,蓝田将建设西安东部交通枢纽和物流枢纽,构筑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到2035年,蓝田县至西安市最短交通时间缩短至0.5小时,至商洛市、渭南市等周边城市的最短交通时间缩短至1小时。此外,作为西安市域唯一拥有自主空域的A1级通用机场,蓝田通用机场将带领蓝田逐鹿低空经济新赛道——2030年前,主要用于公务航空、通航作业、航空旅游等功能,2050年前,结合西安市招商引资情况,适时开展其他低空经济产业,与周边机场形成通用机场联合服务网络。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注意到,远离主城区的蓝田县,也有“地铁梦”。规划显示,西安地铁23号线将在蓝田县城设站2座,分别为迎宾路站、县门街站。而且,蓝田也计划以TOD综合开发模式推进地铁23号线建设,加强轨道交通场站与周边用地一体化规划及场站用地综合利用,实现地铁站与城市更新有机融合,提升城市品质。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杨君 杨鹏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王莉文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西安“彩虹桥”完成斜拉索更换工程 焕然一新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