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西安碑林“鸳鸯七志”: 跨越1400年的告白 刻在石碑上的情书

来源:三秦都市报 时间:2025-08-29 06:37:20 编辑:张进 作者: 版权声明

“鸳鸯七志”带我们领略古人的浪漫。

2025年的“七夕”星河渐亮,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展柜里,七组石碑正悄悄“诉说”着1400多年前的炽热深情。它们有一个浪漫的名字——“鸳鸯七志”,是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最郑重的生死约定,将爱情、信仰与家国故事,永远定格在了青石之上。

古人如何说爱?

“生同衾 死同穴”“一生一双人”

墓志本是为逝者立传、随棺椁入土的物件,生来便带着与生死相关的沉静。“鸳鸯七志”让冰冷的石头染上了人间的温情。“鸳鸯七志”对应着北魏七对家族夫妻的墓志,其中以元姓居多。“元”是鲜卑拓跋氏的改姓,而北魏,正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王朝。

虽已在历史长河中远去,但“鸳鸯七志”里的每一对夫妻,都带着鲜活的温度向我们走来——穆亮与尉太妃的相敬相守,是岁月沉淀的默契;元遥与梁氏、元诱与冯氏的羁绊,是门庭间的绵长牵挂;丘哲与鲜于仲儿的结合,是不同家族的温情相融……

“按现在的说法,元珽和穆玉容是妥妥的‘姐弟恋’——穆玉容比元珽整整大了10岁。”碑林博物馆讲解员韩雪的讲解,让这对北魏夫妻的故事有了现代共鸣。

墓志记载,穆玉容自幼聪慧善辩,元珽的父亲不仅喜爱她的才貌,更敬佩穆氏一族的忠孝家风,不顾世俗对年龄的偏见,执意为儿子定下这门亲事。婚后的穆玉容,以礼持家,墓志里“家富绢谐之欢,亲无嫌怨之责”“奉上崇敬,接下俞温”的字句,字字都是两人相濡以沫的证明。

司马氏是镇远将军、青州刺史司马纂的长女,也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之孙元谭的妻子,门当户对的两人,成了当时人人称羡的佳偶。24岁嫁入元家,“二族钦风,两门称美”。

更特别的是,他们的墓志中出现“天长地久”——这不仅是对爱情的期许,更是对后世能永远认可他们品德的期盼。直到司马氏去世,她与元谭合葬一处,用“生同衾,死同穴”的约定,让这份“天长地久”有了最坚实的落点。

而元鉴与吐谷浑氏的故事,同样让人动容。

“听到‘吐谷浑’这个姓氏,便知她是远嫁而来的异族女子。”韩雪介绍。为了一份婚约,她离开家乡,跨越万里来到北魏宫廷,满心期盼能与丈夫恩恩爱爱过一生。可命运却和她开了个玩笑:婚后不久,元鉴便因病离世。

此后的20多年里,吐谷浑氏独自守着回忆生活,从未再嫁。直到生命尽头,她的愿望仍是“与夫同葬”。最终,这份执念化作墓志上的记载,让1400多年后的我们,仍能读懂她“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深情。

不止镌刻深情

七组墓志藏着魏碑风骨

这些墓志的价值,远不止于爱情。它们还是北魏汉化的“活档案”——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贵族的家庭结构、社会关系如何变迁?儒家礼制怎样影响门第婚姻、家庭伦理?民族融合又留下了怎样的轨迹?“鸳鸯七志”里的每一个字,都在回答这些问题。

更难得的是,它们还是书法史上的瑰宝。韩雪介绍,“鸳鸯七志”上的字正是魏碑体——这种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没有唐楷的法度森严,反而带着几分天真稚气,侧面反映出游牧民族的洒脱与个性。

“鸳鸯七志”如今就收藏在碑林博物馆“贞珉千年”展厅。它们和著名民主爱国人士、近代书法大师于右任有着深刻的渊源。

当年,于右任为保护文物,四处寻访,先后收集了汉代至宋代的墓志387方,“鸳鸯七志”便是其中的珍品。1935年,在杨虎城的帮助下,这批墓志终于经郑州转陇海线回到西安,暂存于当时的孔庙——也就是如今的西安碑林博物馆。

后来,于右任将300余方珍贵碑刻全部捐赠给碑林,其中“鸳鸯七志”因书法精美、刻工高超,成了他的“心头好”。

1400多年过去了,这组刻在石碑上的“情书”,不仅是北魏的历史见证,更是跨越千年的浪漫告白——原来真正的爱,真的能抵过时间,刻进永恒。

文/图 本报记者 石喻涵 实习生 杨玉


来源:三秦都市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