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三秦都市报 时间:2025-08-29 06:36:03 编辑:张进 版权声明
王智讲解“巧芽”与乞巧习俗。
当七月流火掠过三秦沃野,银河如练横亘于长安夜幕,陕西的七夕便从《诗经》的咏叹、汉石的纹路中款款走来。这里是周秦汉唐的文明根系所在,亦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滥觞之地——《诗经·小雅》中“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的星象咏怀,《史记·天官书》里“织女,天女孙也”的记载,让古老的星辰叙事在关中平原落地生根,终成刻入华夏文化基因的浪漫符号。而今,省级非遗项目“长安斗门石婆庙七夕传说”和“大荔乞巧节”,还有区县级非遗项目“周至豆村乞巧民俗”活动等,恰似温润的密钥,轻轻解开这份穿越千年的浪漫密码。
民间信俗的浪漫溯源
“陕西的七夕,并非单薄的情爱絮语,而是熔铸农耕文明、星辰信仰与女红智慧的活态史诗。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从男耕女织的农事农时节律而来,更是从中国人仰望星空观天识地的银河星汉而来。”谈及这份文化遗产的独特分量,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的话语里满是敬畏。这份厚重,首先源于地理与历史的双重馈赠:长安作为汉唐都城,曾是天文观测与祭祀文化的核心地带,而牛郎织女传说的一个源头便藏于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斗门街道——那里,一对相距3公里的西汉石刻,静静矗立在昆明池遗址两端。汉武帝凿昆明池以象天河,这对石刻便被赋予“牛郎”“织女”的意涵,百姓唤作“石爷”“石婆”。
唐宋时期,牛郎、织女逐渐成为朝野共祭的神灵;明清以降,七夕民俗更添丰富——供“五子”、贺双星、水浮针、看巧芽、拜魁星等仪式普及民间。随着时光流转,七夕节逐渐成为海内外华人祈求爱情美满、家庭团圆、心灵手巧的文化符号。2007年,“长安斗门石婆庙七夕传说”正式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这份浪漫记忆立下官方注脚。
据文献记载,陕西七夕的“巧”意亦有2000年渊源。《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彼时汉长安城的宫廷中,彩女们于七夕登楼赛巧,以五彩丝穿七孔针一较高下;盛唐时,乞巧之风更盛,宫中搭起乞巧楼,宫女祭祀牛女二星、用五色线穿九孔针,民间争相效仿,连织染署的匠人都会举行拜机杼仪式——将“巧”从闺阁中的女红技艺,升华为对劳作的敬畏、对匠心的尊崇。
民俗里的巧意与温情
王智介绍,在渭南大荔,七夕的“巧”被演绎得鲜活热烈。每逢此日,盛装少女指尖染着绯红,案上摆着米面蒸制的“巧果”——雀鸟衔枝、莲花吐蕊的模样,藏着对“巧手”的期许;五谷培育的“巧芽”嫩白如玉,是姑娘们“斗巧”的信物,唯有深谙温湿度、善候光照者,才能养出最茁壮的芽苗。
西安斗门的七夕,则裹着“石婆”“石爷”的神话色彩。当地百姓坚信,七夕是“石婆”显灵之日:庙会里,《天河配》的秦腔戏腔穿透人群,善男信女在石刻前焚香许愿——姑娘们求“巧容巧心”,已婚妇女悄悄“偷”走织女像前的绣鞋(陕西方言“鞋”与“孩”同音),盼求子嗣。
从《诗经》的星象咏叹,到汉唐的宫廷乞巧,再到今日非遗名录里的活态传承,陕西的七夕从未褪色。当大荔少女的“巧芽”在水光里舒展,当斗门庙会的秦腔与香火交织,那份藏在非遗里的千年浪漫,便续写在三秦大地的烟火气中。
文/图 本报记者 夏明勤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